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近段時間,全球資本市場上,各新能源車企市值暴漲,比如特斯拉,市場已經給出近1700倍的估值(市盈率),即便如此,摩根史丹利、德銀等國際知名投行,還在不斷調高特斯拉的股價預期。與此同時,國內的新能源企業,比亞迪、蔚來的市值,也都進入了全球5強。

傳統車企,市場給的估值,多是10多20倍,新能源車企,卻動輒幾百、上千倍,這背後的估值邏輯是什麼?

我們的理解是,有兩股巨大的力量,在新能源汽車這個節點上,發生了共振。

一股力量,叫做儲能技術革命。另一股力量,叫做商業模式重塑。

一、‍儲能技術革命‍

2018年,美國3.3億人口,消耗了23億噸石油,人均6.7噸;中國消耗的石油,是6.25億噸,人均0.45噸。

若干年後,中國的生產力水平追上2018年的美國,人均消耗石油也去到6.7噸的話,中國每年消耗的石油,將是93.8噸。

即使全世界的石油出口,都用來供給中國,都不夠。

若干年後,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追上2018年美國,需要消耗的石油,就更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地球上的石化能源,遲早會出現供需缺口。發展新能源技術,是唯一的出路。

好在,地球上,能源是不缺的,缺的是儲能技術。

比如太陽能、風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用來發電,即可獲得源源不斷的能源。但是它們有兩個很大的毛病:1)它們一般遠離人口中心;2)它們的供電都是斷斷續續,不穩定的。

第一個問題,比較好解決,可以在靠超高壓長途電網來運送電力,到經濟發達的地區。這方面的技術,也已經很成熟。

第二個問題,就比較頭疼。需要用電的時候,未必能供電。能夠供電的時候,可能又用不上。

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是,透過“蓄電站+電池”,把多餘的電能儲存起來,到需要的時候再釋放出來。

中國的西北部地區,太陽能、風能豐富,安裝發電裝置,用太陽能、風能發電,然後將電能,透過超高壓長途電網,輸送到全國各地的“蓄電站”,將電能儲存起來。蓄電站的電能,可以接入智慧電網,為當地輸電,也可以分支出數量眾多的充電樁,給”電池“充電。

蓄電站,可以理解為一個大的電能儲存中心,好比加油站;電池,是一個相對小,移動攜帶方便的電能儲存器,好比油箱。

不過,蓄電站、電池,這個解決方案,對電能儲存技術,有著非常高的要求:1,便宜。2,幾乎可以無限擴充。3,幾乎可以無限迴圈。4,安全,不會爆炸。5,儲能的效率高,可以快速的充電、放電。

顯然,現在比較主流的鋰電池技術,雖然已經可以商用,但在這幾個方面,表現都比較糟糕。

可以說,人類對儲能技術的探索,還處在比較初步的階段。

未來最優的儲能技術是什麼?是鋰電池、是固態電池、是刀片電池、還是液流電池?目前還不能下定論。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這個最優的儲能技術,必須匹配一個商業場景,在市場需求的催生下,不斷迭代,才能探索出來。又或者說,儲能技術的研發、試錯,靠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公司,去投入,難度是非常大的,需要全球資本的共同發力。

人類探索儲能技術,需要一個孵化池,需要一個試驗場。而新能源汽車,就是這麼一個商業場景和載體。汽車這個市場,足夠的大,足夠的普及,全世界都需要。也有足夠巨大的商業回報,吸引著全球的大資本,來進行持續的投入。

而像中國這樣的能源貧乏,卻對持續的工業化,有著強烈的渴望,對擺脫石化能源的依賴,有著迫切需要的國家,對於儲能技術的重視,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因而,願意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海量的國家補貼,以及各種優惠的政策。

於是,就催生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我們看到,特斯拉過來中國了,中歐投資協定簽署後,德國的BBA,也會過來。還有本土的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這些車企,大家都在造車,都在拼命的探索儲能技術。

眾人拾柴火焰高。

只要有資本的持續進入,大家不斷地研發、試錯,不斷地有更多的使用者使用、反饋,儲能技術,就會不斷的最佳化、革新,就會有更多的使用者,來選擇新能源車,驅動更多的資本來進入,從而進入一個良性迴圈。

