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各行各業的人都感覺自己賺錢不容易。在情緒的驅使下,全社會都認為,房地產業擠壓、吞噬了整個社會的財富。
那麼真相是這樣嗎?你有沒有思考過,全社會創造的利潤都到哪去了?
看這個問題前,您首先要明白,社會財富不是政府創造的,也不是家庭創造的,而是社會上的企業創造的。
中國最能夠創造財富的企業或代表財富創造效益最高的機構,應該就是上市公司。我們就以各個行業的上市公司如何分配他們創造的利潤,來回答大家的問題。
2019年,中國有3600家A股上市公司。前兩年是在3500多家。2017年和2018年,全部的A股上市公司,創造的總淨利潤3.3萬億元。這個巨大的財富蛋糕裡,誰瓜分了最大的部分呢?
2017年,A股41家上市銀行,總淨利潤是1.52萬億,佔了全部的3500家A股上市公司創造總淨利潤的47%。
2018年,這個局面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只是在數字上多少有些波動。2018年A股的上市銀行共47家,創造的總淨利潤是1.4萬億,上市銀行企業數量增加了,但創造的淨利潤略少了一些,大體佔了A股上市公司利潤的44%。
瓜分淨利潤高蛋糕,排在銀行之後的,是非銀行的金融機構,準確來說就是券商、保險公司。
2017年,共有29家券商和5家上市保險公司,30多家公司分走了A股總淨利潤的7%。2018年,這個資料同樣沒有大的改變。
通過計算可以知道,金融業就是銀行業加上非銀的這些金融機構,2017年分走了A股上市公司利潤的54.3%;2018年略微有所改變,是51%。
但這不是根本性變化,2017和2018年金融業企業加起來不足90家,卻分走3600家A股上市公司利潤的一半還多。其餘3500多家上市公司只能分剩下的利潤。
這個資料,可能會讓您對整個社會的利潤分配,有一個更理性更深刻的認識。
當然了,房地產應該說分的蛋糕也不少。2017年,A股上市的房地產企業170家,創造的總淨利潤是5135億元,佔到A股全部上市公司總淨利潤的16%。
2018年,房地產企業的利潤只有1800多億元,佔到了A股上市公司利潤的6%。
從數量上來說,170多家房地產上市公司,比上市的金融機構數量多很多,但分得的利潤蛋糕比例還是比金融機構要小太多了。
整體來看,所有企業的淨利潤,絕大部分都被數量不多的金融機構瓜分了,尤其是上市銀行。
在延伸一點的話,我們用一個更巨集觀的資料,也能夠反映出來中國的經濟越來越金融化,越來越虛擬化。
以2018年為例,當年中國的GDP是90萬億元,可以理解為當年整個社會創造的新增財富是90萬億元。同時當年中國整個社會的債務槓桿率是260%。
計算一下就知道,整個社會的債務大體上是244萬億元,如果按照6%的平均融資成本計算,意味著90萬億元的新增財富里,要拿出來16%用於償還利息。
你要注意,只是利息,不包括本金。
這意味著,整個社會創造財富,相當大的一部分都交給了債權人,債權人是誰?在中國最大的就是銀行。
過去十年,整個社會的債務槓桿率快速增長,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在中國經濟活動中間拿走的利潤蛋糕的分量是越來越大,比例越來越高。而通過勞動、創新來創造的財富,最後分得的社會利潤蛋糕的比例越來越小了。
如何才能賺錢,如何能守住我們好不容易積累的財富?
【時間】2020年1月4日-5日
【主題】趨勢與策略:2020家庭資產配置
【議題】
一、經濟金融形勢與對策
二、房地產發展的總趨勢與新格局
三、家庭資產配置:選最好的資產,做時間的朋友
四、房產投資邏輯地圖:從城市群,到中心城市
五、股票配置:選股策略與風險管理
六、國際市場資產配置:途徑與產品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