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幾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下架了數款熱銷的保本理財產品,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
11月1日,光大銀行在其官網釋出了《關於11月30日起停止“活期寶”理財服務的公告》,投資者在“活期寶”中的餘額將轉回至卡內。“活期寶”是光大銀行的一款保本保息的活期理財,2009年推出,距今已經十個年頭了。
11月8日,交通銀行也在官網公告稱,為落實監管要求,將於11月20日起停止辦理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並提前終止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協議,投資者持有的理財產品本金及收益將在提前終止日後的兩個工作日內到賬。
事實上,在11月20日與“沃德薪金定投組合產品”同時提前終止運作的,還有交行的另外五款保本理財產品,分別為“得利寶·天添利”C款、“得利寶·天添利”C款(至尊版)、“得利寶·天添利”D款、“得利寶·天添利”D款好生意版、“得利寶·天添利”D款薪金版。
為什麼銀行要下架保本理財產品呢?連已經推出十年的老產品也不得不放棄呢?
這一切都是因為時間快到了。2018年的資管新規中,明確指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產管理業務”。
也就是說,銀行以後不能賣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了。現在,距資管新規約定的過渡期2020年底結束,還剩下一年左右的時間。各大商業銀行都在陸續清理自己的保本理財產品。
根據某研究機構監測的資料,2019年10月保本理財產品發行量佔比為19.10%,較2018年末下降了3.86個百分點。
看到這裡,有投資者要問了,既然銀行不允許再買保本理財產品,那麼投資者應該如何挑選穩當的理財產品呢?
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目前成了銀行熱推的保本理財“替代品”。
比如,光大銀行在停止“活期寶”理財服務的公告中,還順便為該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宣傳了一把,公告稱,“為協助您提前做好相應的資金規劃,我行新發行了結構性存款產品——‘週週存’,該產品本金安全有保障,一次簽約自動轉存。”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呢?
結構性存款一般是將存款分成兩個大部分,本質上即“存款+期權”的資產組合。銀行將客戶的一部分存款像普通存款一樣運用在銀行信貸或者固定收益類等低風險產品,保證基本的安全和收益。另外一部分存款用於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
對於投資者來說,收益也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存款所產生的固定收益,另一部分則與標的資產的價格波動掛鉤,因此在基礎收益之上獲得了較高投資報酬率的可能。
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有五檔,由低到高依次是低風險、較低風險、中等風險、較高風險、高風險(對應有些銀行的表達方式則是R1至R5)。結構性存款風險較低,通常在銀行風險評級為一級或二級,整體風險低於非保本類理財產品。因此,對於求穩的投資者來說,以後雖然沒有保本理財產品了,結構性存款也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