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中國與世界:理解變化中的經濟聯絡》中文全文現已正式釋出。
中國在融入世界經濟的歷程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貿易大國,然而,在金融等領域的發展仍有待提高。目前,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經濟聯絡正在悄然改變,這種聯絡的增強或減弱,都可能引起巨大的經濟價值變動。企業需要考慮調整發展戰略以適應未來的不確定性。
—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2014年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雖然中國作為全球大國,擁有龐大的經濟體量,但其經濟尚未全方位與世界融合。中國在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商品貿易國。然而,儘管中國有111家企業躋身《財富》世界500強,但它們的營收仍有80%以上來自國內。中國的銀行、證券和債券市場規模都位居全球前三,但外資企業的參與程度卻很有限。
— 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經濟聯絡正在悄然改變。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新編制的中國—世界經濟依存度指數顯示,在貿易、科技和資本三個重點維度上,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相對有所降低。相反,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卻相對有所上升。這表明中國經濟發展重點正轉向內需。在2015年以來的16個季度中,有11個季度中國國內消費佔GDP增長總額的比例超過60%。根據我們對20個行業和73個經濟體的分析,不同行業和地區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存在較大差異。
— 中國已融入全球技術價值鏈。我們從11個領域擇取了81項技術進行分析後發現,中國對其中超過90%的技術均採用了全球標準。我們分析了中國在電動汽車、機器人和半導體這三大全球技術價值鏈中所處的位置,發現中國企業雖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仍需要引進關鍵元件,例如減速齒輪(機器人)、動力電子元件(電動汽車)和裝置(半導體)等。
— 隨著收入的增長,中國的消費市場可能將繼續繁榮。在很多消費領域,中國已經與世界高度融合,並且未來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跨國企業在中國消費市場的滲透率已經遠高於在美國市場的滲透率,不過,未來也將面臨來自本土企業的競爭。在我們研究的30個消費品類當中,外國品牌在其中11個品類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值得關注的是,有兩大趨勢將可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商機。首先,中國消費者期待擁有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務選擇。第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走出國門,增加境外消費。2010年以來,出境遊保持每年13%的增長,2018年達到1.5 億人次。
— 我們著重擇取了5項可能導致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經濟聯絡發生變化的發展趨勢,並模擬了這些趨勢可能引發的價值創造或流失。研究顯示,到2040年,受影響的經濟價值或將達到22萬億美元到37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 15%至26%)。這5項發展趨勢是:(1) 成為進口目的地;(2) 服務業的開放;(3) 金融市場全球化;(4) 協作解決全球議題;(5) 技術和創新的流動。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絡若減弱,則可能導致關稅增加、貿易和技術流動或將面臨更多限制,而世界各國對如何解決全球議題的分歧也將繼續存在。如果加強聯絡,中國就會從世界其他地方加大進口力度,雙向技術流動也會加強,中國服務領域的競爭力也將提升,解決全球議題的可能性也更大。在這兩種情況下,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將可能從中受益或蒙受損失,並權衡利弊。
— 企業需要進行調整才能應對不確定性較高、甚至風險較高的環境。我們建議企業需要從以下4個方面考慮如何調整戰略:(1) 評估其自身在短期和長期受中國與世界之間經濟聯絡變化的影響程度;(2) 明確投資方向及價值鏈佈局;(3) 培養自身的卓越運營能力,以管理風險和不確定性;(4) 培養並保持倖存者心態,既要保持樂觀,也要面對現實,改善資產負債表,並保持融資渠道通暢,還要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尋找收購和重組機會。
到2040年,中國與世界之間經濟聯絡的發展方向或將影響巨大的經濟價值,相當於高達26%的全球GDP。
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四十餘年間,中國與世界逐步建立起了聯絡,中國經濟也實現了騰飛。今天的中國已然具有全球規模,譬如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商品貿易國,但在以金融為例的其他領域仍有進一步與世界融合的空間。目前,中國和世界的經濟聯絡正在悄然改變。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相對在下降,而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相對在上升。與此同時,技術流動或將面臨新規審查,地緣政治因素倍受關注。
中國與世界的聯絡正處在至關重要的時刻,這種聯絡的發展方向(加強或減弱)將對中國和世界產生重要影響。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釋出的最新報告《中國與世界:理解變化中的經濟聯絡》模擬了中國和世界之間的經濟聯絡在加強或減弱過程中所能獲得或失去的經濟價值,並預測,至2040年,受到影響的經濟價值或將相當於高達全球26%的GDP。
作為全球大國,中國的經濟體量雖龐大,但中國經濟尚未全方位與世界融合
中國在201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國,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2014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在其他領域,中國與世界融合程度仍屬有限。我們從8個維度進行分析後發現,中國仍有很大空間來增進與世界的融合:
