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19年的冬天,生鮮電商不好過。

12月11日,上海易果生鮮旗下我廚叫停;12月6日,主攻武漢市場的生鮮電商吉及鮮,宣佈融資失敗,大量關倉、裁員;11月底,社群生鮮電商平臺妙生活關閉其在上海的80家門店;11月22日起,生鮮電商呆蘿蔔陷入關店和資金鍊斷裂危機,雖然12月9日再次宣佈恢復運營,但是無疑遭遇了一場困境……

其中,吉及鮮CEO臺璐陽坦言,“下半年資本市場非常寒冷,資本市場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盈利的要求”,吉及鮮從10月份開始停掉了很多補貼,開始做盈利模型;但目前為止,他們仍然沒有實現整個公司規模化盈利,最終融資失敗。

資本寒冬之“罪”?

清科研究中心資料統計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案例數為5461起,同比下降36.9%;投資總金額為4314.10億元,同比下降53.7%,直接腰斬。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可否認,融資環境的寒冷,是燒錢需求旺盛的生鮮行業不得不面臨現金難題的重要原因。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國內22家生鮮電商企業共融資近120億元。但根據《2019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商業模式與使用者畫像分析報告》,今年1-3月生鮮電商企業僅融資13筆,融資約3.9億元。

《2019社群生鮮調研報告》亦指出,與去年相比,2019年生鮮領域投資總量和投資筆數雙雙下降。

資本的態度越來越謹慎,多名投資人表示,他們的投資邏輯也在發生改變。

首先是不再看好燒錢模式。

長久以來,生鮮電商玩家習慣了燒錢搶市場,投資人也要追求回報率,創業者必須拼命往前跑,一面不盈利一面還要不斷擴大規模。

由此引發的資金鍊斷裂事件不在少數,例如,果食幫就因陷入O2O補貼大戰、產品低價競爭,最後彈盡糧絕,被逼停業。

現在,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意識到,即使有著雄厚的資本支撐,價格戰也非長久之計。

“單點模型沒有跑通的情況下,規模越大,虧損越大。一個店都掙不了錢,100個店憑什麼就掙錢了?零售是需要花時間的。一年兩三百倍的增長,這件事情本身就不合理。”

另一方面,風險投資需要是能夠複製的東西,但生鮮是個非標品,本地化、個性化特徵明顯,很難形成全國性網路效應,所以投資人更看重標準化。

有投資人坦言,“生鮮市場確實很大,很有吸引力,大家都在想,如果市場上只剩下我或者兩三家贏家,長期的現金流和利潤還是豐厚的,因此錢多的時期,會有大批投資人支援燒錢,不過現在錢荒,需要機構自己造血。”

可想而知,這樣的發展模式下,一旦資金鍊斷裂,便是覆水難收。“別低估生鮮的燒錢速度”是生鮮圈子中很多從業者的口頭禪,資金鍊斷裂往往是壓死駱駝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吉及鮮、迷你生鮮以及妙生活皆是如此。

線上菜市場,有多難?

不過,生鮮電商的困局並不能全怪資本寒冬。早在2016年,生鮮電商行業就迎來了灰暗的時刻。

據不完全統計,2016-2017倒下的生鮮企業多達14家,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曝出一組資料: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88%虧損,7%鉅額虧損,只有1%實現盈利。

成立於2012年的本來生活創始CEO喻華峰曾說道:“和我們同時成立的生鮮電商企業大多數都倒閉了”。

行業情況如此惡劣,“線上菜市場”,真的不是一個好生意嗎?

雖然市場規模可觀,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生鮮市場是個重投入且盈利期漫長的行業。

有分析認為,“目前生鮮賽道的玩家絕大多數都是網際網路思維,倒閉的也是這些,即先跑馬圈地然後再考慮盈利的事情。前期要先支付大量的補貼、房租等高額的管理費用,還有生鮮的高損耗率問題,想盈利就需要把區域的量做起來,把費用攤下去,嚴格控制損耗,然後再用那點微薄的毛利來實現盈利。”

生鮮電商的關鍵在於保住這個“鮮”字,這就要求企業擁有全產業鏈的整合能力。

而事實上,在運營環節中,成本、倉儲、運營、物流、品控、技術投入都是難以降低的必要成本。而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易。

2016年,聯想“佳沃市集”CEO崔曉琦寫下了《我暫時不會再碰生鮮電商了》,揭開了生鮮電商背後的“心酸”。

他提到,“有家公司2012年做生鮮電商時,還自建配送公司。後來我意識到:它自己做也是迫不得已,因為當時沒人把生鮮配送這事兒做好。但冷鏈物流成本非常高,有些公司的投入早就超過一個億。”

此外,即便是辛辛苦苦自建物流、做好品控、降低物耗,“生鮮電商的產品毛利率 20%、30% 到頭了,但倉儲運營的成本能佔到 1/3,物流成本可能又佔 1/3。目前客單價能有 100 多塊錢已經算不錯了,但還是太低了。只有把客單價提起來,才能把成本佔比降下來。”

然而,提高客單價,對生鮮行業而言也並不容易。

生鮮天然的限制是保質期短,對“新鮮”的要求極高,所以要求使用者一次性購買大量商品,並不現實。那麼,提高商品價格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不得不承認,即便是大家對消費品質有更高追求的今天,願意花168買10斤橙子的人也不是很多。

如何整合全產業鏈的資源,如何找到品質與成本的平衡,在生鮮領域尤為重要。基於此,生鮮電商間的競爭實際上也演變成了一場資本間的較量。

需要足夠的資金作為彈藥,是生鮮電商的“原罪”。而資本寒冬下遭遇衝擊,也必定是生鮮電商難以逃過的“水逆”。

生鮮電商,仍存希望

生鮮行業的終局和出路到底怎麼樣,現在還看不清,但這個行業在屢戰屢敗間,推翻了某些對規模效應的不理智的“幻想”。

多位投資人表示,生鮮賽道最終不太可能出現一家通吃的情況,但它已逐漸發展為流量巨大的“線上菜場”,接棒外賣成為本地生活第二戰場。

但毫無疑問的是,如何在這個寒冬活下來,才是生鮮電商們的第一要務。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在幣圈,我們只想讓你們賺的跟多,因為我們的利益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