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長的話
短短三年,從銀行到銀行理財,都已換了衣裳,變了模樣。2017年,PE、P2P、網際網路銀行。。。群雄逐鹿,銀行人離職潮達到巔峰,江湖那麼多金,誰都想摸摸。2019年,似水雷年後,音符不再優美,銀行好歹可以遮風避雨,離開的人擠破頭想要回來;2017年,銀行理財5%、6%的收益遍地走,更重要的是那兩個金光閃閃的大字——保本。2019年,投資人每天感受著淨值的跳動,只有歷史收益率,沒有預期。隨著六大銀行理財子公司落地,銀行理財1.0時代正式結束,2.0時代的大幕拉開。就像2004年,光大銀行以預期收益率的形式發行國內首款人民幣理財產品"SunnyB計劃",我們又在一片新的土地上編織財富夢。
1,拿詩換酒錢,從離職潮到迴流潮
在老一輩的很多人眼中,除了公務員,都是無業遊民,然而銀行除外。工作穩定,活少錢多福利好。
美好生活在2014年戛然而止。
一方面人口紅利吃得差不多了,經濟增速下滑,越來越多的企業還不上錢,銀行不良增加。
另一方面,電商興起,虎口奪食,銀行的轉賬手續費大幅下滑。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支付寶、微信支付。“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初聽當作妄語,在時間的雕琢下,卻越來越像一個藝術品。
朋友陳彬,一畢業就過五關斬六將,進了一家股份制銀行。十年如一日,牙碎和血吞,總算在2013年混成了某分行風控部門高管,在條條框框下,心中沒太多激情,但日子倒也舒心。
然後從2015年開始,高管薪酬大幅下降,甚至腰斬。同時,原來的分行行長離職,在經濟下行週期,新來的行長自然是不願意接鍋,把原來幾個大單子風險直接往外爆。其中一個,正是陳彬負責的。
屋漏偏逢連夜雨,本來不良上升,效益就下滑,現在又來個重擊,每次開會都矮人一截,下屬也是士氣渙散,離職頻發。
窗內冷風蕭瑟,窗外卻是豔陽高照。
雙創大潮,PE/VC從游擊隊變為正規軍;P2P公司,左手是消費升級下的普惠金融,右手是風投、上市公司、國資的青睞,風光無限好。財富以幾何級的速度增長,今日塵埃愛搭不理,轉眼雲霄高不可攀。
從離職的同事了解到,他去的PE,薪酬直接比原來高了50%,一加一減,落差就像坐過山車。
看著銀行角落裡的攝像頭,陳彬也在拿到一家P2P公司的風控總監offer後,默默遞交了離職申請。
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拿到融資和吸引到更多投資人才是重中之重,風控,需要的更多是那個高大上的模型。那段時間,錢彷彿就是印著數字的紙,陳彬倒也樂得瀟灑自如,只是守住那些法律底線。
在網際網路金融江湖,吞一口酒,吞幾重迷霧,在37歲的年紀,陳彬感覺又做回了那個以夢為馬,月光為劍的恣意少年,更重要的是,薪資近乎翻倍,比離職的同事漲幅還要高得多。車子升級,每月房貸還完後還是可以快意人生。
陳彬的例子不在少數,2015年,37位銀行高管離職。2017年,光是上半年,這一數字便突破了40。
銀行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
然而,從2018年開始,出去的人想再進來。人生不僅是一場康波,還是一場折騰。
資管新規之下,資金盤一個接一個碎成渣了。2018年,近600家P2P平臺暴雷。
2019年,對於P2P從業者來說,最可怕的不是平臺爆雷潮餘波,而是湖南、山東、重慶、四川等地接連宣佈取締轄內全部 P2P 業務。以前是備案難,現在是備案無望,幾乎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從業十多年,深諳金融潛規則的陳彬,自然是早早意識到風向不對。靠著多年積累的經驗和人脈關係,陳彬終於在前幾天上了救生艇,進入另一家分行的風控部門,只是職位變成了資深風控專員。
並不香,但是管飽。陳彬說,天上飄了兩年,才知道腳踩在地上的安穩。
2017,銀行離職潮沸騰;2019,銀行迴流潮洶湧。
2,網際網路銀行 VS 傳統銀行
如果說,哪類從銀行出去的人沒有覺得後悔,在網際網路銀行工作的絕對是其中之一。
2019年12月16日,民營銀行迎來五週歲生日。
五年間,民營銀行碩果累累,從一家到獲批籌建19家,開業18家,覆蓋全國16個省市。18家中,有8家是網際網路銀行,最牛的,自然是騰訊的親兒子微眾銀行和阿里的親兒子網商銀行。
2017年,大多數人看到網際網路銀行還只是在廣告軟文裡。因為缺少線下網點,線上遠端開戶受限,網際網路銀行想拿到存款並不容易。
然而,2018年,網際網路銀行異軍突起。
全年,微眾銀行吸收存款規模達到1544.78億元,同比增長2795.02%;網商銀行為429.79億元,同比大增70.77%。整個網際網路銀行業,出現一波爆發式增長。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信託打破剛兌,銀行理財不再保本,P2P陰雲密佈,貨幣基金聊勝於無的寒風中,民營銀行推出的“智慧存款”,暖意融融。
微眾銀行去年曾推出年化利率可達4%的“智慧存款”,網商銀行也推出一款隨時存取的三年期定期存款產品“定活寶”, 收益可達4.125%,就算在三年之內需要提前支取、損失收益,提前支取的利率也達3.5%。傳統銀行被秒成渣。
不過,因為“智慧存款+”容易產生流動性風險,高利率也擾亂了市場,所以就被叫去喝茶了。微眾銀行在去年12月,下架了“智慧存款+”。
