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經過 4 天的停牌期,12 月 17 日,海爾電器港股復牌交易,開盤股價漲幅達 18.31% ,市值達 683.13 億港元。

復牌前夜,海爾電器迴應了海爾智家將對其私有化的計劃,公告稱若“潛在私有化”方案進行,可能導致海爾電器於港交所撤回上市,至此,雙方的上市公告都印證了關於海爾智傢俬有化海爾電器一事大概率會推行下去。

通常來講,一家公司在兩個市場同時上市有不少優點,比如能擴大股東基礎、增強籌資能力、提高股票流通性以及在多地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等,但海爾卻披露有可能選擇在港股撤回上市,這背後有著什麼原因和意圖呢?

私有化或為再次戰略聚焦

12 月 12 日,外媒的一篇報道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訊息稱海爾智家(全稱: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將在港交所上市,擬將估值 77 億美元子公司海爾電器(全稱:海爾電器集團有限公司)私有化。

當晚,海爾智家對此給出了官方迴應,公告稱公司尚未向海爾電器提出任何私有化安排,也尚未就此事達成任何協議,目前網路流出的訊息仍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但同時海爾智家方面表示,作為海爾電器的主要控股股東,目前正在初步探討私有化海爾電器的方案或將通過換股的方式進行。對價股票為將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上市的 H 股股票,如該交易實施完成,海爾電器將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機板終止上市。

受此影響,12 月 13 日起,海爾電器港股開始短暫停牌,而海爾智家股價則一路大漲到一年以來的最高價 18.98 元/股。

圖 | 海爾集團股權架構及海爾電器主要股東

作為與美的、格力比肩的家電巨頭,提到海爾的品牌幾乎家喻戶曉,但千億級的集團體量讓海爾旗下的公司支系十分龐雜,比如在“電器”這個印象標籤下,海爾電器、海爾智家等不同上市公司簡稱就經常讓外界混淆,業界在做家電企業對比分析的時候,通常難以客觀計算海爾在電器方面的全盤經營情況。

近年來,海爾在智慧家居、智慧家電領域高舉高打,試圖給消費市場樹立全新的品牌形象,同時為了全面對集團的形象進行提升和梳理,2019 年 7 月 1 日,上市主體青島海爾(全稱青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海爾智家進行戰略聚焦。

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值卻讓海爾臉上無光,截至發稿前,美的集團的市值保持在 4022 億元左右,格力電器市值為 3826 億元上下。相比而言,海爾智家的市值為 1198 億元,海爾電器的市值為 666 億港元(約合 598 億元),兩地上市並沒有給海爾帶來綜合性的競爭優勢表現,合力一處對於海爾來說反而顯得越來越有必要。

海爾淨利潤比美的、格力差了一半

市值不給力的情況下,淨利潤也是海爾的“心頭病”,我們不妨參考以下幾組資料圖表整體了解一下:

在 2010-2018 年間,海爾的營收增長情況其實不算差,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除了在 2015 年經歷了一次經營滑坡之外,其餘年份基本都是穩步增長的態勢,不過增速從去年開始出現了大幅放緩,這也意味著海爾的整體經營開始承壓。

2018 年,海爾智家的營收規模超 1800 億元,海爾電器營收約 850 億元,兩者的淨利潤疊加卻只有 110 億元左右的水平。而同期,美的集團的營收規模為 2618 億元,淨利潤 202 億元,格力電器營收 2000 億元,淨利潤高達 262 億元,海爾智家這波私有化操作更像是在試圖縮小與美的和格力的差距,雖然在營收體量上海爾並不落下風,但兩地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卻並沒有達到 1+1>2 的效果,甚至差了近一半。

圖 | 海爾智家、海爾電器經營情況

海爾旗下的業務都有什麼?很多人其實沒有全盤關注過。

海爾智家的旗下業務主要覆蓋冰箱/冷櫃、洗衣機、空調、熱水器、廚電、小家電、U-home 智慧家居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使用者提供成套智慧家庭解決方案,同時在渠道綜合服務方面提供相匹配的家電、家居及其他產品分銷、物流、售後的一體化服務和增值服務。

