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上海禾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禾賽科技”)的科創板上市申請。
禾賽科技2013年成立於美國矽谷聖何塞,2014年將總部遷至上海。主要從事鐳射雷達與鐳射氣體感測器產品的研發,其中鐳射雷達是禾賽的主打產品,主要用於自動駕駛領域。
禾賽科技招股書披露的客戶包括了北美三大汽車製造商中的兩家,德國四大汽車製造商之一,美國加州2019年DMV路測里程前15名中過半的自動駕駛公司,和大多數眾多領先的自動駕駛公司。
結合招股書和網路資訊發現,不乏博世、Lyft、圖森未來、文遠知行、Nuro、Navya、AutoX等知名企業。
禾賽科技的大部分產品都出口海外。
2019年,禾賽科技在無人駕駛市場上的銷售金額超過3700萬美元。同期,全球知名的鐳射雷達提供商美國Velodyne在2019年的總銷售為1.01億美元,其中ADAS市場與無人駕駛兩部分總和約為其銷售額的44%。
禾賽科技與Velodyne在無人駕駛鐳射雷達市場上的營收已經很接近了。
禾賽科技營收增速很快,淨利潤也要高於Velodyne一大截,如果不是2019年支付1.6億的專利許可費,禾賽科技已經可以實現淨利潤逐年增長的態勢,相比之下,Velodyne近年來的營收和淨利潤連年下降,毛利率也出現了萎縮。
01 專利訴訟“快進快出”為哪般?搶灘登陸資本市場或是主因2019年8月15日,Velodyne分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區聯邦地區法院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指控禾賽科技侵犯其美國專利:US7969558 B2(高解析度鐳射雷達系統),這是旋轉式鐳射雷達的基礎專利。
這件專利可以說是鐳射雷達在無人駕駛汽車上應用的鼻祖。
發明人Hall,也是Velodyne的創始人,當年為參加“DAPRA無人駕駛挑戰賽”的選手推出了一款安裝在車頂的鐳射雷達感測器HDL-64,當時6個隊伍中有5家都使用了這個感測器。這是一個小型電機和驅動旋轉的64個鐳射束組成,用來進行光測距。隨著558這件基礎專利的誕生,Velodyne公司也順利轉型為無人駕駛汽車鐳射雷達的領導者。
Velodyne公司在2016年拿出這件專利小試牛刀,起訴了正在快速成長期的鐳射雷達新秀Quanergy公司專利侵權,後者獲得了德爾福和三星的投資。Quanergy公司也是積極應訴,向558專利向美國專利審判和上訴委員會PTAB提出了無效複審,2019年5月,PTAB作出裁決,維持了558專利的有效性。
這無疑增強了Velodyne公司在鐳射雷達行業的霸主地位。
2020年,禾賽科技又在中國上海智慧財產權法院指控Velodyne侵犯其中國旋轉式鐳射雷達專利。
到了2020年6月24日,禾賽科技與Velodyne達成了全球和解協議,並簽署了《訴訟和解和專利交叉許可協議》。
歷時不到一年的雙方專利大戰正式落幕。
這是否與禾賽科技要準備登入科創板,希望儘早解決專利糾紛有關,目前還不清楚。
但是從訴訟開始的這一年多,正是鐳射雷達全球幾大主要玩家登陸資本市場的關鍵時期。
2020年9月,Velodyne完成NASDAQ上市,2020年12月,Luminar也完成NASDAQ上市。
Aeva和Innoviz預計在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上市,Quster預計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
競爭對手紛紛上市,禾賽科技不得不加快資本市場的步伐,在一場燒錢的遊戲中,沒有資本加持,就相當於自動退出了競爭。
而快速解決專利糾紛,為上市掃清道路,哪怕是花費不菲,可能也無暇顧及了。
02 繳納10年專利許可費繫結合約?到底值不值2020年6月雙方和解訊息公佈後,新聞並未就雙方和解的具體內容和金額有披露。
但此次科創板上市的招股書中,則對這起案件涉及的和解費和未來專利許可金額進行了說明。也讓外界第一次看到了鐳射雷達產業火熱爭奪背後的價值。
招股書中,禾賽科技進一步披露了《訴訟和解和專利交叉許可協議》的大致內容。有幾點值得關注。
1. 為何選擇和解?
禾賽科技對此次和解提出的理由是“考慮到發起和應對國際訴訟的費用和機會成本,禾賽科技同意向Velodyne支付和解費用,禾賽科技同意向Velodyne支付和解費用,包括一次性的專利許可補償及後續按年支付的專利許可使用費”。
“該協議有效期限至2030年2月26日,在協議有效期內,雙方承諾不在旋轉式鐳射雷達領域對對方提出任何專利訴訟。”
也就是說此次和解不僅包括了和解費,還包括了未來十年一攬子的專利許可費。而這些和解費和許可費的基礎都是基於558號專利,直到該專利過期為止。
2. 專利和解代價大不大?
