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比特幣因其貨幣政策與交易方式的非政治性而常被人們稱為“數字黃金”。
過去幾年裡,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會將位元和“黃金作比較。包括此前,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在向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陳述 Facebook 加密貨幣專案 Libra 的相關問題時,也將比特幣和黃金做了比較。
眾所周知,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裡,黃金都被當作是一種貨幣,凝聚了人類數千年的共識。馬克思也在《資本論》裡說到:“貨幣天然是金銀”。而且直到現在,黃金也依然是應對各國政府處理貨幣供給無能的一種對衝資產。
所以,在當下這個現金存在感越來越弱的世界裡,比特幣的橫空出世似乎又讓人們找到了“避開法幣、避開過度金融監管”的又一個選擇。
的確,比特幣和黃金之間確有一些共同點,比如“天然稀缺、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等。可是如果我們仔細對比一下就會發現,比特幣與黃金,實際上天差地別。
首先,黃金是實體存在的,其密度和閃閃發光的物理屬性在自然界幾乎是獨一無二的;而比特幣嚴格來說只是根據記錄推出的餘額,連一串字元的形式都沒有。
其次,拋開工業和裝飾用途,黃金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可以作為一種穩定的價值儲藏手段。
而比特幣的價值,至少目前來說依然無法定論。如果只從比特幣白皮書來看,中本聰的願望則是希望建立一個全球化的分散式銀行系統。,那麼作為一個無國界的分散式轉賬系統,國際局勢一旦緊張,如伊朗局勢、法幣惡性通脹,這一系統的價值必然就會提升。
但是,比特幣和黃金最大的區別其實並不在於這些表象之上,而是在於內涵。
首先,比特幣是一種協議,而不是特定的程式碼。
就以此前的“比特幣擴容之爭”來說,哪怕core開發組一直控制著比特幣程式碼庫,一直在負責比特幣的開發,為比特幣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core開發組是不可被取代的,技術優勢不能成為決定比特幣未來的決定性因素。
因為比特幣擴容要以協議優先,而不是程式碼優先。程式碼是為協議服務的,而不是改變協議。
簡單來說就是,比特幣擴容首先確定擴容方向。從開發者和社群成員提供擴容方向,然後通過社群討論和礦工投票確定具體的擴容方向之後,才是程式碼的設計,而程式碼的設計是由擴容方向決定的,程式碼的設計不能改變社群共識的比特幣擴容方向。
總而言之,無論一個擴容方案是多麼的完善,技術上是多麼成熟,開發者的程式碼能力是多麼的強,都不能也不應該改變社群共識的比特幣擴容方向。
所以,比特幣的核心並不在於貨幣本身,而是在於比特幣協議。
現在來說,我們看到的是比特幣在互不信任的雙方之間、以不需要中介的方式實現了安全可靠的支付。技術有望給我們帶來一個更少中介、因而更高效更低成本的世界。
但是在更巨集大的角度,比特幣是“首次成功”地在P2P網路上生成了一份“不可逆、不可篡改”的資料庫。而這,極有可能會形成事實上的協議標準。一旦形成事實上的標準,在沒有致命缺陷的情況下,就很難更換。
要知道,比特幣的資料庫理論上可以無限擴充,儲存任何型別資料,現在主要用於儲存交易賬目,也就是貨幣功能,但只是其中一種應用而已,依託這個資料庫目前已經開發出的有域名註冊、證券交易等功能。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可能浮現的應用種類無窮。
歸根結底,正是因為比特幣協議,從而使得比特幣的生態圈蘊含著諸多可能,這也是它和黃金最大的區別,因為前者屬於未來。
當然,目前我們仍然無法估量其價值,但是價值終將會因應其所承載的應用成長而成長,只是這種價值未必會體現在比特幣價格上,因為比特幣只是其中一種應用而已。
無論多年以後比特幣沒落與否,但是技術和理念早已經播下了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