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首次釋出的《全球礦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全球2395 家上市礦業公司中,大型礦業公司數量佔比不足4%,但其市值佔比近80%,國際大型礦業公司擁有著全球最優質資源。
在鐵礦行業,前十大鐵礦生產商佔有全球82% 的鐵礦石,年鐵礦石產量佔全球79.7%,全球前十大鐵礦山均被四大礦山和新興的礦業巨頭漢考克控股!
一、全球十大在產鐵礦山
(1) 全球第一大鐵礦山
2018年,位於西澳洲北部的皮爾巴拉地區的哈默斯利鐵礦區年產鐵礦石2.21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大鐵礦山。
哈默斯利鐵礦床屬於超大型富鐵礦床之一,已發現不同規模的鐵礦床109多個,單個鐵礦床規模不少都在10億噸以上,礦石總儲量320億噸,其中富鐵礦249億噸。此外,還有含鐵大於30%的碧玉鐵質巖,潛在資源量6.4萬億噸,並可露採。
目前,力拓控股的哈默斯利鐵礦 (Hamersley Iron)擁有九個礦場, 3個為合資礦場,其中中鋼集團與力拓合資的恰那鐵礦便在其中,它還擁有700公里左右的縱橫交錯的鐵路,連線丹皮爾港的碼頭與礦場。
(2)澳洲/巴西供應全球
2018年全球十大鐵礦山中,8座鐵礦山位於澳洲,2座位於巴西。同時,2018年,澳洲供應了全球36%鐵礦石需求,巴西供應了全球20%的鐵礦石需求,兩國家合計供應了全球56%的鐵礦石,可以說,澳洲和巴西鐵礦供應全球!
(3)五大礦業巨頭
從全球前十大鐵礦山控股公司來看,四大礦山和新興巨頭漢考克勘探公司瓜分了十大鐵礦,其中力拓擁有2座,淡水河谷擁有2座,必和必拓擁有3座,福特斯庫金屬集團(FMG)擁有2座,漢考克擁有2座(漢考克與力拓共同擁有hope downs鐵礦)。
Hope Downs是近幾年開發的超大型鐵礦資源,其礦石型別為皮爾巴拉地區(Pilbara)典型的高品質的瑪拉曼巴礦(Marra Mamba),可採儲量8億噸,平均含鐵品位62%(燒結後可達66%),目前力拓和澳洲最富有的女人Gina Rinehart擁有的漢考克勘探公司各持股50%。
吉娜·萊因哈特(Gina Rinehart)
二、全球十大鐵礦石生產商
雖然了力拓控股全球最大鐵礦山,但其並不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
據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國際礦業研究中心釋出的《全球礦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2018年,淡水河谷鐵礦石產量高達7.5億噸,佔全球產量35.7%,成全球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商,力拓、必和必拓和FMG分列二至四位,四大礦山合計產量67.4%,四大礦山牢牢霸佔全球鐵礦市場話語權。
(1) 第五大礦業巨頭-漢考克勘探公司
1952年11月,朗·漢考克發現了全球第一鐵礦哈默斯利鐵礦和皮爾巴拉礦區。隨後,礦業巨頭力拓開掘漢考克發現的皮爾巴拉礦山。按協議,力拓給漢考克每年礦產銷售額的2.5%作為特許權費。以此為原點,漢考克打下了他礦業帝國的基礎。
吉娜·萊因哈特(Gina Rinehart)作為漢考克獨女,其在12歲時,便跟父親一起去勘探現場調研。大學才上了一年,Gina選擇從悉尼大學經濟學專業退學,專心為家族事業工作。
1983年,漢考克妻子去世後,漢考克找了一個菲傭,於是被澳洲人民家喻戶曉的漢考克家族的狗血劇情開始了,在繼母教唆下,Gina被父親從公司高層下方,父女情變;1992年,老漢考克去世,Gina懷疑繼母有殺死父親的嫌疑,並以侵佔財產等罪名將繼母告上法庭。
2016年,在經歷長達14年的法律糾紛後,終於有了一個判定:Gina勝訴,接手父親留下的漢考克勘探公司。但是家族留下的公司也已是一堆爛攤子。這十幾年間,漢考克勘探公司幾乎沒有進行鐵礦開採。唯一的收入,就是徵收一些礦區使用費。
Gina在接手公司後,加大了對礦區的開發,2018年,漢考克勘探公司控股的羅伊山鐵礦產量達到4687萬噸,產能5500萬噸,位列2018全球十大在產鐵礦山第9位,誰能想到該礦產品在市場上推出只有不到三年的時間。
近兩年,漢考克勘探公司也在大幅加快其鐵礦石業務,2018年,漢考克勘探公司收購澳洲鐵礦公司-阿特拉斯鐵礦公司,近日,漢考克掌門人Gina向澳洲環保部提出申請開發皮爾巴拉地區的Corunna Downs鐵礦石專案。
目前,漢考克勘探公司擁有的礦產資源排名全球前五位,其中未開採礦產資源更是居於全球前三甲。
(2)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與日本礦產發展模式
日本礦產資源種類較齊全,但儲量及其匱乏,所以日本常被稱為“資源標本國”,不知算作稱讚還是嘲諷。
但即使這樣,日本仍然掌握著諸多礦產的定價權,尤其是日本礦產資源經略能力遠超大部分礦業國家。《礦產資源強國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評價(2017)》,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澳洲的世界礦產資源強國。
曾經,當日本國內資源滿足不了自身需求,發動戰爭、搶奪他國資源成了這個民族最大的夢想,於是日本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然後中國結束了這場戰爭。
日本的反思:過去所採取的國力=軍事力量=資源實力的方針沒有錯,但方式上欠妥當,不該用露骨的、直接的領土擴張方式,應該用含蓄、間接的方式進行全球資源再分配
戰後的日本,開啟廣泛布點,全球滲透。2018年,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成為全球第7大鐵礦石生產商便是日本礦產資源擴張的縮影!
三井一直扮演著“幕後推手”的角色,將自己的下屬公司以及關聯企業推到臺前,不斷地擴大著市場、資源和疆土,謀求著利潤最大化,而自己則隱藏起來,像極了“影子帝國”裡的王者。也因此,甚少有人知道三井通過各種隱祕渠道影響著世界經濟。
淡水河谷:三井物產擁有巴西Valepar S.A.公司(淡水河谷母公司)18.24%(另有說法為15%,待考證)的股權。
必和必拓、力拓:在澳洲24個主要鐵礦中,日本企業重點投資8家,參股16家,三井和力拓共同擁有西澳洲紐曼地區的兩座礦山(西安吉拉斯礦山和羅布河礦山);三井和必和必拓共同擁有MAC鐵礦等5家礦山。
三井與鐵礦巨頭繫結,參股上游企業企業之外,或許三井物產的資本不大,並沒有實現控股。但是三井會讓其隱身於整個礦業產業鏈,從而協調各方,以獲得自身最大利益。
下圖這個產業鏈,把國內鋼鐵企業坑的好苦!
今年,鐵礦石價格飆漲,國內鋼企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煎熬難耐,也不斷呼籲定價權,也在不斷參股上游,但現在大礦、好礦早已被巨頭瓜分完畢,國內想形成上下游協同效應,難。
與中國不同,揹負日本民族的不是政府,而是財團企業,財團始終以民族的強大為己任,日本就這樣通過類似三井的財團,成為隱藏在全球礦業背後的觸手,不知不覺間打造了一個礦業帝國。
而在面對日本緊密團結的財團企業時,中國卻往往暴露出鬆散的弱點,進而成為日本的打工者,不斷有國家和民族賴以生存的企業,被日本財團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