中國佔全球商品貿易額的11%,但服務貿易額僅佔全球總額的6%左右;中國的銀行系統、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規模排名均居全球前三,但外資參與度仍相對有限,佔比不足6%;雖然中國擁有110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但它們的海外營收佔比不到20%,而標普500企業的平均佔比為44%;2018年,中國出境遊達到1.5億人次,另一方面,移民中國的外國人僅佔全球移民總數的0.2%;中國的研發支出位居全球第二,但智慧財產權進口額是出口額的6倍;中國有8.02億網民,但跨境資料流動的規模僅為美國的20%,與新加坡的規模相當;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資佔到全球的45%,但碳排放量佔全球總量的28%;中國的電影票房市場全球第二大,但中國排名前十的音樂人在全球領先的某個音樂流媒體的訂閱量僅為南韓前十大頂尖藝人的3%;“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國際化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經躍升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在其他一些方面,中國也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規模未必總能轉化為全球影響力,中國與世界的聯絡在許多方面仍有待發展。總體上說,過去 30 年的改革開放令中國和世界受益極大。如果中國持續推動‘改革開放2.0’,而世界也採取行動切實加強經濟合作的話,那麼將合力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華強森說。
中國和世界的經濟聯絡正在悄然改變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最新編制的中國—世界經濟依存度指數顯示,在貿易、科技和資本方面,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相對有所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正在向拉動內需的發展模式轉變。在2015年以來的16個季度中,有11個季度的國內消費在GDP增長總額的比重超過60%。與此同時,正如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於2019年1月釋出的報告《變革中的全球化:貿易和供應鏈的未來圖景》所指出的,這一趨勢折射出中國的本土供應鏈正日趨成熟。另外,中國對世界經濟依存度的下降也反映出,相較於其他發達經濟體,中國經濟的開放度仍有待提高。譬如,中國的關稅平均水平仍明顯高於美國及歐盟國家;經合組織“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監管限制指數”對中國的評分為0.39,而經合組織平均值為0.08。與此同時,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在上升。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工業化、投資和貿易的合力推動下,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的發展奇蹟。現在,驅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已經轉向拉動內需”。麥肯錫中國區董事長、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樑敦臨表示,“與此同時,世界對中國經濟依存度的上升則表明中國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市場、供應方和資本提供者。”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對20個行業和73個經濟體分析後發現,不同行業和地區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表現出較大差異。本次研究重點分析了以下兩大領域,它們的全球融合程度相對較高:
技術。中國已深度融入全球技術價值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對11個類別的81項技術進行分析後發現,中國對其中超過九成的技術採用了全球標準。中國現已成為推動全球數字經濟和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我們對三大技術價值鏈的研究表明,中國企業一方面保持了快速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仍然需要引進關鍵元件,例如減速齒輪(機器人)、動力電子元件(電動汽車)和裝置(半導體)。消費。在消費的很多領域,中國已經與世界高度融合,並且未來的發展空間會更大。跨國公司在中國消費市場的滲透率遠高於在美國市場的滲透率,不過也須直面本土企業越發強勁的競爭。在30個消費品品類中,外國品牌在其中11個品類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值得關注的是,有兩大趨勢將為國內外企業帶來商機。首先,中國消費者顯現出“消費”升級的意願,期待更好、更多的商品和服務選擇;其次,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境外消費不斷攀升。2010年以來,中國的出境遊人數平均保持著每年13%的增長,2018年達到1.5億人次。中國與世界之間經濟聯絡的發展方向將對經濟價值產生巨大影響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模擬顯示,中國和世界有大量機會推進彼此融合。中國和世界之間經濟聯絡的發展方向將對全球經濟價值產生巨大影響,到 2040 年,在以下五大領域,經濟價值或可高達22萬億—37萬億美元,相當於15%-26%的全球GDP。
中國有希望發展成為新興和發達經濟體的重要出口目的地;但如果聯絡減弱,全球貿易流動或將收縮。模擬結果顯示,與貿易相關的經濟價值估計為3萬億—6萬億美元。中外企業都有望從服務業開放受益;但如果始終不放開對服務行業的限制,那麼中國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生產率差距或將繼續存在。模擬結果顯示,服務領域受到影響的經濟價值估計為3萬億—5萬億美元。如果中國能進一步深化金融體系的全球化和現代化,便可拓寬資本配置的選擇範圍,提高分配效率;反之,則可能導致中國金融市場出現更多波動,阻礙生產率增長。模擬結果顯示,受影響的相關經濟價值估計為5萬億—8萬億美元。中國可以為解決全球議題做出更多貢獻。但若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絡減弱,那麼中國所能發揮的作用和合作深度就會削弱。模擬結果顯示,相關經濟價值可能為3萬億—6萬億美元,而且還會在氣候變化和基礎設施等一系列跟全球公共產品相關的話題上拓寬國際合作。中國與世界的全球技術流動可能會增強,從而催生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解決方案,有利於提升生產力;反之則會逐漸削弱全球生產率。模擬結果顯示與此相關的經濟價值為8萬億—12萬億美元,具體情況取決於科技流動如何釋放創新活力和推動生產率增長。
