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上週我寫了一篇《銀行理財子公司集齊6大王牌:1元起投理財產品,你會選哪個?》,裡頭提到,像以前那種告訴你個固定收益且實際能做到“保本保息”的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了。

哦好吧,原來在理財市場,還是有這麼多後知後覺的投資者。

一句話概括,就是銀行不繼續賣了唄。

為什麼不賣了?

因為監管不支援這類產品呀!

這類產品挺好挺方便的,為什麼不支援?

因為要打破“剛兌”,投資者要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

所謂的剛性兌付是指,金融機構在未收回資產本息的情況下,仍然按照投資合同給投資人進行兌付。新的規定意味著,銀行不再為投資人的投資行為“兜底”。

早在2018年4月,央行、銀保監會等4部委聯合釋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新規要求,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簡單來說就是禁止發行保本理財產品。

動真格的!多家銀行下架“保本理財”

資管新規實施後,對保本理財退出市場給出了一個時間線,即約定過渡期在2020年底結束,也就是說,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還有一年的時限。

雖然戀戀不捨,但多家銀行已經動真格,開始下架多款保本理財產品。

比如典型的一款是,光大銀行於11月30日停止運行了長達十年的“活期寶”理財服務,將“活期寶”餘額轉回客戶簽約卡內。“活期寶”是光大銀行在2009年推出的一款現金管理類人民幣理財產品,為保證收益型,風險程度低。

近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11月8日,交通銀行在官網公告,為落實監管要求,將於2019年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並提前終止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協議,協議終止相關事宜將按照《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協議》。

11月20日與“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同時提前終止運作的,還有交通銀行的另外五款保本理財產品:“得利寶•天添利”C款、“得利寶•天添利”C款(至尊版)、“得利寶•天添利”D款、“得利寶•天添利”D款好生意版、“得利寶•天添利”D款薪金版,公告顯示終止的原因同樣為“為符合資管新規要求”。

9月6日,郵儲銀行將現金管理類產品“財富日日升”由預期收益型產品調整為淨值型產品。

預期收益率改為業績比較基準有什麼區別?

- “這款產品的收益率是多少?”

比如開啟招商銀行APP,顯示的理財產品收益的表述就是“業績比較基準”。

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

理財銷售人員以往最愛採用的話術“預期年化收益率”,往往有一種心理“暗示”,即到期後就能獲得的收益是這麼多,在“剛兌”時代,反正資金池和資產池是兩個大池子,多得是標的並不對應且期限錯配的運作,所以即使理財產品到最後實際收益彌合不上,銀行也會按說好的固定收益來兌付。大不了,下幾期產品收益率打低一點來補上唄。

然而在打破“剛兌”時代,“業績比較基準”只是理財產品收益的參考值,包含的意思就是這個資料肯定不是實際收益率,至於實際收益是多少,有可能超過這個基準,也有可能達不到。(並且不能排除極低極低但理論上存在的虧本可能性。)

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王景武就公開表示:“長期以來,預期收益型產品,強化了投資者理財剛性兌付的‘錯覺’,加之短期理財產品大行其道,導致投資者普遍偏好期限短還隱性剛兌的產品。”

預期收益率改為業績比較基準後,投資者的“錯覺”將被矯正,對自身投資行為的感覺就能更加“準確”!

淨值化轉型怎麼轉?

所謂的淨值化,最典型的就是基金產品。

比如開啟餘額寶,發現今天賺了幾塊幾毛幾分,每天賺的錢不一樣,每天的收益都有變化。

而銀行理財產品現在轉型的方向,就是努力朝著淨值化方向發展。

為什麼要改成淨值化呢?

對投資者來說,淨值化的產品才可以保障利益最大化,因為淨值型的產品資訊更透明、定價更公允。

另外,七日年化收益率的概念是針對基金產品,是指貨幣基金過去七天每萬份基金份額淨收益摺合成的年收益率。

這只是一個短期的指標,通過其大致參考近期的盈利水平,但不代表這隻基金的實際年收益。

淨值化產品正在逐步佔領更多的市場。

2019年三季度,普益標準釋出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2019)顯示,根據2019年3季度176家銀行問卷資料整理,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8.90萬億元,較年初的5.56萬億增加3.34萬億,增幅達60%。

現在還有哪些能“保本”的產品?

在我們不得不與原先那些保本理財產品說再見後,偏好穩健的投資者就真的買不到可以“保本”的產品了嗎?

其實還是有的。

1、結構性存款

從根本上看,“結構性存款”是屬於存款產品,存款產品當然是可以保本的。只是結構性存款中,會有一小部分資金掛鉤金融衍生品,用來博取可能更高的收益(當然有一定博取不到的概率)。

比如買100塊錢的結構性存款,其中有95塊用於儲蓄,產品到期後本金加利息達到100塊,這部分就用於保本;剩下的5塊錢用於掛鉤金融衍生品,到期後有可能獲得更多收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看看理財協議上的約定,大部分結構性存款只是保本,不保息。

比如一款結構性存款的利率是2%-5%,到期後,投資者有可能拿到利率上限5%,也有可能只能拿到利率下限2%,這中間的波動,就取決於掛鉤的金融衍生品的收益波動情況。

2、儲蓄式國債

在當前銀行理財利率較低的情況下,購買國債是穩健投資者一個不錯的選擇。

儲蓄國債包括憑證式和電子式,是政府(財政部)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以吸收個人儲蓄資金為目的,滿足長期儲蓄性投資需求的不可流通記名國債品種。

期限主要為1年、2年、3年、5年、7年、10年等。

比如,年底,2019年第七期和第八期儲蓄國債(憑證式)發售,第七期和第八期國債計劃最大發行總額為350億元,其中:第七期210億元,期限3年,票面年利率為4%;第八期為140億元,期限5年,票面年利率為4.27%。

這一利率水平相比當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和貨幣基金等,還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類產品一般而言不可流通,不可轉讓,採用實名制持有。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他成功預測07年次貸危機,13年房地產週期拐點,卻在16年不幸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