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份,在國際支付市場中,人民幣的份額下降到1.65%,被加拿大的貨幣(加元)所反超,使得人民幣的排名下降到全球第六名。當時分析人士指出,這主要是因為在10月份,中國有7天長假(國慶節假期),大量企業放假,使得在國際貿易上人民幣的支付比例大幅下降。
當時分析人士就認為,到11月份中國企業正常進行國際貿易,人民幣在全球支付市場中的比例就會回升。現在看來這個分析是正確的——按照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公開的資訊,2019年11月份,咱們中國的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市場中的份額回升至1.93%。
而加元的份額繼續是1.73%,因此人民幣在全球的排名也恢復為第五名。但同時SWIFT聲稱,如果“不考慮歐元區內的國際支付份額,那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市場中的份額就下降到1.24%,降至全球第八名”。
這就說,與全球其他地區相比,歐元區國家使用人民幣的頻率更高。那問題來了,為什麼歐元區國家與其他地區相比,更加“偏愛”人民幣呢?
為什麼歐元區國家使用人民幣更加頻繁呢?
南生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已經與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多個歐元區國家進行了貨幣互換,這些貨幣就可以用在貿易中。此外,人民幣在歐洲的盧森堡、法蘭克福等設有離岸交易中心。
所謂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是指在中國境外經營人民幣的存放款業務,起到推行人民幣國際化的橋頭堡作用,是人民幣內外體系迴圈的節點。對歐元各國來說。擁有之後,當地的銀行可以比較方便地幫客戶把人民幣付到中國境內,反之亦然。
第三,南生認為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對外貿易總額早就超過美國。歐元區各國在進行貿易時“稍微多使用一些人民幣,也會激勵中國企業在對外貿易時多使用一些歐元”,彼此互惠互利。
美元、歐元、英鎊、日元的支付比例呢?
看完了人民幣,再來看看其他主要貨幣。按照SWIFT公開的資訊,在2019年11月份,美元的國際支付比例為40.39%,已經連續很多月都是略微超過40%了,保持的非常穩定。第二名繼續是歐元,佔比為33.52%。
第三名是英鎊,在11月的國際支付比例為6.98%;第四名是日元,11月的國際支付比例為3.49%;之後是人民幣、加元、澳元為1.55%,港幣為1.52%,其他各種貨幣所佔份額合計約為8.89%。
網友們注意到沒有?主要貨幣所佔份額雖有波動,但整體變化不大,可以用“穩定”兩字來形容。為什麼會這樣呢?要知道,咱們中國的經濟在最近幾十年高速發展,GDP總量早已全球第二。
但為什麼人民幣的國際支付比例長期維持在接近或達到2%的水平呢?這背後的原因就是SWIFT是一個執行多年,非常成熟的體系,各種貨幣所佔的“勢力範圍”相對穩固,很難被打破,新的貨幣很難脫穎而出。
於是中國、歐洲、俄羅斯、印度等都在近幾年建設自己主導的國際支付系統,其目的就是打破SWIFT壟斷,給全球各國在對外貿易時可以有更多的支付渠道來挑選,提升國際支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