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本文選自第一財經

11月起,區塊鏈再度刷屏,各界對央行數字貨幣的探討也不斷升溫。也有觀點想當然地將其與比特幣等基於區塊鏈的加密貨幣劃等號,認為它們都具備投機炒作性。

但事實卻截然相反。2019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曁中國金融論壇年會21日在北京召開,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對於人民銀行研發的數字人民幣,並不是大家理解的加密資產,而是人民幣的數字化。“幣花不炒,人民幣是用來花的,不是用來炒作的,既不具有比特幣的炒作特性,也不具有像‘穩定幣’一樣需要貨幣籃子資產進行幣值支撐的要求。”他稱。

簡而言之,穆長春的話主要傳導了兩層含義——其一,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的標準名稱是“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其不具備炒作性;儘管幣值穩定,但DC/EP也並不是近年來國際上湧現的穩定幣(Stablecoins)。

就國際趨勢而言,中國無疑在數字貨幣的研發方面走在了前列。國際清算銀行(BIS)2018年對63家央行進行的調查也顯示,主要受訪者都表示正在研究為央行數字貨幣開發概念驗證(PoC),但多數都並沒打算真的要推出。2019年相關機構的調研結果也類似。相比之下,中國對數字貨幣的研究已長達4年多,儘管沒有具體的推出時間表,但據了解,其在若干城市的試點會很快展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貨幣和資本市場部主任托比亞斯·阿德里安(Tobias Adrian)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一向是金融科技、技術創新的領頭羊。他也指出,即使中國三思而後行,中國還是很可能成為第一個發行數字貨幣的大國。

中國DC/EP不具炒作性

對央行數字貨幣可炒作的觀點之所以會出現,主要還是因為部分人將其與比特幣等畫上了等號。

首先,儘管比特幣的名字中有一個“幣”字,但其絕非真正的法幣,而未來如果全球央行推行數字貨幣或中國推出DC/EP,則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幣”,等同於我們現在用的紙幣等。

央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鬆成此前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虛擬貨幣本質上不是貨幣。在他看來,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是貨幣的本質屬性和最基本的職能。在實物貨幣時代,貨幣自身具有內在價值,所以能履行貨幣的這些職能。但是,現代信用貨幣或者說紙幣本身沒有價值,為什麼還能履行貨幣的職能呢?這是由於信用貨幣有國家信用作為支撐,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同時,貨幣政策是現代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十分廣泛。只要國家這一社會組織形態不發生根本性變化,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貨幣體系就將始終存在,比特幣以及其他虛擬貨幣就成不了一國的本位幣,比特幣實際上只是一種技術的運用,最多也就是一種資產,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

之所以比特幣、以太幣(Ether)的虛擬資產具備投機炒作性,關鍵在於其價格波動巨大,例如比特幣一度從巔峰期的13000美元暴跌至3000美元附近。此外,其無限制的匿名性也滋生了恐怖融資、避稅、洗錢等問題。

對於央行數字貨幣而言,上述問題基本可以規避。當然,要探究央行數字貨幣為何不具有炒作特性,首先應該明確DCEP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

穆長春曾在今年8月10日的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 “數字貨幣發展和全球前景” 全體大會上指出,現階段的央行數字貨幣設計,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

他表示:“這是因為M1、M2現在已經實現了電子化、數字化。因為它本來就是基於現有的商業銀行賬戶體系,所以沒有再用數字貨幣進行數字化的必要。另外,支援M1和M2流轉的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商業銀行行內系統以及非銀行支付機構的各類網路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能夠滿足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用央行數字貨幣再去做一次M1、M2的替代,無助於提高支付效率,且會對現有的系統和資源造成巨大浪費。”

相比之下,現有的流通中現金M0(包括紙鈔和硬幣)容易匿名偽造,存在用於洗錢、恐怖融資等的風險。另外電子支付工具,比如銀行卡和網際網路支付,基於現有銀行的賬戶緊耦合模式,公眾對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滿足。所以電子支付工具無法完全替代M0。特別是在賬戶服務和通訊網路覆蓋不佳的地區,民眾對於現鈔依賴程度還是比較高的。所以DC/EP的設計,保持了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特徵,也滿足了便攜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現鈔比較好的工具。

