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東亞的日本、南韓、臺灣、香港、澳門和新加坡都已成長為發達經濟體。日本早已是資本主義五大國之一,南韓的實力也已接近或超過G7七大工業國組織的末段班,臺灣的科技業和香港的金融業在全球舉足輕重,而澳門和新加坡已經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上述六個經濟體在預期壽命和各項衛生指標排名中遙遙領先全球其他國家,在各項創新和競爭力指數排名中都位居前列。單純從主要指標上來看,東亞的發達經濟體的確已經發展得很好了。
然而,在有些指標上,東亞經濟體始終落後於歐美,比如說平均勞動時間和學生平均課業時間。有些人把這些指標的差距歸為文化差異。但如果我們深入思考一下,或許會發現原因並非這麼簡單。
可以觀察到,無論是日本、南韓,還是臺灣、香港、新加坡,都有鉅額的外匯儲備。這些儲備是進出口順差的結果,是當地居民辛勤勞動的結晶,展現了東亞企業強大的出口競爭力。而東亞國家的社會壓力大、普通人活得累的根源或許正來自於其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結構。
歐美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終端市場,本地企業和居民只要不是差得太離譜即可活得不錯,即為我們所說的“活得很幸福”。歐美國家是貿易赤字國,生產的產品少於自己的消耗。而東亞居民則需要生產出多於自己所需要的產品,用於出口,來換得外匯。如果東亞和歐美的技術水平相同,這顯然需要東亞工人工作更長的時間,長於他們本需要工作的時間;而歐美工人工作的時間短於他們本該工作的時間——歐美人的一部分消費是東亞人在幫著買單。
日韓港臺新佔領歐美的市場,弄得自己人民累得很,歐美居民還抱怨你搶了他們的工作,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為什麼非要做不可呢?
因為東亞人需要生存。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東亞人不出口,他們就活不下去了。東亞國家需要進口大宗商品(能源、礦產、農產品等),需要和其他國家開展一般貿易(比如日本能生產汽車,但可能有日本消費者就是偏好某款法系車),來滿足自己國民的生產生活需要,而這些都需要美元。
東亞國家的產品和服務必須比歐美的更物美價廉,才能在歐美賣得出去;東亞商品進入亞非拉麵臨比歐美商品進入亞非拉更多的貿易壁壘,這也要求東亞的商品必須物美價廉。而物美價廉通常也意味著企業必須薄利多銷才能賺取一點微薄的利潤。
所以,毫不奇怪地,東亞國家必須依靠出口換匯才能買到必需的糧食和資源;東亞商品必須比歐美商品更優更便宜才賣得出去並換回外匯;東亞企業必須比歐美企業更有創新活力和精益管理才能在國際市場活下去;東亞人必須比歐美人更強更有競爭力才能活得下去。這種只有比別人強才能活下去的社會現實深深烙印在每個東亞人的心中;焦慮在每個東亞人心中蔓延。
如果某個非歐美國家,只知道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注意培養企業的競爭力,那麼等待他們的必然是貿易赤字和貨幣危機。阿根廷、墨西哥、俄羅斯、泰國等等,例子還有很多。這也是為什麼索羅斯阻擊泰國和香港,結果卻不同的原因:香港和大陸的外匯儲備比泰國多多了。拉美、東歐、東南亞想要高消費低壓力的生活,但沒有外匯儲備的支撐,現實就會迅速打臉。拉美、東歐、東南亞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也是因為企業缺乏自主創新,國民儲蓄率低,導致企業缺乏競爭力。
東亞的家長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必須要成為強者,參與全世界的競爭,才能活下去,所以只能嚴厲要求孩子的課業,而無視孩子的睡眠和體育活動時間的不足。而自己,則只能在996的加班中度過一生。
那麼,東亞發達地區要如何改變才能把休閒、度假和用來生活的時間還給普通勞動人民,把睡眠和體育活動的時間還給中小學生?
我覺得最本質的辦法是在通過自主創新保持企業競爭力的同時,提高本幣國際化水平,加快區域融合和共同市場建設,還有提升國際貿易的話語權。是的,這聽上去和度假、學業八竿子打不著。
如果本國需要的石油、鐵礦和糧食能用本幣買到,那就可以節省很多出口創匯的需求,減少了全社會平均工作時間,也就降低了國內的經濟壓力,社會競爭壓力自然也會小很多。如果能用印出的本幣在全球消費,購買其他國家的製成品,那就更輕鬆了。
共同市場消除了貿易壁壘,也就消除了不必要的出口壓力;東亞各國內部互通有無,各個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配置效率也會更高。
更進一步,如果東亞掌握了全球貿易的主導權,建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貿易規則和貿易體系,那麼出口不受任何壁壘的東亞企業自然更容易佔領全球市場,獲取利益。而其他國家的產品,在面臨貿易壁壘時,必需要比東亞國家的產品質更優、價更廉,才能賣得出去。
社會競爭壓力小了,工作時間短了,普通人自然會有更多的閒暇時光,陪家人、陪朋友,把屬於生活的時間還給自己;父母也自然會把睡眠和體育的時間還給孩子,讓孩子擁有更幸福的童年。
或許,等到中國成為世界的最大的終端消費市場,東亞人民可以用本幣在全世界消費,東亞建立起共同市場,東亞國家主導了國際貿易秩序,東亞人民也會過得很輕鬆,活得很幸福。#日本# #南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