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騰
2020年,張瑞敏親手“殺死”海爾兄弟。
在年底的時候,海爾智家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上市,同時其私有化海爾電器方案也正式生效——海爾電器從港交所退市。被外界詬病已久的“內鬥兄弟”完成合體,兩家公司合二為一,成為第一家在“A+D+H”三地上市的中國企業。
外界給張瑞敏貼上的標籤中,“破壞性”是高頻提及的詞。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上世紀80年代,他掄錘親手砸爛了76臺海爾生產的問題冰箱;第二個則是他對外演講時說的一句,要麼破壞性創新,要麼你被別人破壞。
作為熟讀毛選的企業家,張瑞敏深知戰略的重要性。所以,他每隔7年都會對海爾進行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調整:名牌戰略(1984-1991),多元化戰略(1991-1998),國際化戰略(1998-2005),全球化品牌戰略(2005-2012),網路化戰略(2012-2019)。
FT選了德國戲劇家和詩人貝爾託•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一句詩來形容2020年:“這是人們會說起的一年,這是人們說起就沉默的一年”。在這個動盪的年份,張瑞敏顛覆性的選擇讓海爾兄弟合體,很有可能是這位73歲的殺手做出最關鍵的一擊。
本文將聚焦三個問題:
張瑞敏為什麼要顛覆海爾?海爾將如何走出家電寒冬?家電行業還有沒有未來?奔騰某種意義上而言,2020年註定是一個火熱時代的開端。
對於週期性行業的家電來說,PE(市盈率)是一個衡量上市公司好壞的重要指標。從2020Q2開始,A面是全球經濟被疫情重擊,B面則是很多公司股價一路高歌猛進。比如海爾,它目前PE達到了44.32倍,處於歷史頂峰,並且遠高於格力的23.33倍和美的的28.11倍。
但海爾2020年的財報並不好看。截止2020年Q3,海爾的ROE來到了歷史低點。分析後發現,海爾此時無論是總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還是淨利率都處於歷史最差水平,就基本面而言此時的它正處於“至暗時刻”。這與股價對比,屬實反常。
海爾並非新能源車,它的股價是取決於基本面的。所以有個問題需要答案:一家ROE處於歷史低點,盈利能力不佳的家電企業怎麼能夠股價瘋漲、估值高企?
首先,雖然疫情是導致了盈利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但4.4%的淨利率低得太匪夷所思,這在白電三巨頭中處於最末。再看毛利率的話,海爾的29%表現並不差,甚至比美的(25.9%)、格力(22.1%)還大有優勢。這樣的毛利也反映了家電市場整體的寒冬。
接著是需求端受冷。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的資料顯示,2020上半年我國的家電行業總零售額下降14.13%;家電的線上銷售情況同比增長7.23%,而線下銷售同比下降29.3%,線上渠道首次超越線下,需求減弱隨之帶來的是巨大的銷售壓力。
線上、線下對於家電企業來說是不同銷售場景,前者產品價格是明顯高於後者。原因是線上購買人群往往更偏向於年輕人,而線下則更多是家庭購買業務。因而在大規模增長的線上需求中,小家電和中低端產品需求最旺盛,這引發了激烈的價格戰。
在寒冬下,中小家電企業的利潤空間明顯縮小,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海爾在這次大戰中沒有佔到便宜。財報顯示,海爾2020Q3的經營安全邊際率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點——18.4%,利潤空間大大壓縮。相比而言,美的、格力風景獨好,經營安全邊際率分別為52.2%和41.6%。海爾的盈利能力和現金能力出現了明顯的狀況。
除了需求端的壓力,海爾的毛利還受供給端影響。
家電產品成本八成都來自原料,人工佔比不高。然而面對疫情導致的停工停產,上游原料供應產生的壓力,也逐漸傳導到了銷售端。家電行業原料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價格戰的如火如荼,再偉大的企業也只能蜷下身子靜待過冬。
要想攘外,就必先安內。海爾25.4%的費用暴露出了,嚴重的內耗和管理問題。海爾在上市之初分為了兩家,一家為青島海爾(後隨著品牌戰略轉型更名為海爾智家),一家為海爾電器。光大證券曾在研報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海爾兄弟’之間在內部的業務執行中顯然會有相當頻繁的關聯交易以及內耗,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海爾智家準備對海爾電器發起私有化收購。”
從2020年4月開始,海爾股價就打開了上升通道。市場對此的解讀是,在於它的收購預期,因為其財報所披露的基本面過差。所以這次私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出偉大的企業,對海爾來說只是基本面能有所改觀。但在海爾兄弟合體塵埃落定,收購預期完全兌現後,其股價居然不跌反漲。
這其中到底隱藏了怎樣不為人知的秘密?