即使是幣值穩定的穩定幣,其在應對“KYC(了解您的客戶)”和AML / CFT(反洗錢和打擊恐怖主義融資)方面仍然存在問題,但央行數字貨幣則可能在最大程度上規避這一問題。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指出,“央行數字貨幣”比各國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和硬幣更難偽造。且與其他數字貨幣的分散式記賬不同,“央行數字貨幣”將存在一個由央行集中管理的總賬,從而使得央行具有追蹤支付的能力,能夠滿足制止洗錢和恐怖融資的要求,也便於政府機構打擊逃稅和賄賂等犯罪活動。

數字法幣VS全球貨幣

儘管尚未公開時間表,但據了解,中國央行的數字貨幣在若干城市的試點會很快展開。

穆長春表示:“目前人民銀行數字貨幣DC/EP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下一步,將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原則,合理選擇試點驗證地區、場景和服務範圍,不斷優化和豐富DC/EP功能,穩妥推進數字化形態法定貨幣出臺應用。”

就全球而言,各國對於央行數字貨幣目前仍在研究階段,態度偏向謹慎,其代表無疑就是美國。手握美元發行大權的美聯儲對“央行數字貨幣”不僅興趣寡淡,更顯顧慮重重。

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今年早些時候說,美國正在密切關注主權數字貨幣的發行,但他並沒有“積極考慮”此事。

箇中原由,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一語點破:數字貨幣可能“削弱美元在全球貿易中的霸權”。

英國央行行長卡尼

美國之外,布魯金斯學會日前釋出的研究報告說,目前已有諸多國家在“央行數字貨幣”研發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或有意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包括法國、瑞典、沙特、泰國、土耳其、巴哈馬、巴貝多、烏拉圭等。此外,素有“央行的央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上月任命即將卸任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委員的伯努瓦·克雷擔任國際清算銀行創新中心負責人,主持該機構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美國IBM公司和英國智庫“官方貨幣與金融機構論壇”對全球23家央行開展的調查顯示,諸多央行正認真考慮研究和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可由消費者使用的“央行數字貨幣”或將在未來五年內面世。

儘管踏上“央行數字貨幣”賽道的研發者眾多,最受關注的則是歐洲和中國。歐盟輪值主席國芬蘭已提出一份檔案草案,建議歐洲央行和歐盟國家央行採取具體措施推進“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和發行。此前,法國央行已宣佈將於2020年第一季度啟動數字貨幣專案,並敦促歐洲央行儘快發行數字貨幣。

阿德里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一向是金融科技、技術創新的領頭羊。他也指出,即使中國三思而後行,中國還是很可能成為第一個發行數字貨幣的國家(大國)。”至於具體方式,阿德里安認為,央行數字貨幣和即時支付系統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可替代性,中國最後一定會同時運用即時支付系統和某種形式的央行數字貨幣。

除了各國央行推出本國數字貨幣,事實上各界也開始關注推出全球性數字貨幣的可能性。

例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充分顯現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國際社會呼籲加快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推進儲備貨幣多元化,一種方案是將特別提款權(SDR)改造為超主權貨幣,但相關改革進展緩慢。現在,各界開始熱議IMF引⼊入電子化SDR(eSDR)的可能性,卡尼還提出了推出類似eSDR的SHC(合成霸權貨幣)的建議。

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12月初的一場論壇上提及,數字貨幣的最新進展將全球性貨幣這一議題重新提出,目前全球面臨機會推進類似eSDR和SHC這樣的全球性數字貨幣, 但這需要一個類似全球央行的機構來思考全球性的貨幣政策、巨集觀經濟波動以及金融穩定,而在G20平臺上,IMF是最接近這個功能的多邊機構。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值得關注!供需矛盾可能被證偽,期貨棕櫚油或將面臨大幅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