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近年來,隨著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5G等新技術不斷髮展,由此興起了新的一輪網上購物、線上教育、遠端醫療、智慧製造等新業態和新場景浪潮,以新基建為支撐的數字經濟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曾公開表示,阿里巴巴一直與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同頻共振,阿里巴巴過去20多年的發展,也是中國數字經濟大變遷、大發展的縮影和寫照。

2003年,隨著網際網路使用者數量的激增,中國數字經濟開始步入高速增長期。當年,阿里巴巴推出了個人電子商務網站“淘寶網”,以成功的本土化商業模式迫使eBay退出中國市場,並在此後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C2C電子商務平臺;隨後又推出支付寶業務,逐漸成為第三方支付領域的龍頭。

2013年,自手機網民數量規模化以來,網際網路行業迎來移動端時代,中國數字經濟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並邁入成熟期,以滴滴、美團、餓了麼等APP為代表的移動端服務平臺開始崛起。此外,網路直播模式也為中國數字經濟注入了活力。2016年淘寶直播上線之後,網路直播模式與網購和海淘的進一步融合,使直播經濟真正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變現模式。

張勇稱,面向未來,阿里巴巴的使命從未改變,希望在數字經濟時代繼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目前,阿里已經形成了從商業到金融、物流、雲計算全方位面向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也就是“阿里巴巴商業作業系統”, 幫助企業在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製造、服務、金融、物流供應鏈、組織、資訊科技等11大商業要素實現全面的線上化和數字化。

數字化轉型下,阿里雲迎來“剛需”

為幫助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的使命,阿里巴巴早在2009年就成立了阿里雲,在雲計算基礎設施領域,覆蓋了從域名、備案、解析、計算、網路、儲存、資料庫、安全、海量資料分析到網際網路中介軟體等一站式服務,打造了飛天雲作業系統、飛天大資料平臺、資料中臺、業務中臺、智聯網AIoT。

飛天是中國唯一自主研發的雲作業系統,排程全球數百萬臺伺服器;飛天大資料平臺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計算平臺,可擴充套件至10萬臺計算叢集,在阿里巴巴經濟體中支撐了全域性資料儲存和計算,單日資料處理量超過600PB;資料中臺和業務中臺讓阿里巴巴經濟體多元業務互聯互通;智聯網AIoT融合了雲邊端一體化的人工智慧與物聯網能力,具備從高效能AI晶片至雲平臺、AI演算法、AI元件以及產業AI的立體能力。相關資料顯示,阿里巴巴AI服務的每日呼叫量高達百億次,服務全球近15億人。

阿里雲智慧總裁張建鋒回顧阿里雲過去發展時說,十年間,幾乎所有超級APP都誕生在雲上,人工智慧、移動協同等技術在雲上得到極大普及。疫情之後,雲更是“從天上走到了我們的身邊”,他表示,2020年是“萬物皆可雲”的一年,雲成為了時代的載體,成為數字化發展的標誌,但這還不夠,企業不僅需要解決IT資源的問題,還需要解決應用智慧化、資料化和移動化的問題,這就需要一個更完整、更易用的平臺。於是,阿里雲從1.0升級為2.0。

在1.0時期,雲像是一個“DOS系統的計算機”,需要掌握一套複雜的程式碼指令來執行。而2.0時期,則是在原來飛天雲平臺的基礎上,裝上一個數字原生作業系統,提供類似Windows視窗式的介面,讓雲更加易用,讓應用開發更加容易。任何企業和個人不需要看懂程式碼,就能具備雲化、資料化、智慧化、移動化、IoT的能力。

除了操作開發上的便易,阿里雲2.0更是由簡單狹義的“飛天”雲平臺,變成一個既有云、又有數字原生作業系統的複合型平臺,並同時進行“兩翼”佈局,即“雲釘一體”和“雲端一體”。如今,“雲釘一體”和“雲端一體”已成為阿里雲數字原生作業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