從 2011 年開始,海爾智家進行了一系列海外收購操作,先後將日本三洋 AQUA 白電業務、美國 GE 家電業務、紐西蘭 Fisher&Paykel 業務、義大利 Candy 等公司業務納入麾下,另外還持有墨西哥 MABE 的 48.41% 股權。截至 2019 年上半年,海爾智家海外收入佔比達 47% ,已實現“海爾、卡薩帝、統帥、美國 GE Appliances 、紐西蘭 Fisher & Paykel 、日本 AQUA 、義大利 Candy ”等七個品牌佈局與全球化運營。

此外還涉足些許 To B 業務,比如海爾智家旗下的 COSMOPlat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簡單來說,就是把海爾在互聯工廠模式、生產數字化、智慧製造、智慧控制等領域積累的能力和經驗整合開放給其他行業,為相關企業的智慧轉型升級提供軟硬一體解決方案。

圖 | 海爾智家、海爾電器主營業務佔比

另一邊的海爾電器業務範疇則相對較窄,但也正在逼近千億級的規模。海爾電器主要在國內市場經營海爾集團下屬的品牌,包括海爾、卡薩帝和統帥的洗衣機和熱水器產品的研發、製造、銷售,同時發展以“日日順”為品牌的大件物流業務服務, 涵蓋家電、家居、健康器材等品類。2019 年上半年,海爾電器的渠道服務佔總營收比例最高為 64% ,營收達 327.50 億元。

在整個集團渠道網路佈局方面,海爾除了進駐主流的家電連鎖商場和電商平臺之外,自有渠道經過多年積累相對比較強悍,在全國已建設了 8000 多家縣級專賣店、30000 餘家鄉鎮網路,從一線城市到三四線城鄉的大街小巷,幾乎都能看到海爾的店面。

通過對兩個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洗衣機、熱水器、物流、渠道服務等方面,海爾智家和海爾電器其實有著不少業務交叉,這無形中增加了內部交易結算的複雜度,管理體系互通和決策執行也可能不協調,而私有化計劃如果完成或將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癥結。

強化智慧時代的家電龍頭地位

隨著 AI、IoT、5G 等技術的縱深發展,智慧化時代正在拉開帷幕,技術專利也是一家企業核心實力的體現。財報資料顯示,截至 2019 年 6 月 30 日,海爾在全球累計專利申請已有 4.8 萬餘項,對於中小家電企業來說是個龐大的數字,也是海爾行業龍頭地位的護城河,但與美的、格力相比,卻還是稍遜一籌,這是海爾在高舉高打智慧概念之下仍需要努力提升的相對短板。

站在更巨集觀的層面看,智慧時代融合了新技術浪潮、消費升級等社會經濟大背景,各種新興的家電品牌正在不斷誕生。典型的例子比如近年來小米及旗下生態鏈企業,憑藉更好看的設計、更具價效比的智慧化體驗等吸引新興消費群體,開始侵蝕家電巨頭們的市場份額,國內傳統家電品牌對於年輕的消費群體來說並沒有足夠的影響力,未來家電行業格局開始充滿了不確定性。

光大證券的研報認為,此次海爾私有化一事的長期邏輯更值得關注,由於歷史原因,海爾系擁有 A/H 兩個上市公司平臺,複雜的股權架構導致海爾在過往經營中一致性受到鉗制,存在較多治理問題。

比如海爾智家股東無法分享海爾電器洗衣機、熱水器等優質資產的經營回報,現金流和股東分紅也被分化;在渠道方面, KA 銷售由海爾智家負責財務結算,自有渠道、物流業務在海爾電器旗下,增加了內部運營成本;同時兩個上市平臺各自有管理體系和團隊,利益不一致,也存在管理職能和許可權衝突等情況,統一為一個上市平臺有望從全域性角度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海爾智傢俬有化海爾電器確實已經到了一個比較迫切的節點,尤其是在經營業績開始承壓的情況下,整合上市公司之後,利於海爾從品牌、到上市公司架構、業務整合方面形成更統一和有序的決策輸出,進一步降本增效提高綜合盈利水平,為在新一輪家電巨頭爭霸賽中佔據上風打好基底,強化自身在智慧時代的家電龍頭地位和競爭格局掌控力。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上一次京東方大漲之後,市場隨後是這麼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