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流行這樣一段話:中國的製造業規模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其創造的增加值是美國、日本、德國這三個發達國家製造業增加值之和。美國經濟實力這麼強大,製造業規模卻遠低於中國,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按照世界銀行公開的資料,2018年中國大陸GDP中,製造業所創造的已經超過了4萬億美元,美國的GDP中製造業佔比在11%左右,略微超過2.2萬億美元。日本的製造業增加值略微超過1萬億美元,德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在8000多億美元。
這就是說,在2018年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差不多真的是美國、日本、德國這三個國家的製造業增加值之和,即網路上的“段子”是正確的。要知道,美國的GDP總量是遠超中國的,但製造業卻遠低於中國,這是不是意味著美國製造業空心化了?
美國製造業,空心化了嗎?
當前中國的經濟總量不到美國的70%,但製造業所創造的GDP接近美國的2倍。仔細看美國的國民經濟結構,其中超過80%(2018年20.494萬億美元的GDP中,超過16.5萬億美元都是服務業創造的)都是服務業,製造業佔比僅約11%左右。
如果不看服務業,僅看農業、工業等,那中國的GDP早就超過美國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美國的製造業真的“空心化”了,美國的國民經濟結構似乎真有很大缺陷。
南生認為,美國的國民經濟結構中服務業佔比的確過高,是有不少缺陷,但卻不能說“美國製造業空心化了”。這是因為美國不僅有中國的“特殊優勢”——龐大的人口,龐大的高素質就業人口。
我們知道,發展製造業離不開人口,尤其是高品質人口。但當前美國的人口僅略微超過3.27億,而咱們中國大陸人口高達14億。我們中國能容得下各種型別的製造業,可以全面發展鋼鐵、汽車、冶金、高鐵、飛機、計算機、家電、手機……
可以全面發展低端的、中端的、高階的製造業,只要有利潤,就不缺人來做。但對美國來說,沒有這麼多的就業人口啊,只能選擇保留一部分製造業。於是,他們在經濟發展中不斷淘汰低端製造業,轉而佔據了大量的高階製造業。
比如,美國擁有的飛機(波音等公司)、晶片、高階機床、超算、軍工、微電子、機器人、鐳射、宇航、生物製藥、核能工業、新材料、汽車、高階機械、辦公自動化裝置等等,美國都在全球具備領先實力。
對美國來說,他們更加看重的是“利潤、核心技術”——佔據各個行業的制高點,佔據擁有大量利潤的“行業和商品”,並繼續致力於科技研發,掌握了大量行業的核心專利和核心技術,在全球產業鏈上處於頂端,保持其發達國家地位。
製造業大量轉移,但不是放棄
南生認為,即便美國將更多的製造業轉移出去,也不代表美國製造業空心化了。因為,當今世界是緊密聯絡的,不是割裂的。美國只是將中低端製造業轉移出去,但並未放棄。以蘋果手機為例,雖然不在美國生產,但各種標準都在美國公司手裡掌握著。
設定在其他國家的工廠,並未能掌握蘋果手機的核心技術。對美國企業來說,只是將“製造”的階段放在那些具有勞動力優勢的國家,僅僅是轉移“製造的基地”,並未放棄製造這一部分。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