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作為新生事物,可能給一個國家的金融制度、經濟執行甚至是社會穩定帶來衝擊,對較為發達的經濟體來說更是如此。因為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結構、產業體系比較複雜,對數字貨幣的態度將‘牽一髮而動全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不考慮政策制約的前提下,數字貨幣可以做到點對點交易,效率高、速度快,在國際市場上也會有競爭力,因此,數字貨幣國際化的障礙也相對較小。
但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主權貨幣,就需要接受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調控的約束,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是必要的。過去幾百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從根本上來說,其決定因素並非軍事力量,而是金融能力。未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仍然會反映到金融領域,特別是金融科技領域,而數字貨幣也許就是這場新競爭的終極戰場。
很多人對發行全功能的數字貨幣的前景不太看好,原因就在於,很多技術性的障礙需要克服。
如果數字貨幣可以用來信用和投資,會出現兩個問題:
一是隨意使用數字貨幣支付,涉及如何防止反洗錢等非法行為。如何在數字貨幣和監管之間取得平衡,二者缺一不可;
二是如果以後數字貨幣可以做信貸,也就意味著貨幣的供應量不完全,央行的操控能力會降低,必須考慮這一點對未來貨幣政策的影響。
同理,現在很多人認為天秤幣很難落地,就在於數字貨幣和各國監管要求之間存在矛盾。比特幣似乎很紅,但其實很難做起來,原因就在於所謂的去中心化和匿名化,和金融、貨幣政策的中心化要求背道而馳。二者之間矛盾如何化解?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當然不是說完全沒有辦法化解。比如去中心化問題,如果監管部門或央行可以在系統上監測這樣的活動,也許就可以部分幫助解決這個問題。
近些年,“開放金融”的理念逐漸開始流行,主要動力之一就是區塊鏈/數字貨幣的出現。
舉個例子,你開發一個比特幣/以太坊錢包,是不需要比特幣和以太坊社群發放牌照的,你只要遵從技術層面的協議,就可以為使用者提供相關服務。在傳統金融體系下就沒這麼簡單,比如:你用自己的微信支付或支付寶賬戶替電商的商家開設虛擬賬戶、收款,然後把錢分給商家,雖然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但從金融業務層面來看,如果沒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則是違規經營第三方支付業務。這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基於公/私鑰模型,使用者的錢“存在地址上”,因此可以產生“去信任化”模式;而賬戶模型下,使用者的錢存在託管者這裡,如果他不是一個可被信任的第三方,難保不會將使用者的錢據為己有。一般而言,第三方的可信度往往由具有更高公信力的機構來判斷,也就是監管機構,信任授予的體現就是牌照發放。因此,基於現有銀行賬戶體系的金融模式,開放性相對而言要差很多,就是這個道理。
數字貨幣有沒有可能創造新的金融工具?
數字貨幣的結算方式,是不是可以應用於其他金融工具的結算?
這些都值得期待。
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詳情,行情操作訊息,請關注阿海!
阿海團隊專注於指導數字貨幣合約交易,擅長趨勢交易,對資金規劃,倉位管理以及風險把控有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