首頁>財經>

相信大家從小到大接觸最多、最信任的理財手段,就是銀行存款。

以前是揣著一信封現金,小心翼翼帶到銀行櫃檯存錢。現在大家在手機上,幾下操作就能買到收益不錯的新興銀行和地方銀行發行的存款產品。

現在的存錢體驗確實很方便,但新的事物,也難免令人擔憂——

這些聽都沒聽過的小銀行,是不是很容易破產倒閉?

銀行倒了的話,我放在裡面的存款還能拿回來嗎?

以及學霸姐每次勸大家不必擔心時,都會提到的「存款本息總和50萬以內100%賠付」到底是什麼意思?

50萬,存款的絕對安全線

由國務院釋出,2015年5月開始實施的《存款保險條例》有一條核心規定: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機構所有被保險存款賬戶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併計算的資金數額在最高償付限額以內的,實行全額償付;超出最高償付限額的部分,依法從投保機構清算財產中受償。

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現行)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法規用詞就是這個風格,看起來每個字都認識,但排在一塊就不太像是在說人話。

學霸姐在這裡給大家好好拆解一下。

重點一:存款本金和利息合併計算的資金數額

很多人誤以為《存款保險條例》只保障本金安全,不保障利息安全。

姐來糾正一下,《存款保險條例》明確保障「本息總和」(不超過最高償付限額的部分)。

而且,不但保障人民幣存款,還保障外幣存款。

重點二:在最高償付限額以內的,實行全額償付;現行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

看到這裡,法規的保障內容已經很清晰了:

本息總和超過50萬的,存款保險頂格償付50萬;本息總和不足50萬的,能獲得全額償付。

比方說你有總值49萬本金存入(不限本幣外幣),存滿到期入賬利息2萬,但此時銀行不幸倒閉,那麼存款保險條例保障的,不僅僅是本金49萬,但也不是本息總和51萬,而是頂格償付50萬。

餘下的49+2-50=1萬,要等銀行把名下資產清算變賣,並償付完其他優先債務,才輪到儲戶受償。

重點三:同一家投保機構

這裡要注意,法規用詞是「機構」,不是分行,也不是網點。

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和工商銀行上海分行,同屬一家機構——中國工商銀行;公司樓下的農行網點和老家鎮上的農行網點,同屬一家機構——中國農業銀行。

只有在不同的機構分別存款,才會有新的50萬保障額度。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哪些銀行參與了投保呢?

按規定,只要是國內設立的商業銀行(包括四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依法有權吸收存款的銀行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都要投儲存款保險。

但是注意,國內銀行在境外設立的分支機構,國外銀行在境內設立的分支機構,當中的個人存款不受存款保險制度保護。

重點四:同一存款人

以開戶名和相關身份證明資訊來甄別。反正就是同一個人。

如果你資金太多,多到每家銀行都存滿50萬額度,而且非常擔心其中有銀行會垮掉,學霸姐可以勉為其難用自己身份證幫你代持一部分存款,以保安心。

銀行都破產了,50萬誰來賠?

這點確實讓很多人想不明白:

其實,這「每個儲戶都有」的償付款,不是由這家倒黴銀行自己出的。

我們在銀行裡存入的每筆資金,銀行都會向存款保險基金繳納對應的保費。

存款產品一旦發生風險,最終是由存款保險基金負責兜底,或者由存款保險基金委託其他銀行兜底。

而中國存款保險基金的管理機構,正是由央行獨資設立,註冊資本達100億人民幣的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根據公開資料,截至2018年末,存款保險基金專戶餘額821.2億元,自制度實施以來,從未發生支出和使用。

多懂一點

一、我的錢存在四大行,萬一出險是不是可以多賠一些?

不會。

不論銀行大小新老,均按最高償付限額(頂格50萬)賠付。

二、50萬元的保障限額,以後有沒有可能提高?

有可能。

央行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根據經濟發展形勢、居民資產結構變化、金融風險狀況等因素調整最高償付限額,報國務院批准後公佈執行。

三、我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存款保險保不保?

不受保護。

2018年中銀保監會和央行先後釋出規定,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不再保本保息。

四、發生償付情形時,我多長時間可以得到償付?

7個工作日內。

根據《存款保險條例》規定,發生償付情形時,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機構應在7個工作日內足額償付存款。

五、兜底的存款保險基金,有沒有可能也破產?

有分析指出,一旦發生極端狀況,如同時破產的銀行機構規模過大,存款保險基金也有可能會破產。

然而,事實是這種狀況機率幾乎為零,國外也從未出現過。

從中國情況看,存款保險基金成立時間不長,沒有太大的歷史包袱,且由央行直接管理,更是沒有任何風險,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基金安全。

至此,有制度法規的保障,有央行強有力的管理,現在你對「大銀行」「小銀行」存款產品的安全性還有什麼疑問嗎?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30萬大額存單每月付息和到期付息,哪個更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