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沒有繼續沿著半導體指數的成分股逐一研究,而是考慮到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未來巨頭,沒有上市或者沒在國內上市怎麼辦?
沒有上市的,比如華為海思,只能希望它的上下游公司能夠進入半導體指數,咱們佔點小便宜。其他也沒有什麼遺憾。
但是,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比如中芯國際,假如它未來成為了巨無霸,而A股幾十個半導體指數成分股,加起來都沒有它的市值高,該怎麼辦?
那意味著投資半導體指數,是個失敗的行動。鑑於科技行業贏家通吃的規則,這種可能性還是要排除一下的。
所以,本週先研究了在港股上市的中芯國際。
這一研究,可不得了,古今中外,上中下游,資料看得腦殼疼,一會兒心潮澎湃,感覺中芯國際就是中國晶片的希望,一會兒又覺得前途坎坷,還得燒多少錢才是個頭,一週時間,想下個結論還真難。
直到看到一則新聞,才好像在雲裡霧裡看到一絲曙光。
“9月3日,第二屆全球IC企業家大會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半導體博覽會盛大開幕,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在演講中指出,做晶圓代工廠第一名是賺錢的,第二名基本不賺錢,第三名是虧錢的,所以一定要爭做前二名。”海軍童鞋說的太好了,不止是晶片代工廠,所有的科技類公司,都遵從一個規律——數一數二,不三不四。
那麼,中芯國際現在是第幾名呢?
最新的排名,中芯國際世界排名第五,但是這個第五的市場佔有率只有4.4%,而第一名臺積電的市場佔有率則一直在50~60%之間波動,這中間橫亙的,是十倍的差距。
所以,我們說,海軍童鞋說的第二名,已經是一個巨集偉構想了。
再看看下圖,可以說,中芯國際這一路追的好辛苦,幸虧摩爾定律在10奈米以下製程正在逐步失效,中芯國際在梁孟鬆(臺積電和三星的技術大咖)出任聯席CEO之後,已經把28奈米及14奈米的晶片的良品率攻克,正在研發10納米制程,在技術先進性上已經逼近了第一集團。預計隨著ASML 的EUV 光刻機在年底到貨之後,7納米制程也逐步落地。
不過,目前的中芯國際,28奈米晶片佔營收的比例才5.4%,現在14奈米晶片的營收,還要依賴於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國內廠商的訂單支援,早日貢獻營收。
但是,增收不增利的可能還是有的,最大的因素是臺積電,即使國內廠商比如華為海思,把訂單給中芯國際一部分,其性質也是備胎。尤其在臺積電南京工廠的16奈米生產線投產之後,在沒有美國的攪和之下,相信臺積電會極力維護內地客戶,中芯國際想賺錢估計還是很難。
疊加全球的晶片週期目前在底部區域,手機和PC的出貨量都在下滑,行業不景氣也會損傷中芯國際的利潤,近幾年,預計中芯國際還在投資期內,難以看到吃著火鍋唱著歌的日子。
看下圖,不三不四的日子,就是這麼悲催,連4%的利潤都難以維持。
而同期的臺積電,毛利率50%,淨利率35%,數一數二,就是這麼傲嬌。
收入是老大的十分之一,利潤是老大的百分之一,就是這麼赤裸裸的對比。
所以,結論就是,當中芯國際的股東,是很苦逼的,而且還要苦逼很多年。
怪不得,中芯國際的股權,相當複雜,大股東進進出出,逐步都變成了國家半導體基金、大唐、上海國資等老有錢的主,跟修高鐵一樣,投資大,收益少,但是社會效益好,高科技中的基礎設施。這個性質,和京東方簡直是哥倆,看看京東方的k線圖,估計對中芯國際的未來,大概會有個輪廓。
據報道,全球每生產3片晶片就有2片運到中國來,組裝後再出口1片,中國消費1片。2018年中國進口積體電路4176億塊,價值3121億美元;出口積體電路2171億塊,價值846億美元,由此產生的貿易逆差創下歷史新高,達到2275億美元。每年3000億美元的進口晶片,哪怕有一半能夠中國產化,即使利潤不太好看,畢竟,肉爛在國內,這個事情還是要做的。
誰來做?
當然是國家隊,小老百姓哪有那麼多錢來燒啊。這個錢,一直要燒到備胎轉正之日,中芯國際成為中國市場佔有率第一之時,才會變成良性運轉,自由現金流才會給股東真正的回報。所以,我的結論是,散戶投資,等中芯國際成為中國市場第一,世界市場第二之後,再進場也不遲,現在,還是國內的半導體指數基金靠譜。
當然,如果你很看好中芯國際,網格交易也不錯,畢竟前途光明,大跌的可能性小。總之,投資科技類的個股,一定要找數一數二的公司,不是世界級的,也要是中國級的,或者某一細分領域的。
咱們慢慢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