從招股書中披露的金額看,一次性和解費是1.6億元人民幣,專利許可費在2020年1-9月繳納了1500萬元,全年應該在2000萬元。而且2020-2022年三年都需要繳納固定的專利許可費,三年大概6000萬元。
招股書並未披露2022-2030年繳納專利許可費數額或比例,但根據前三年採用固定金額的模式來推測,後8年應該是採用浮動比例,根據禾賽科技的營收額或是出貨量來按比例提成。
在前三年禾賽科技市場還沒做大時用固定金額的專利許可費來鎖定收益,在禾賽科技三年後如果市場做大後,透過按浮動比例的方式收取,Velodyne獲得收益可能會更多。
禾賽科技近三年營收增速迅猛,2017年1900多萬,2018年1.3億,2019年3.4億,按此增速,2022年後,禾賽科技營在10億以上應該問題不大,如果專利許可費率按照2%-5%收取的話,每年就要有2000-5000萬的專利許可費,Velodyne如果在專利許可協議上賭對了,2022年後從禾賽科技收取的專利費可能會不低於2000萬每年。
按此計算,到2030年,Velodyne從禾賽科技總計獲得的和解費加10年專利許可費可能會不低於3.6億元。
禾賽科技目前進行了三輪融資:A輪融資1.1億元,Pagoda Investment領投,將門創投、磐古創投及遠瞻資本跟投;B輪融資2.5億元,光速中國和百度領投;C輪融資1.73億美元,光速聯合博世集團領投,安森美半導體、啟明創投、德同資本、新加坡Axiom等跟投。
一場專利戰,直接燒掉了禾賽科技的A輪和B輪的兩輪融資額。
03 看似繳納3.6億,實則兩家各有心思一下籤訂了10年的專利許可費協議,對於雙方來說,應該是各有各的心思。
對禾賽科技而言,此次簽署的協議的範圍應該只限定在“旋轉式鐳射雷達”,並不涉及其他型別的鐳射雷達。
從招股書中披露的鐳射雷達型別來看,在“機械式(旋轉式)鐳射雷達”之外,還有半固態、固態和FMCW等型別,這些型別的鐳射雷達產品應該是不受該專利許可協議限制的。
因此,禾賽科技是否有可能將“旋轉式鐳射雷達”全部替換為新型的鐳射雷達,從而規避掉繳納專利許可費的境地?
理論上說,有這種可能。而且採用固態鐳射雷達也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
但是禾賽科技目前的產品結構中,採用機械式鐳射雷達的產品佔據了絕大多數,只有一款半固態的鐳射雷達。所以短期內實現全部替換的可能性不大。
禾賽科技自己也認為“相比於半固態和固態式鐳射雷達,機械旋轉式鐳射雷達的優勢在於可以對周圍環境進行360°的水平視場掃描,而前兩者往往最高只能做到120°的水平掃描。……因此目前主流無人駕駛專案紛紛採用機械旋轉式鐳射雷達作為主要的感知感測器”。
也許正是看到禾賽科技短期內無法擺脫機械旋轉式鐳射雷達產品,Velodyne在和解和專利許可協議中,直接鎖定了近三年的總費用,加起來2.2億元,這樣即使禾賽科技2022年後實現了對機械旋轉式鐳射雷達的升級,不再採用機械旋轉式鐳射雷達了,這樣Velodyne無法再收取相應的專利許可費了,但是前三年獲取的專利許可費實際上也已經實現了558專利的最大價值。
所以,這份協議三年後的執行情況,對雙方而言,都還存在變數。
除了2.2億元是保底要交給Velodyne的,剩下的專利許可費就要看禾賽科技是否要用新技術來替換機械旋轉式鐳射雷達產品了。
04 Velodyne的專利策略,成功讓其多收三年專利費Velodyne這件基礎的558專利最早是在2007年提出來的,根據該專利檔案顯示,最早的想法甚至可以追溯到2006年7月。
但是這件專利過期卻能在2030年2月,足足比正常專利保護期20年延長了近三年。這與美國專利法U.S.C 154(b)款,獨特的專利期限調整規定有關。當因專利局或是PTAB等因素造成的延誤,會給予適當的專利補償期。
而這件558專利獲得的補償期高達958天。無形中,為其增加了近三年的專利保護期,這為其收取更多的專利許可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這個結果是否是Velodyne在專利申請階段有意為之,不排除有這種可能。因此可見,從對基礎專利的維護上,國外企業在法律運用上更顯嫻熟。
隨著中國新《專利法》在2021年6月1日正式實施,也有了與美國同樣的專利期限調整的規定。因此,理論上也存在與上述專利相同的操作可能,如何充分利用這項新規定,為企業的基礎核心專利獲得最大的保護,未來一定會成為企業專利佈局策略中一項重點考慮的問題。
05 結語:真正的專利“攪局者”往往來自外部Velodyne與禾賽科技的專利戰,只是鐳射雷達產業激烈競爭的一個縮影。
禾賽科技的專利和解方案,無疑給還在訴訟中的另一家中國鐳射雷達企業速騰聚創帶來了不少壓力。
但這些壓力也僅僅是鐳射雷達創業型企業之間的矛盾。
在鐳射雷達領域,真正的競爭壓力或來自跨界者的闖入,這其中就包括擅長專利佈局的大疆創新和華為。
2020年12月21日,華為釋出了96線車規級鐳射雷達,北汽新能源的極狐ARCFOX成為全球首個搭載華為鐳射雷達的車型。
按照華為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的說法,目前華為在武漢有一個超過萬人的團隊正在研發鐳射雷達技術,未來計劃將鐳射雷達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100美元。
華為這個“攪局者”帶給整個鐳射雷達產業的不僅僅是價格的下探,更會是技術背後的龐大專利儲備,這將對現有鐳射雷達市場的主要玩家帶來不小的衝擊。
2021年,將會是鐳射雷達風起雲湧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