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公式“居民槓桿率=住房貸款餘額/GDP”,居民指的是在銀行可以按揭住房貸款的資格人,包括當地工作的外地人,也包括當地人在外地工作在當地家鄉買房人,例如菲傭匯款回家是菲律賓很大一筆外匯收入。住房貸款餘額裡,指的是當地銀行,但可能是貸款買的外地房,跨省做業務。 GDP指的是當地的,不包括當地居民企業在外地的增加值,也就不是GNP。
因此這個居民槓桿率這個資料是否能真實表示居民的負擔壓力,不好講。要看具體的結構。日本為了振興家鄉,利用每個人喜歡捐贈家鄉的喜好,曾經大力配合稅收減免來鼓勵,效果不是很好。
中國財富分配基尼係數比較高,東部城市居民槓桿率高,可能有當地財富多,投資房產多也正常,加上投資渠道少,例如溫州人在全天下做生意,掙錢投資家鄉房產也是可以理解的。西部地區到外地打工多,在家鄉購房也正常,但是當地的GDP並不高,因此看起來槓桿高。甘肅江西推測是這個原因。
再就是浙江地區很多三四線城市遠比西部城市的同級城市好,且一般沒有住房購買資格限制,因此很多外地人為了養老,或者為了分享房地產增值收益,買不起杭州的,先買浙江省一些地級市的房,作為投資過渡等。也增加了貸款買房的餘額。
買房按揭貸款是有抵押品的,消費信貸無抵押要求。為了培養老百姓消費信貸習慣,金融界宣傳消費貸時從來不計算真實貸款利率。採取分解到每一天,手續費單算等手法,以降低消費者對貸款利率的敏感性,促進擴大消費的習慣。
這在美國金融界早期也很常見,畢竟消費是經濟增長三大馬車之一,甚至是最大的馬車,佔美國經濟拉動力得80%。但是為了防止消費者消費過於放縱,導致不良貸款資產過多,還要提醒適度謹慎消費,需要平衡。
因此,規定金融界貸款時,要告知真實貸款利率,例如信用卡利率一般12%,算低的,其他消費信貸一般是18%,如微粒貸等。不能模糊回答,必須把所有費用利息一起計算告知消費者。中國經濟在08年以後,居民、企業、政府三部門的負債槓桿都上升了,都不低。國家總體債務的“社會化”空間壓縮了不少,今後巨集觀調控空間確實縮小了。
根據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費之後的餘額計算的儲蓄率可能比居民槓桿率更有助於說明普通居民的經濟壓力狀態,交叉驗證更合適些。住房購買屬於投資,儲蓄可以轉化為投資。再就是社保稅具有“保險和保障”兩個屬性,與儲蓄的安全作用類似,可以一併考慮。
2008年以來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經歷了快速增長,目前整體低於發達國家,但高於新興經濟體國家。居民部門槓桿率結構性特點突出,具體表現為農村地區低而城市地區高,高收入家庭低而低收入家庭高等。
居民部門高槓杆率及其快速提高,對消費的擠出效應已經逐步顯現,並且低收入家庭共債問題突出,網際網路借貸平臺對不還款客戶的暴力催收也成為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居民部門加槓桿的主要推動因素是貸款買房,因而需要按照房住不炒的思路做好房地產調控,穩定居民收入預期,擴大居民消費等推進居民部門去槓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