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我們這節探討區塊鏈技術會給金融行業來了新機遇,新未來。

現代金融業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參天大樹,但是這個大樹雖然樹幹粗壯,枝繁葉茂,但是也有一個根本缺陷,就是主幹發達,但是末端的金融網路很弱,對最有創新活力的中小微企業支援不夠,普惠金融一直是金融服務的最高理想,也是諾貝爾獎級別的難題。

普惠金融一直不能落地,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工具和做法,在薄弱信用場景,解決中小微企業的交易風險和個人的信用風險。

前幾年的網際網路金融,本意是透過P2P的直融模式,打破傳統金融服務的門檻。但是因為缺乏信用機制,過程失控,大部分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都由資訊中介成了資金池模式,反而讓風險聚集,兵敗如山。

網際網路金融有場景但是無信用,核心是缺乏對過程的風險控制。只有解決過程風控,降低對個人信用的依賴,才能實現普惠金融。

有個非常值得借鑑的的思路。

在九十年代,網際網路剛開始的時候,當時透過電話線撥號上網,網速只有每秒64K。要透過網際網路看電影費了牛勁,一部短影片要下載十多分鐘,網速慢不說,還很不穩定,經常中斷,斷了之後,還得重頭再來。

後來出現了流媒體技術。流媒體(Streaming)技術透過引入buffer的機制。建立流媒體協議,透過流媒體伺服器和播放器。將下載檔案分拆,可以實現邊看邊下載的on-demand模式,而且下載的狀態可以隨時改變,暫停和恢復,斷點續傳,突破了頻寬的限制,降低了下載失敗的風險,極大改善了使用者的體驗。沒有流媒體技術就沒有今天豐富多彩的內容和自媒體流媒體。

循此思路,我們可以設想,把傳統的金融交易過程對映為自動化執行的合約。投融資的價值結算形成流(streaming)形式。交易的價值和風險隨時可見,交易形態由 “download” 變成on-demand,所需即可得,而且交易狀態可以隨時調整,終止,恢復或者轉讓。

我們以一個電影拍攝的投資為例子。

專案方A提出了一個電影投資方案。投資人認可了這個專案,願意投資。

然後我們建立一個區塊鏈賬本。在這個賬本上建立三個池。

一個是資金池,投資資金進入這個池,並且按照約定的資金使用計劃,釋放資金,用於電影製作。

另外建立一個通證池,通證代表對電影創造的貢獻,姑且成為工分,比如,編劇,導演,甚至演員等根據參與情況掙工分,工分是在整個拍攝製作過程中逐步釋放。投資人也是獲得工分,每次資金池資金的釋放就給投資人釋放響應的工分。勞動貢獻和投資按照約定的智慧合約獲得工分。

然後還有一個是收益池,收益池代表這個專案的所有收益。包括現金收益和權益收益。

憑工分參與收益池收益分配,收益的分配也是按照智慧合約自動執行。

透過這三個池,和工分釋放,資金釋放,和權益的智慧合約。我們就建立了一個電影拍攝製作的一個協同工作模式。尤其是解決了投資人對專案方個人信用的問題。投資人的資金是用於而且只能用於電影的創造流程,而且是在時間週期內逐步釋放的。

另外對所有的參與者來所,無論是勞動付出還是資本付出都直接同收益分配掛鉤。而與任何個人信用無關。

另外基於區塊鏈的工分作為通證,還有交易屬性,誰擁有工分誰就可以參與收益的分配。與原始獲得工分的過程無關。

透過這個例子我們看到,透過區塊鏈,可以讓融資過程和專案流程在同一個賬本上執行。公開透明,投資與個人信用解耦。另外還有附加的流動性功能,讓投資人可以透過交易轉讓而不只是分紅提前兌現投資價值。

深入品味這個例子,我們看到,障礙普惠金融的三個風險,信用風險,過程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都迎刃而解了。

這種基於貢獻和工作流程的利益分配機制還化解了中小微企業經營的一個死結,動態的股權權益問題。有一個統計資料,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的失敗都是因為股東矛盾造成的。往往在創業初期,合夥人基於良好願望,股權的分配比較隨意。但是隨著專案的展開,會遇到各種新情況。股權,管理權,利益的調整往往勢在必行。但是因為這些由都耦合在一起,難以重新調整,矛盾往往就不可調和,只能魚死網破。而剛才我們所描述的基於區塊鏈的協同,就可以很好的解決股權權益動態分配的問題。

總之。透過區塊鏈公共賬本和智慧合約,就實現了投融資倆端直接,透明的連結。而且透過智慧合約可以實現在投資週期內的財務管控和監督。這樣就避免了網際網路金融黑箱操作,資金挪用的風險。

自金融形成的streaming投資流程,可以形成動態的風控的迭代機制。降低投資的風險。

基於區塊鏈公共賬本的交易架構,可以實現對真實交易過程的跟蹤,所形成的交易資料可以對甲乙雙方進行信用刻畫。建立信用分模型。評估交易風險。

根據風險的評估,可以要求受貸方提供數字資產作為保證金或者抵押金。

思考題

思考題1 :普惠金融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思考題 2 : 利用區塊鏈的On-demand融資模式是如何實現信用風險隔離的?

13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比特幣強勢拉回,華爾街即將“引爆”整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