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本是一件很嚴謹專業的事,但現在一聽到理財這兩字,腦袋浮現的不是暴雷就是套路。
悲哀的是好好的理財被弄得烏煙瘴氣,欣慰的大家都變的謹慎了。
坦白地說,大部分人理財還是銀行存款,後來餘額寶在移動網際網路的趨勢下,佔領了部分年輕人市場。至於其它的股票、國債、基金什麼的,要麼就是專業的人在研究,要麼就是跟風的韭菜,且不說玩的人少,賺錢的也都是極少數。
可問題是誰都知道錢放手裡會貶值,要麼花出去要麼找個靠譜的理財。有人就說了,市面上理財產品五花八門,身邊也沒有專業的朋友,自己去研究哪有那麼多時間。
說的也有道理,很多時候越是著急去理財,越容易出問題,這幾年的行情已經多次證明,相反按兵不動你就已經勝過大多數人了,
其實理財也有方法可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一定要認識的朋友,其實也有很多保險人,基金經理做的不錯,但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適合哪種理財方式。
比較常見的如銀行存款、國債、保險、股票、基金、信託等,不同的產品差別極大,如果搞不清楚,盲目的追求高收益,一般都是沒有好結果。
之前就有一個朋友,他本來有10萬是準備過幾年結婚裝修房子的,打算找個安全靈活的理財渠道,聽別人說股票玩個一年最低30%的收益,結果進去就被套,至於裝修也就沒下文了。
關於投資理財,很多人都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投資理財的收益來源於什麼?我把錢借給別人去用,對方就要支付我相應的利息,本質上是資金的使用成本。這裡的收益跟三個因素有關:
第一個是本金。
我借的錢越多,對方支付的利息也就越高,假如利息10%,借一萬就是1千,借100萬就是10萬。
另一個是時間。
借的越久,利息也就越高。
如果朋友找我借錢,借1年我可能少收點或者不收都行,但如果借10年,就要考慮其中的風險及成本了。
首先這筆錢10年我不能花,未來10年減少了可支配收入,其次這10年裡可能出現各種情況,萬一我要急用錢怎麼辦?萬一朋友虧損還不了錢怎麼辦?這些都是風險需要考慮在內,所以自然也要收取一個符合風險的利息才行。
再比如常見的年金險,時間週期長,靈活性較差,那麼就需要高收益,目前整體在4%左右,而餘額寶週期短,靈活性好,收益也就低,目前在2%左右。
最後一個最重要也是大家最擔心的:對方借了錢不還怎麼辦?
如果是一個公務員朋友找你借1萬,你出於信任可能會收1千的利息,如果是一個創業的朋友,出於風險考量,可能會收3千的利息。
本質上是風險高低的不同。
銀行因為穩定安全所以收益很低,而股票因為高風險自然也是高收益。為什麼很多投資理財都會事先做一個調查問卷,就是要了解你的風險偏好,好匹配相應的理財產品。
但這些在利益面前都顯得那麼軟弱無力。太多的代理人給一個清潔工推薦一年交兩三萬的平安福,太多的炒股拼了命的要拿家底去重倉,殊死一搏。
在人性面前,理智不堪一擊,
當然,沒有慘痛的教訓,自然也就沒有成長。
有些理財是進攻的,這取決於我們的糧草兵馬。
有些理財是防守的,這取決於我們的城池百姓。
是進攻還是防守,出多少兵,用多少糧食,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