相關報道顯示,每年的雙十一都是檢驗阿里雲的最佳時期,淘寶和天貓的雙十一活動每年都能為阿里帶來巨大的收入和影響力,而其促銷活動背後的網際網路超級流量峰值,也直接催生了今天國內雲計算的第一名。在上個月結束的雙十一活動中,阿里雲又一次扛住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流量洪峰,僅在0點剛過26秒,天貓雙十一的訂單建立峰值就達到58.3萬筆/秒,重新整理紀錄。

阿里最新一季財報顯示,目前,阿里雲的總體收入穩居集團營收第二,佔比提升至10%。受2020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都在發生巨大變化,傳統的離線業務和線上業務進行快速融合,線上線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業務波峰波谷的變化日漸強烈,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將是必然趨勢。這種背景下,阿里雲旗下資料庫不僅支援了雙11,更在疫情期間服務了各行各業,尤其是線上教育、遊戲等傳統的線上線下邊界越來越模糊的行業。

成立達摩院,提供科技研發的智庫

現在,不少行業專家預測,科技競爭將是疫情結束後全球爭奪的重點。阿里自然也知道,科技研發對於公司的重要性。2017年,阿里巴巴正式宣佈成立達摩院,馬雲為此投入超過1000億,並要求達摩院“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長”、“服務全世界至少20億人口”、“必須面向未來、用科技解決未來的問題”。2018年9月,達摩院首次對外公佈了其組織架構。

達摩院由三大主體構成,一是在全球建設的自主研究中心;二是與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的聯合實驗室;三是全球開放研究專案即阿里巴巴創新研究計劃(AIR 計劃)。涵蓋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人機自然互動、晶片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等,涵蓋機器智慧、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達摩院研發網路遍佈全球,在中國、東南亞、歐洲、中東、北美、以色列等地均設立了研發中心。

對阿里巴巴來說,達摩院更像是幫助其分析資料本質的一個存在。阿里不缺資料,僅電商一天產生的資料就高達 600PB。這麼多的資料從哪裡來?應該如何處理?帶著這些疑問,達摩院開始關注底層演算法算力,涉足晶片研製領域。2018年4月,阿里收購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隨後將其與達摩院自研晶片業務一起,整合成一家獨立的晶片公司,馬雲將它命名為“平頭哥”。“晶片是個小東西,但是希望可以讓它發揮大作用。”阿里巴巴CTO張建鋒曾說。

為引進更多頂尖科學家和內部培養更優秀的研究人員,達摩院還因此設立“青橙獎”,目的是獎勵大中華地區35歲以下或博士畢業的青年才俊,獎勵他們在資訊科技、半導體、智慧製造領域所獲得的突出成績。獲獎者每人除獲得100萬現金獎勵以外,還將獲得阿里達摩院的計算、場景支援。

的確,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視覺計算、自然語言處理、下一代人機互動、晶片技術、感測器技術、嵌入式系統……這些技術領域都離不開資金、技術、人才的大力支援,達摩院作為國內頂級網際網路巨頭阿里巴巴的全球研究院,其背後承載的可能不僅僅是馬雲個人、阿里公司的念想,更是每個期待“中國智造”人的念想。

達摩院的表現一直可圈可點。在自然語言處理、視覺計算等領域演算法中,達摩院手握超40項世界第一。而且,達摩院還創造了多個世界首次,比如,建成全球首個支援超百萬物體識別的影象搜尋平臺、率先成功模擬81(9×9)位元40層的隨機量子電路等。在機器智慧、資料計算、金融科技等五大方面,達摩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科技貢獻。可以說,達摩院是阿里巴巴科技的集結,是強大的技術支撐。

公開資料顯示,未來,阿里巴巴將會繼續聚焦於內需、雲計算和大資料、全球化這三大長期增長引擎,從而更有效地把握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以及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內各業務加速數字化所帶來的新機會,利用阿里雲和達摩院帶來的科技優勢,在數字經濟領域持續發力。

17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被低估的科技股:年報業績預增70%,面板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