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很多朋友平時在銀行辦理業務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大廳裡面會立著一個廣告牌或者在辦事視窗的臺子貼著一張小廣告,然後上面一般就是在推薦銀行的理財產品或者某隻公募基金。

如果廣告是推薦銀行理財產品的話,上面出現的基本要素一般有兩個:預期收益率(現在逐漸改成了基準收益率)和鎖定天數;

如果廣告是推薦公募基金的話,上面出現的基本要素一般有三個:過去N年的收益率、基金型別和基金管理公司。

如果你在排隊等候或者辦理業務的過程中,多看幾眼廣告,就會有客戶經理走過來給你進行一對一的產品推薦。

有時候推薦的是理財產品還好,但如果推薦的是公募基金特別是股票基金,然後被客戶經理的一頓話術感動,說這隻基金去年一年收益率100%;

然後又是什麼明星基金經理管理之類的,於是一心動買了幾十萬,未來漲了還好,要是遇到熊市大跌,肯定恨死客戶經理了。

大家肯定會想,為什麼這隻基金去年能賺100%的收益,但今年就不能了呢?

這裡小編想告訴大家,公募基金的說的收益是指的過往實現的收益,並不能代表未來收益。

但肯定會有人問,那為什麼銀行理財說的收益就能實現呢?

這是因為銀行過去為了發展業務而強行剛性兌付的結果,換句話說就是即使理財產品發生了虧損,銀行也會暗中補貼。

而公募基金的運作十分透明,發生了虧損就是發生的虧損。

2016年以後,監管對銀行剛兌已經提出了很明確的要求,所以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也不能剛性兌付了。

因此大家可以看到現在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都是說基準收益而不說預期收益了,這就是剛兌被打破後的微妙變化。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無論是銀行理財還是公募基金上面寫的收益,都不是剛性兌付的收益了,只是一個參考。

對於銀行理財還好,它的參考收益率一般都是固定的,雖然剛兌被打破了,但銀行實現收益的能力還是很強。

不過公募基金的過往收益率參考價值似乎沒有銀行理財高,那麼我們在選擇公募基金的時候,除了看過去的收益表現,還能看什麼呢?

公募基金由於型別不同,因此考慮的因素也會不同,在這裡小編就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三個選債券基金的方法,但要注意的是,這三個方法並不是唯一的,只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

01 持有期正收益概率

如果是一隻發行很久的基金,除了看它過去一年或者過去兩三年的收益率,我們還可以看看這隻基金持有期取得正收益的概率。

那麼什麼是持有期正收益概率呢,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看,一是持有期,二是正收益概率。

持有期簡單的說就是你買一隻基金持有的時長,比如你持有了半年,那持有期就是半年;

正收益概率就是收益大於0的概率,這是通過歷史資料計算出來的。

這裡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準備買一隻債券基金,然後預計要持有這隻債基半年(180天)。

此外,這隻債券基金已經運作了3年,那麼我們需要了解的就是這隻基金在過去3年中,在任何時點買入並持有一段時間的收益情況。

然後通過統計的方法來推算出正收益的概率如下:

因為我們預計的是要持有半年,所以主要關注的是過去持有180天正收益的概率,這裡可以看到,正收益的概率為95.2%。

這就意味著說,根據以往的業績情況,如果買入並持有180天,那麼有95.2%的概率不會虧損。

這個指標對我們的意義就在於,我們至少能從過去的情況大致判斷出這隻基金投資表現的穩定性,一定程度的幫助我們做投資決策。

隨著基金運作的時間越長,資料越多,也會讓這個指標變得更加可信。

02 規模

我們在夠買債券基金的過程中,還可以看看規模和持有人結構。有朋友會問,這兩個因素對債券基金未來的業績能產生什麼影響嗎?小編來解釋一下吧:

首先,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有一個比較大的區別,就是規模對它們的影響不同。

對於債券基金來說,規模越大意味著能有更大的投資議價能力,債券市場的交易規模相對於股票市場來說是非常巨大的,隨便買一筆債券交易可能就涉及了好幾個億的投資額;

並且債券市場交易不如股票市場活躍,基本上都是雙邊交易,所以規模決定了和交易對手的議價能力;

同時,基金規模越大,就可以參與更多的債券交易,投機機會和品種也會越多,整體風險就會越分散。

而對於股票基金來說,規模越大,意味著會產生更明顯的衝擊成本,並不十分利於主動投資的基金經理進行投資操作。

以股票順灝股份(002565.SZ)為例,如果A基金的規模為2億,B基金的規模為70億,兩隻基金的投資策略和產品設計完全一致。

假設A、B基金都要頂格購買這隻股票,目前順灝股份的流通市值為70億元,平均一天的成交量在50萬元左右(平均一月1050萬元);

考慮到監管要求的雙5%限制,A基金可以買1千萬元的順灝股份,B基金則可以買3.5億元的順灝股份。

可以明顯看出,B基金3.5億都買順灝股份,會更容易拉昇股價,並且建倉時間也會拉長。

這兩個原因都會導致建倉成本增加,而A基金在購買順灝股份的時候對股價的影響就要比B基金小很多了,所以規模對主動管理的股票基金影響並不算十分正面。

因此,我們在買債券基金的時候,儘量選擇規模比較大的,而買股票基金的時候,儘量選擇規模適中的。

3、持有人結構

所謂的持有人結構就是指持有某隻基金的投資人的性質,我們通常把投資人分為兩類,一是機構投資者,二是個人投資者),這兩類投資者對基金產品有什麼影響呢?

經常關注銀行的朋友一定聽過銀行委外業務,這個業務其實就是銀行理財業務的延伸,銀行理財產品募集到資金後,把資金委託給公募基金管理人管理,這就是銀行委外。

對於公募基金來說,通常會成立一個公開募集的產品來承接這類資金。這樣的產品有一個比較隱晦的名字,叫做機構定製產品。

它一般披著債券基金的馬甲,隱藏的很深,從外表看簡直和普通的債券基金一模一樣,但我們也有辦法識別他們。

具體方法就是我們可以從債券基金定期披露的報告檢視它的持有人結構,一般來說,機構持有佔比在80%以上的基金基本都是機構定製的基金。

那麼這類基金和普通的債券基金有什麼不同呢?由於這個比較複雜,小編就簡單的說兩個不同點吧。

一是投資的標的有差異,機構定製的債券基金通常會投資期限更長的債券,而且可能會觸及一些高風險高收益的債券。

二是投資目標有差異,普通的債券基金通常更注重控制投資風險,而機構定製的債券基金通常更注重回報目標。

這就導致機構定製產品總能產生較高的回報,這也是合理的。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如果是4.5%,如果委外的公募基金收益達不到4.5%,那銀行也得倒貼。

由於機構定製的債券基金和普通債券基金都是公募基金,所以這兩類基金我們都可以買到,只是機構定製的公募基金隱藏的比較深,不會專門去營銷。

因此,如果買不到心儀的銀行理財產品或者覺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能滿足自身要求的話,其實買機構定製的債基也是不錯的選擇。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稅收"槓桿",3萬撬動16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