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8月,有訊息指出北京天驕航空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和信威集團已經收購了烏克蘭馬達西奇公司50%以上的股份。而在近日,馬達西奇公司Quattroporte博古拉斯耶夫對記者證實,中國投資者已經收購了公司大部分股票,包括博古拉斯耶夫自己手中的股票,同時中方還承認在2年內向公司投資2.5億美元(17億人民幣)以支援工廠運轉和研製新發動機。另外據悉,對於馬達西奇公司的收購案已經獲得了烏克蘭反壟斷部門的批准。由此可以說,中資對於馬達西奇公司具備了實際控制權,而這也意味著中烏軍事合作再次取得了巨大成果。
眾所周知,自烏克蘭獨立以來,中烏兩國關係一直健康穩定發展(尤其在2013年12月兩國簽署烏中友好合作關係條約後,兩國關係發展更是到達最高點),這其中軍事技術領域一直是兩國合作的重頭戲。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獲得了前蘇聯第三大軍事工業綜合體部分與約20%的科學研究中心,從蘇聯繼承的軍工企業達到3594家,職工300萬人,其中直接從事軍工生產的企業達到700多家,從業人員達到140萬人。在當時,宇宙火箭技術、造船業、航空運輸、裝甲與工兵裝備、無線電系統專業生產技術等是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的優勢領域。
從1992年建交開始,中烏雙方的軍事合作關係便穩步向前邁步,迄今為止烏克蘭已向中國出口了幾十類軍事技術和裝備。例如中國新型驅逐艦所使用的現代燃氣輪機生產技術、中國教練機使用的發動機、“野牛”氣墊船、以及國人耳熟能詳的“瓦良格”號等。這樣的合作不但讓烏克蘭獲得了不小的經濟利益,也大大提升了中國國防能力和軍事現代化水平。
文章開頭提到的馬達西奇公司,位於烏克蘭扎波羅熱市,是世界知名的發動機生產商,早在蘇聯時期就有"蘇聯航空工業的心臟"之稱。該公司主要為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提供動力系統,產品包括渦扇發動機、渦軸發動機和渦槳發動機。其中D-18T大涵道發動機、D-136渦軸發動機等型號是其獨門產品。即使在俄烏關係緊張的時候,俄羅斯仍需要採購該公司生產的發動機以分別滿足國內和國外直升機的訂單需求,同時俄空軍安-124 運輸機的正常運轉也離不開馬達西奇公司的維護。
而中國與馬達西奇公司有著深遠合作關係,先後引進該公司AI-25、AI-222渦扇發動機,用以裝備中國空軍JL-8、JL-10教練機。中國陸航米-17直升機也使用該公司TV3-117渦軸發動機,另外中俄聯合研製的重型直升機專案也選擇由其提供АИ-136Т發動機。
此次中資能夠順利成為馬達西奇公司的大股東,除了兩國政治關係向好外,烏克蘭相關企業的“囊中羞澀”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克里米亞危機讓烏海空軍受到比較大的損失,而持續的烏東衝突則迫使烏軍不得不將有限的經費主要用於陸軍舊裝備的翻修和戰區裝備的快修服務,結果導致烏海軍和空軍被冷落。據悉,烏克蘭空軍由於缺乏現代化改裝條件,烏克蘭危機後就無法出動固定翼飛機對衝突地區實施空中進攻行動,僅具有國土防空意義,目前烏軍主要依靠直升機部隊提供必要的空中掩護。而由於與俄羅斯關係緊張,俄烏軍事合作大踏步後退,導致依賴相關俄製零部件的烏直升機也受到波及,可用數量快速減少。空軍和陸航的不振讓靠研製航發為生的馬達西奇公司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公司存在裝置老化、技術人員流失等一系列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大量投入,但是烏克蘭自己無力負擔。近年來馬達西奇公司每況愈下,公司高層曾經坦率的說,如果沒有新的資金注入,公司距離倒閉可能只有一步之遙。
在此次的收購案中,美國的影子也是不斷的出現。出於忌憚中國國防工業的發展,美國長期反對中國對烏克蘭軍工資產和技術的收購。
今年8月,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就親自出馬,阻撓中國企業收購馬達西奇,以免北京取得關鍵國防技術。當時有訊息稱,美國私人安全承包商普利斯正計劃收購馬達西奇。
不過現在看來,烏克蘭方面應該吸取了“烏里揚諾夫斯克”號的教訓。當年在烏克蘭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廠製造的“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因為美國的攪局,在船臺上就遭解體,被拆成了廢鋼鐵以每噸150美元的價格出售,下場令人唏噓。而對於馬達西奇專案,並不缺乏航發研製能力的美國也同樣可以在破壞中烏交易後揚長而去,所以此次烏方並沒有理會美國的“空頭支票”。
綜上,此次收購案的成功對於馬達西奇公司可謂是雪中送炭,而對於解決中國飛機的“心臟病”也具有重大意義,堪稱中烏軍事合作程序中的“里程碑”。
(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