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一客人諮詢老南,買的某銀行理財,虧錢了。
1客人手機銀行裡,這個產品,今天的淨值,是這樣的:
一家上市股份制銀行,風險評級R3級的,淨值型理財,剛披露的淨值,Duang了一下,回撤了20%多。
該銀行員工,發給客戶的說明如下:
在這家銀行的理財欄目下,也非常明顯的看到,2號產品的近期年化收益率,相對1、3、4號產品,低了很多。
看下產品的募集說明書,投向還是非常模糊的:
2老南側面找了幾位業內,探討了下,得出以下結論:
長期看問題不大,本次大幅度回撤,應該慢慢能收回去。所以從長期角度看,投資人應該不會有什麼損失。但投資人應該對未來的理財,還是要樹立正確的認識。
首先,目前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的管理團隊,還是偏信貸思維,而非產品思維。
所以,單一產品,投資專案的分散度,還做的不夠好。如這個理財,在單一投資專案上,佔比過高。不然不會短期出現這麼大的回撤。
其次,盈虧永遠是同源的,過去這麼高的收益,必然要承擔相應的風險,尤其在經濟下行期。
在“中國理財網”,該產品淨值才更新到12月4日,最新一期還沒出來。但歷史收益,的確還是相當不錯的。
但高收益在經濟下行期,很容易演變為高風險。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其實在老南看來,這樣的波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老南這兩年,經常給客人洗腦。出國旅遊時,去當地的銀行問問,有沒有內地銀行這種,固定收益的產品。
答案是肯定沒有,都是浮動性、淨值型的。
國內目前理財產品的形態,從長期看,是不健康的,也是難以持續的,未來淨值化、波動化,會是常態。
這也是2020年底,《資管新規》要求的大限到來前,要全部規範的。
所以,最近,各家銀行成立的理財子公司,也都在絞盡腦汁,琢磨各種各樣的產品形態,既能滿足監管要求,也能滿足客戶需求,還能讓銀行賺錢。
對於投資者而言,買任何產品,也不是簡單看招牌、看機構名字,更要學會,看產品說明書,了解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
目前,已經有部分銀行的淨值化理財,披露的底層的具體投向,方便投資者選擇。
結所以,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波動,對於投資人,沒必要過於恐慌,還是要逐步適應和接受,因為,這才是真實的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