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快速發展,投資理財的門檻降低、渠道增多,理財產品的選擇也更加多樣化,普通人進行投資理財變得越來越容易,。而在眾多產品中,銀行理財產品一直被當作是保本保息的代表,厭惡風險的投資者對其頗為偏愛。
而綜合先前相關規定的出臺,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保息的現狀將逐漸被打破。首先,各大銀行紛紛成立了理財子公司,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有所區分,未來以子公司形式開展業務將成為銀行理財業務經營的主流模式。銀行理財產品可投資渠道進一步拓寬的同時,風險也將逐步提升。
其次,相關部門出臺的理財新規中提到,銀行以後售賣的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產品經理連預期收益率也不能提,而是實行淨值化管理。另外,之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大都是投資貨幣基金、債券這類風險比較低的專案,而現在,銀行理財產品已經被允許投資股票性質的股票型基金了。
由此可以看出,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風險性放大了,以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可能保本保息,現在不僅不保本,還有可能出現虧本。那麼,為何國家要開放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渠道,改變銀行理財產品保本保息的現狀呢?
之前銀行一直實行的是剛性兌付,就是理財產品到期後,該產品的發行機構會按照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者相應的本金和收益,當投資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機構需要兜底處理,保障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不受損失。
在剛性兌付情況下,如果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跌,金融機構需要動用自營利潤填補虧空。這種剛性兌付無法反映理財產品的風險溢價,如果持續承諾保本保息,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成為低風險產品,社會資金必然會大量湧入,而真正低風險產品則難以獲得資金支援,長此以往很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因此需要打破剛性兌付,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對於普通人來說,在理財新規落地之前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雖不受影響,但是之後如果計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就需要多多防範風險了。這一點可以參考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
通常銀行的理財產品分為五個風險等級:PR1(謹慎型產品)、PR2(穩健型產品)、PR3(平衡型產品)、PR4(進取型產品)、PR5(激進型產品)。
PR2主要投資於債券和貨幣市場,所以這類理財產品資金相對是安全的。而PR3以上往往是與外匯、股票基金、黃金等收益掛鉤的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相對較高,但是風險也較大。如果投資者追求資金安全等級較高的理財投資,可以考慮購買PR2及以下產品。
當然,銀行售賣的理財產品不再承諾保本並不代表銀行沒有保本的產品了。像銀行普通的定期存款,有固定的存款年限以及固定的收益率,就不受理財新規的影響,只是收益可能沒那麼高而已。
另外,資管新規雖然要求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但並沒有把結構性存款納入進去。結構性存款是在存款的基礎上,加入一個金融衍生品的架構,在確保本金不會虧損的同時,收益率在一個區間內徘徊。因此,結構性存款的收益率普遍高於普通存款。
最後,銀行理財產品不再承諾保本,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不再安全,相關機構只是將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化而已。投資者雖有可能會遇到虧本的情況,但也有可能會獲得較高的收益,不必因此就對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產生疑慮,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