調整後,“智慧存款+”已重新上線,從傾城佳人到風韻猶存,只有一杯茶的距離。
在資產端,網際網路銀行是和小微企業手拉手哥倆好,傳統銀行則多是和大牌企業合作,並沒有什麼衝突。
不過,在資金端,或明或暗,都會存在不少競爭。對投資人來說,竟然都是50萬存款保險制度,哪裡存款利率高,哪裡理財產品收益好我就去哪唄。
下一個十年,網際網路銀行和傳統銀行交相輝映,龍騰虎躍,想必會平添不少精彩。
3,銀行理財,換了衣裳變了模樣
3億年前的石炭紀,大氣氧氣含量達到了史無前例之高的35%,誕生了一系列龐然大物,翼展將近一米的蜻蜓,3米長的蜈蚣,40米高的石松,是那個時代的印記。然而,石炭紀中期,全球氣候開始由潮溼轉向乾旱,雨林崩潰,含氧量降到15%,巨型生物也隨之滅絕。
時勢造英雄,也造怪物。
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全球瘋狂降息,大水漫灌,錢變得不值錢了,而華夏大地,也被捲進這旋渦之中。高收益非標產品,應運而生。背後的兩大塊資產支撐,一塊是房地產,一塊是帶有政府背書性質的政信專案。
買理財隨便賺個年化7%、8%+收益,一個瑰麗的幻夢。
流動性、高收益、安全性的不可能三角,看起來就像經濟學家看空房價的高談闊論。
說到資金池,大家往往會想到信託的剛兌,想到P2P的瘋狂,想到大型財富公司的迅速擴張。
但其實,最大的資金池,正是銀行操盤的。
07年,銀行理財還是萌新小白,十多年後的18年底,這一數字來到了32萬億。其中10萬億是保本型理財,還有22萬億表外的非保本理財。
說是非保本,但2018年之前並未出過違約事件。連假理財最後都剛兌了,只是沒有利息。
在2018年暫停鍵的按下後,野蠻生長的P2P直接暴斃。而銀行理財,這一32萬億的巨型生物,則是實現完美的進化。物競爹擇。
一邊是雷聲大作,一邊是傳統銀行張燈結綵,銀行理財子公司含著金鑰匙呱呱落地。
12月4日,郵儲銀行釋出公告稱,中國銀保監會已批准該行全資子公司中郵理財開業。中郵理財註冊資本為人民幣80億元,註冊地為北京。
至此,六大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均已獲批開業。其中,工農中建四家的註冊資本100億元及以上,交銀理財和中郵理財均為80億元。
瓊樓玉宇中,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降臨。
1、銀行理財,多層巢狀成歷史。
2017,我們在銀行買到的理財是這樣的,萬花叢中過,綠葉沾滿身。
現在,多層巢狀成歷史,只能弱水三千,獨取一瓢。
2、5萬元門檻的銀行理財,變為1元可買,普惠金融之後,普惠理財時代也來了。
3、保本產品——淨值型產品,躺賺時代成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產品的淨值變化。
前幾天,一家上市股份制銀行的 R3級的淨值型理財,披露淨值,Duang一下回撤了20%多。產品投資標的是信用債,大概是中了北大方正或是城投債的招。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4、收益率,近5%到4%。
5、非標退潮,權益類投資崛起。
理財子公司HR開始瘋狂從公募基金挖權益、量化方面的人才。“某特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出240萬元-480萬元的年薪招聘首席權益投資官。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則招聘資訊明確指出:目前理財子公司正在籌建當中。銀行背景的人勿擾,基金、證券背景的人可以私聊。
滿滿的嫌棄,以前看月亮叫小甜甜,現在新人勝舊人,連牛夫人都不如。。。
其實,並不是銀行背景的人怎麼樣,只是因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資方向,將會是以大類資產配置,權益類投資為主。這顯然不是銀行背景的人所擅長的。
中郵理財是這麼說的嗎,子公司有三個方向:一是鞏固貨幣、固收及“固收+”等傳統產品,豐富和疊加策略型別;二是構築股票及指數型、偏債混合型及債權型另類產品管理能力,培育新的優勢產品;三是填補空白領域,拓展量化對衝、商品及衍生品、權益型另類投資業務,打造新的業務增長點。
工銀的“鑫得利智合”,做的是“全天候FOF”;“鑫得利全球輪動收益”,對位於全球大類資產;“全鑫權益量化股債”(真會取名字),大膽殺入了此前從未涉足過的指數領域。它掛鉤了“自家釋出”的量化策略指數,並根據資產估值動態調整股票和債券的倉位,旨在以回撤小、波動低、夏普比率高的姿態來跑贏大盤指數。
建信的“乾元”系列,既有大路貨的債券、高大上的“全天候”,也有風頭正盛的科創企業(不等同於科創板),尤其它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指數釋出及關聯投資,更是建信理財的一大招牌。
而中銀這塊,它的花樣就更多了。外幣(全球配置)、養老(穩富)、股票權益(智富)、“非上市”股權(鼎富)及指數系列。
。。。
2007年到2018年,這是銀行理財的1.0時代,我們可以無腦享用著美味的乳酪。買銀行理財,我們只需要看期限和收益,風險?不存在的。
2019年,銀行理財子公司元年,產品花樣百出,我們也必須精挑細選,在荒原上,一步步開墾,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