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19年12月18日, 聯想控股再次官宣:柳傳志辭任董事長職務 。

自2019年12月31日結束後生效,董事長一職由CFO寧旻接任。

沒有演講、沒有任何公開講話,柳傳志就這樣用靜默的方式離開了他奮鬥了30多年的舞臺。

也許你也看到了,我剛才說的是“再次”。

因為這是柳傳志第3次宣佈離任董事長職位。

前3次離任之後又迴歸,並非他留戀權力,而是交權不成功,不得不二次迴歸。

2004年,柳傳志就首次卸任了聯想集團董事長職務,正式交權楊元慶。

但在多元化道路上已經一去不返的聯想,在柳傳志卸任這一年已經是連續第三年處於虧損狀態。

同年開始,聯想將PC市場從國內轉移至國外。

冒進策略導致聯想在2008-09財年第三財季出現了11個季度以來的首次虧損。

2009年,柳傳志為挽救金融危機中的聯想於崩潰邊緣,不得不在四年後重新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職務。

他的第一次返任“出征”成功將聯想救了回來,更為2013年問鼎全球市場夯實了基礎。

2012年,妥當安排好一切的柳傳志再次退位。

第二次復出很多人都知道了,就是“5G投票門”事件。

柳傳志意識到這次事件將嚴重威脅到聯想的品牌名譽,於是挺身而出號召全體員工打響保衛聯想榮譽的戰爭。

逾百家企業力挺聯想, 尤其是得到了與投票方相關的華為任正非的支援。該事件才得以澄清和平息。

兩次風波,柳傳志都將其一手創辦的聯想挽救於危難之間。

但柳傳志早有退意.

“培養人才,選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業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了。”

但他一直未曾達成心願。

現在75歲的柳傳志已近遲暮,雖然他從來未曾真正離開,但聯想卻似乎開始江河日下,再難回巔峰時刻,需要依附於他。

成也蕭何敗蕭何,不得不說,柳傳志是一個矛盾體。

2015年,聯想上市十年之際,其PC、手機、企業級業務在國內獨領風騷,風光無限。

可以媲美今天的華為。

很多人都認為,這一切功勞應該歸柳傳志所有,是他創造了聯想的奇蹟,他因此更一度被業界稱為“IT教父”。

但實際上,高光時刻的來臨更多是前人的共同努力。這就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 倪光南 。

1984年, 當時還只是一名小小的中科院研究員的柳傳志,在中科院的支援下,揣著中科院計算所批的20萬元帶著11個同事就這樣下海了。

雖然創業期間遭遇了不少波折,公司前期起步異常艱難.

但因為背後站著中科院,這個走技術研發路線的當年的小公司,還是受到了倪光南的青睞。

當時的倪光南光環加身,1981年就已經在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RC) 上班了,工資是當時國內水平的70倍!

但倪光南志不在賺錢,而是想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回國後曾說:

“如果我不回來,我此後所做的一切不會對中國製造有所幫助。”

當時的聯想正是能夠幫助他實現夢想最理想的企業,於是倪光南毫不猶豫地加入了。

1985年5月,倪光南主導的“漢字系統”開發完成,推出第一批聯想漢卡。

倪光南也因此被稱為“ 聯想漢字系統之父 ”。

聯想依靠聯想漢卡賺得了第一桶金。也正是賴於漢卡的起步,公司才一步步走向了平穩發展的道路。

但是好景不長。

到了1994年,國家為發展資訊建設,電腦關稅突降90%。

進口電腦如洪水猛獸來勢洶洶,使得往日發展勢頭強勁的聯想中國產電腦開始滯銷,連續虧損兩年。

有調查顯示,中國產電腦的全國市場佔有率在1989年前後為67%,而到1993年降到了22%,幾乎潰不成軍。

柳傳志為了進一步提升產品銷售,堅持要將資金用來擴大市場份額,將公司做大。

而一直想要研發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的倪光南,則想要將資金投入技術研發,這也就意味著聯想在短期內無法迅速擴張。

作為Quattroporte與總工程師,一個是聯想的創辦者,一位是漢化系統之父。

兩人的地位和話語權都不分伯仲,於是上演了著名的“柳倪之爭”。

最終,柳傳志得到了企業內部一邊倒的支援,倪光南於1995年被免職,出走聯想。

伴隨倪光南一起離開的,還有他在這幾年間為聯想做的所有關於技術研發的準備與構想。

連帶交換機事業部也一同消失在聯想公司。

當年前阿里巴巴參謀長,現任湖畔大學教育長的曾鳴,問過柳傳志這樣一個問題:

“未來聯想是想做大,還是想做強?”

柳傳志猶豫半晌,回道:

“還是先做大吧。

言外之意,盡一切力量擴大公司規模,賺錢賺錢賺錢。

可是想當初,初出茅廬、背靠中科院的柳傳志初心並非如此。

彼時的中科院院長周光召是為了將自己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才頂著壓力支援柳傳志辦企業的。

歷史證明,周光召的初心沒錯,倪光南的夢想和計劃沒錯。

但柳傳志就一定錯了嗎?也許未必。

正如一位作者所說:

科學家比拼的是長板,優劣之分只在於能否取得成功,不在乎失敗的次數;企業家還要顧及短板,因為一失足就可能成千古恨。

當時聯想所處的境地有多麼危機重重我們不得而知。

晶片研發之艱難在後來華為九死一生的路途中,我們卻略知一二。

只能說,也許並不是誰都又任正非的勇氣與魄力,有倪光南的遠見與卓絕,有向死而生都必須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的決心。

柳傳志也許始終只適合做一個純粹的企業家。

在見證華為的奇蹟之後,柳傳志一定也有自己的反思。

2001年,時任聯想集團董事長的楊元慶去華為參觀時,曾經表示聯想也要加大研發投入。

聯想在研發的投入上始終僅佔2%,而華為一直堅持10%-15%左右的投入。

但表示最終也只是表示而已。

現在,聯想控股市值約合52億美金,而據估值華為價值已超6000億美金。

二者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我們不能說柳傳志的選擇就一定是錯的,因為沒有幾個企業能夠成為華為。

至少在貿易領域,柳傳志已經做得極好了。

但是想要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聯想確實遠遠達不到。

這樣歷經幾十年的企業建設過程,留給我們留下的反思也極為深刻。

無論在任何時刻,核心技術永遠是第一生產力,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都是如此。

聯想最光輝的時刻,正是源於其有自己研發的漢化產品衍生而來。

如果沒有倪光南帶領研發的漢化系統,那麼聯想根本沒有機會能夠賺到第一桶金。

換言之,沒有自主研發,現在的聯想也很可能根本不存在。

即使現在的聯想已經非常強大,但是沒有自己的生產力,只做貿易,那麼永遠都要受到供應商的掣肘。

中興必然不會是最後一個犧牲品。

所以歸根結底,仍然是任正非的那句話:

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

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 ……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支付寶的新變化看到了?銀行高息存款也有了,低風險投資人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