那麼,儲能技術的突破,就只是時間問題。

總有一天,充電樁,會像今天的加油站一樣普及;充電的速度,會像今天的加油一樣快。

並且,儲能技術突破後,還能匹配更多的商業場景,衍生出龐大的產業鏈,帶來新的商業機會。

這個想象空間實在是太大了。

二、商業模式重塑‍

新能源汽車,將汽車主要部件裡的機械部件,換成了半導體器件。比如電車的大腦、心臟、耳朵、眼睛、記憶處理器、螢幕、燈,全部都是半導體。這就使得它的整車成本,更符合半導體行業的產業規律——摩爾定律:新產品的效能,會遠遠好於上一代產品,而且成本還更低。

所以,有人就打了一個比方說,特斯拉是一臺帶輪子、帶沙發的智慧手機。

關鍵部件,使用半導體器件後,新能源汽車,就可以使用中央整合架構,整輛車可以用統一的中央處理器、底層作業系統來管理。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很方便的探索一系列的智慧技術,比如無人駕駛技術。

這個時候,新能源車,不僅符合了摩爾定律,還具備了網路效應:用的人越多,產品會更好用,體驗會越來越好,越來越豐富。因為使用者的使用資料,會反哺系統,促進系統的迭代、最佳化。隨著使用者人數的增加,產品價值也會不斷增加,而邊際成本,則在不斷遞減。

這就好比,原來,我們只能用手機打電話,現在,用手機可以乾的事,就太多了。產品價值的增加,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的。

摩爾定律、網路效應加持下的新能源車,不僅使得新能源車的價值增大,而且成本結構也發生了深刻重構。

以特斯拉為例,國內有機構做過測算說,Modle 3的裸車成本價大概是18萬多,按非補貼價26萬多賣的話,毛利率能有40%。Model Y賣33.99萬元的配置,毛利率也有30%,遠遠高過了BBA也就是賓士、寶馬、奧迪這樣的傳統燃油車,15%-20%的毛利率。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特斯拉還有進一步的降價空間,並且是不斷地有降價的空間——基於摩爾定律,基於網路效應,還有,基於規模效應。

因為隨著新能源車市場的不斷擴大,整車生產、零部件採購,都將獲得規模效應,成本會減少,與此同時,傳統車的市場會萎縮,原本的規模效應會不斷減弱,成本會增加。

如果一臺新能源車,成本是傳統車的1/3,產品價值,卻是它的3倍,那麼,對傳統車來說,就無異於是降維打擊。

因為,它的整個商業模式,都完成了重塑。

它的動力系統發生了變化,它的成本結構發生了變化,它的科技含量,它的產品價值,實現了躍升——新能源車,是用新的方式來造車,是用一個全新的產品,來替代汽車,它又不僅僅是汽車。

三、投資機會‍

最後,我們來講一講新能源汽車,這個產業鏈的投資思路。

如上所說,新能源車企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正因如此,資本市場,已經給出了超高的估值。這個估值,還有增長空間嗎?

我們可以嘗試從市場容量來測算一下。

國家出臺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中提到,到2035年時,汽車總銷量是4000萬輛,其中純電動車要佔到一半,2000萬輛。

以豐田為例,2019年的銷量是1074萬輛,淨利潤是1368億人民幣,每臺車的純利潤約1.3萬人民幣。以此為參考,電動車的利潤,至少在傳統的兩倍以上,約為3萬元人民幣。

也就是說,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年利潤,約為6000億人民幣,按20倍PE算,就是12萬億人民幣的市值。

而當前,中國的新能源車企,市場給到的估值,已經快接近12萬億人民幣了。

也就是說,單從商業的角度看,中國的新能源車企的市值,已經透支了未來15年的增長空間,或者說,已經把2035年的市值,提前兌現到了今天。

買入這些新能源車企的股票,增長空間,恐怕是有限的。

但是,新能源車,替代傳統車,是大勢所趨,意味著新能源車的銷量,會逐年上漲,這對新能源車的上游供應鏈,是實質性的,確定性的利好。

我們從這些供應鏈裡面,去找細分行業的龍頭,是不是要比買這些新能源車的股票,要更靠譜呢?

最上游的,當然是光伏、風能發電等企業。然後,便是蓄電站、充電樁等企業。還有電池生產,和上游原材料企業。還有,便是新能源汽車的含矽部件的生產企業:

每個細分領域,都有機會,關鍵是要找到那隻最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

— END —

12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恆玄科技:全球領先、與高通正面競爭的SoC晶片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