大勢家電寒冬來得太過猛烈和漫長。
2020年,海爾的營業利潤增長率來到了歷史新低的-11.9%,格力更差一籌是-38%,只有美的勉強爬過了零界限為0.9%。原因無外乎兩個:線上價格戰、宏觀環境影響。從三年前開始,整個行業零售規模開始斷崖式下跌。去年的尤為重要,原有的競爭格局將在疫情下完全改寫。
對於已經走過洗牌期、穩固期、攪局期的家電行業來說,此時正處於一個顛覆期的十字路口。因為市場在外部因素下,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線上渠道超越線下;2、價格戰無法停下;3、疫情導致市場規模萎縮;4、大放水之下,富人對於高階家電的需求旺盛。
從2006年開始,海爾就成立了中高階品牌卡薩帝。很多人乍一聽會覺得它是洋品牌,顯得比較高大上。而海爾取此名字的目的已經達到,把它和“屌絲用品”區分開。這既是瞭解中國富人的消費心理,也是獨特的“本土化”戰略:
“先如履薄冰地讀懂中國,再去動世界這塊大蛋糕。”
截至目前,海外市場收入已經佔海爾總體收入的一半。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殊榮,也是張瑞敏提前布好的局。比如在2016年,海爾收購GE通用電氣的家電模組,資產從800億暴漲到1200億,這也背上了沉重的商譽包袱(佔比11%)。
今天,海爾這杆民族品牌大旗下,豎立著GE家電,三洋,Candy,費雪派克等海外國寶級家電品牌。從商業上來看,這為其打造了良好的出海基礎。而於民族情感上,這會是一塊很好的公關牌。但在經營層面上,或許會有些太過激進。
截止2020Q3,我們分析海爾的財報後發現:
其資產負債率的不斷升高目前為65.8%,同時權益乘數以2.99升為三巨頭之首;投資現金流量淨額常年為負,速動比率降為了75.5%,拖累了其現金能力;海爾流動負債較期初上升 1121.10%,為60.33億元,這主要是公司新增借款和發行超短融債券融資所致;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較同期上升 560.13%為235億元,主要是本期新增借款及發行超短融所致。而海爾的ROE降低有很大原因是因為不間斷的對外投資、併購所導致的權益乘數過高,其在三巨頭中位於首位。就資產負債率和償債能力而言,此時的海爾還沒有到岌岌可危的地步。但在組織上來看或許是危險的,因為它身上的標籤是紅色。
2021年前2周,海爾空調在全國19省市份額超過20%,覆蓋區域包括深圳、濟南、青島、瀋陽等,相比友商,市場優勢已經很大了。其股價的提升也與海爾的OCF(經營現金淨流量)的變動高度一致,這既符合邏輯,也沒有違背市場的認知。
左手高階,右手出海,海爾正從冬天裡醒來。
未來知乎上有個問題,“你認為未來家電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引來了海爾的官方賬號現身回答,並舉了三點預判:家居的智慧化、家電的物聯網化、家電的自適應進化。
疫情對家電行業帶來了兩點很重要的變化:一是停工停產影響了全球供給端,率先復工的中國工廠將重塑全球供應鏈;二是世界級的大放水影響到了需求端,大通脹近在咫尺。這也讓很多賣方機構在寫年度策略時,把製造業看作一個很大的投資機會。
所以對於海爾這種100%自主品牌生產的製造巨頭來說,是具備很大想象空間的。
現在可以回答開頭的那個問題:一家ROE處於歷史低點,盈利能力不佳的企業怎麼能夠股價瘋漲、估值高企?
基本面的分析固然重要,但當考慮到行業的發展趨勢和企業戰略意圖的時候,所有報表數字在當下的變動,都不過是未來行業發展中的一個支點。疫情給家電行業帶來了巨大的陣痛,只有這種規模的洗禮,才能看出來大潮之下誰在裸泳。
2020年開啟了大時代的序幕,新的投資機會正在醞釀:中歐投資協定和RCEP將拓展企業的出海空間,中國相比於國外疫情的穩定以及全面的產業鏈,將帶來大筆的國外訂單迴流;5G,雲計算的技術進步使得物聯網業務賦能曙光已近......
“自殺重生,破而後立”,這是張瑞敏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