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理財騙局中的人群,受傷最深的是中老年人,並且普遍地投資金額較高,甚至押上老本,但對風險則缺乏辨識的能力;其次是投機心理較強的青年人,明知危險也要搏一把。

一、騙局受害者的具體表現

1、對高收益的追逐,帶有投機或者賭博的心理;

理財者有一個觀點,做這些理財,就是要高收益,否則為什麼不存銀行,或者買銀行理財產品?

這其中其實很包含了投機或賭博的成分。比如3M這種金融互助騙局,3個月回本,是完全超出常理的回報,但是照樣有人殺進去,賭的就是自己不是最後一個接盤俠。還有虛擬幣,如維卡幣之類,採用傳銷手法,設立高額的拉人頭返現。

2、對廣告宣傳的盲信、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和意願;

理財類的廣告,核心都在於給平臺進行背書,獲得投資者的信任。比如誇張的廣告手法,都是為了突出公司的實力,營造一種安全感。

很多投資者看似非常謹慎,實際上卻往往懶於推理,簡單依據這種廣告傳遞的訊號進行決策。這種決策方式,需要的精力最少,也最容易掌握。並且人們往往還有一種幻想,“就是即使這個公司出問題了,也會有人來“兜底”,“國家不可能讓這種公司垮掉”。

3、喜歡跟風,大家都投的,就是安全的;

除了包裝營造出來的安全感外,隨大流也為這些投資者帶來另外一種安全感。所以很多平臺,沒有透明地公開資料,一味刻意誇大投資者的人數。在一些報道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個人踩雷,往往周圍一群人都被波及了。

二、理財受害者的人口特徵與經濟特徵分析

1、年齡上,受害最大的,往往以中老年居多;

50歲以上的投資者,佔比超過了50%;投資金額的佔比,也超過了50%。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積蓄多、不安全感最強烈,也最希望理財。所以投資的平均金額,這個年齡群體是最高的。

2、在資訊接收渠道上較單一;

往往通過電視、銀行理財經理、朋友等獲得理財資訊,較少使用網際網路。

知識面的廣闊程度和資訊收集能力與理財的成熟度往往是成正比的。經常瀏覽理財資訊,了解平臺經營狀況和外界評價的人,往往更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或者在風險完全暴露之前,及時撤出。而資訊來源單一,接觸訊息較少的理財者,往往是反應最慢的。

而純線上理財的人群,接觸渠道則更為多樣化,並且更有主見:

3、經濟條件普遍較好,平均投資金額高;

在接連爆出的中晉、炳恆、上恆、望洲財富等案件中,投資者往往押上全部的身家投向單一的產品。

離譜的收益,伴隨的必然是欺詐的風險,而不是投資風險。只有剋制自己對高收益的貪婪,才能從根子上避開各種陷阱。

金融騙局中,什麼都可以包裝,但是產品是很難包裝的,尤其是賺錢的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投資前,一定要看清楚,專案資訊有沒有披露的清楚、完整?披露的資訊是否可以驗證?

熟悉的,不代表安全。不管什麼產品,哪怕再好,也不建議押上全部的身家,適當的分散是有必要的,可以幫助你抵禦個別和系統性的風險。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投資不良自己卻成了不良,企業借款8億5年未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