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下的洗盤與變局!
2019年,負利率持續攪動資本市場的神經。
從歐洲央行推行存款負利率,到丹麥商業銀行推出人類史上首筆負利率按揭貸款,最近又有傳聞說匯豐銀行要在上海推行“零利率”,5000元以下存款無息。
後來匯豐闢謠,說這是以訛傳訛。
但是,人們對負利率的擔憂並沒有消除,而且出現負利率的國家名單還在不斷增加。
2016年日本央行首次開行負利率。今年9月,歐洲央行首次將存款利率調至-0.5%,意味著歐元區也正式進入負利率。此外,還有很多名義利率為正,扣除通脹後實際利率就要陷入負利率的國家,如德國和法國。
銀行利率之外,債券收益率也是如此。
這一輪許多國家的債券收益率陷入負數,事實上從2016年就已經悄然開始了。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已突破17萬億美元的歷史高點。
毫不誇張地講,負利率已經佔據債券市場的“半壁江山”!
在全球主要國家中,大多數的5年期國債收益率和更短期的國債收益率都已經進入負利率狀態。而奧地利、日本、荷蘭、德國等四個國家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也進入負值。瑞士則連30年期的國債收益率都已經進入了負值。
這令越來越多投資者用腳投票。
據瑞銀全球財富管理對逾3400名最富有投資者調查顯示,由於負利率債券規模激增,逾60%受訪者決定減少債券購買。
而被迫之下,絕多大數機構只能湧向股市碰運氣,押注美國經濟持續堅挺與美股持續創新高,以對衝固定收益類資產荒狀況並實現較高的投資回報。但是,隨著近日美國散戶投資者正快速撤離美股,因不滿負利率債券而轉投美股淘金的這些金融機構正成為美股高估值泡沫的最後買單者。
事實上,當前金融市場最擔心的,是負利率陷阱的出現,即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越來越多國家央行啟動負利率以引導資本投向實體經濟,但事實上,經濟增長動能不是靠負利率倒逼資金冒險投資,而是靠人口結構改善與科技生產力提升。
可以預見的是,債市的問題遲早會成為壓垮全球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林美銀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
儘管自2009年來,全球貨幣寬鬆水平達到了歷史新高——768次央行降息,價值12.4萬億的金融資產購買與前所未見的低利率;但各國的經濟狀況仍是不夠樂觀,美國的實際GDP平均僅為2%,歐盟和日本實際GDP平均僅為1%。
低利率與低增長的巨集觀背景下,不僅加劇了財富分配不均,也導致了全球儲蓄的過剩。
雖然企業與政府債務從2008年的105萬億美元飆升至2019年的255萬億美元,但高額的債務也無法刺激高增長。相反地,延續了將近10年的貨幣寬鬆政策造成了創紀錄的債務負擔,也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上漲,但從中受益的卻並非普通工人。
對貨幣主義的依賴,也意味著現代經濟擴張現在是由金融週期的繁榮與蕭條所驅動的。
此外,絕大多數市場觀察家認為,從10年代開始的趨勢將會延續至2020年後。不過諷刺的是,各國央行卻已表現得彷彿一場金融危機已經全面爆發。據美銀美林觀察,過去6個月中全球央行降息共計51次,這是自金融危機以來最高的紀錄,央行降息頻率之高讓人驚訝。
分析師指出,無論是從中長期,還是短期走勢來看,政策錯誤(通脹目標化/現代貨幣理論)與央行的無能將很可能導致利率大幅波動,結束近十年來的牛市,並預示資產價格的觸頂。
最後,再簡單說幾句。
利率是貨幣資金的價格。千百年來,佔用資金、支付利息已經在經濟活動中被視為常識,也正因如此,負利率——讓渡了資金的使用權反而減少了本金,相當於借款方被獎賞而出資方被懲罰,這似乎違背常理,直覺上顯得荒誕。
不合理不代表就不會存在,但暢通之前一場“大洗盤”是一定會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