“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選擇不僅關乎中國經濟的未來,也關乎全球經濟的走向。這些並不只是中國單方面的選擇。改革全球貿易體系、有效解決爭端、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世界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全球合作。”麥肯錫中國區Quattroporte、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倪以理表示。
企業需要調整經營策略,從而在不確定性增加的大環境下持續發展
由於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絡變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甚至蘊含著風險,因此企業需要適當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麥肯錫建議企業可重點考慮以下 4 個方面:
評估自身在短期和長期受中國-世界之間經濟聯絡變化情況的影響。為了理解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絡的改變可能產生什麼影響,企業應該首先評估自身對中國與世界聯絡的依存度。確定投資方向和價值鏈佈局。企業決策者應該把對中國的投資承諾等指標與其他國家/地區進行對比,基於此規劃在華髮展戰略,並確定中國在企業的全球價值鏈中應扮演何種角色。培養卓越運營能力,以便管理好風險和不確定性。鑑於監管的不確定性及由此帶來的經濟波動可能性增加,企業應密切關注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和其他本地要素。培養並保持“倖存者”心態。相對艱難的環境將催生企業重組的機會,通過重組可幫助企業實現長期的、健康的發展,拓展業務範圍或提升市場地位。“地緣政治因素或將持續影響國際關係,國際形勢也將更加複雜,受到中國與世界之間經濟聯絡變化影響的企業將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然而,對於全球的企業而言,中國的增長和創新機會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中國副院長成政珉說,“企業高管應積極調整經營策略,以適應充滿不確定性、甚至暗含風險的環境,從而推動企業的繁榮發展。”
主要章節:
1. 中國的全球一體化程度如何
2.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
3. 中國的技術價值鏈全球一體化
4. 中國的消費為世界提供了新的機遇
5. 更少和更多地參與所帶來的潛在價值
6. 企業需要克服不確定性
主要內容:
一、中國與世界之間的經濟聯絡正在悄然改變1. 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在相對下降,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卻相對上升
2000-2017年間,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有所提升,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卻有所降低。世界對中國經濟的綜合依存度指數從0.4逐步增長到1.2,而中國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指數則在2007年達到0.9的最高點,到2017年則下降到0.6。
中國對世界依存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經濟的重點已逐步轉回國內消費市場。同時也反映出相比發達經濟體,中國經濟的開放度仍有提高的空間。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上升,則表明中國作為消費市場、供應方和資本提供方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2. 地理位置鄰近中國、資源貿易佔比較高,並且參與跨境資本流動的國家對中國經濟的依存度最高
亞洲經濟體與中國的聯絡因區域供應鏈而愈加緊密。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現,全球價值鏈呈現出區域化屬性加強、全球化屬性減弱的態勢。2013-2017年間,區域間貿易在全球商品貿易總額中的佔比增加了2.7個百分點。這種情況在亞洲尤為顯著,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這三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都是中國。2013-2017年間,馬來西亞從中國獲得的外商直接投資相當於其國內投資總額的6%;在新加坡則為5%。
資源豐富的國家更依賴中國的需求。對外出口自然資源的國家顯著依賴中國的需求。以南非為例,對華出口目前已佔到其國內總產值的15%,而2003-2007年之間這一比率僅為2%。
一些新興經濟體和體量較小的成熟經濟體也高度依賴中國的投資。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中國不只是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其最大的基礎設施融資來源和第三大國外援助來源。來自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非洲的房地產、能源以及交通基礎設施領域。
相比之下,大型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體的依存度較低。從國內經濟體量的角度考慮,發達經濟體(尤其是西歐和北美各國)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對中國的依存度相對較低。
3. 不同行業對中國的依存度各不相同
中國在電子、機械和裝置領域已經全面融入全球價值鏈。中國在這些領域佔全球出口總額的17%-28%,佔全球進口總額的9%-16%。對於貿易屬性極高的輕工製造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言,全球各國高度依賴中國的產出。中國佔據了全球紡織和服裝出口的40%,傢俱出口的26%。隨著中國的工業化不斷取得進展,全球上游產業對中國的依存度均有所提高。中國製造業的增長大幅提升了對原材料和中間品(用於加工成最終商品)的需求,人均收入的增長也推升了中國的整體商品需求。在另一些全球貿易屬性較強的行業中,中國並不是主要參與者。在一些著重於服務快速增長的本地需求、且有本地成分要求的行業,儘管這些行業的貿易強度很高,但並不太依賴中國。以製藥行業為例,中國的貿易額僅佔全球藥品出口的4%、全球進口的3%。
二、中國已融入全球技術價值鏈為了衡量中國與世界在技術鏈上的融合程度,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從11個領域擇取了81項技術進行研究。研究發現,中國對其中超過90%的技術均採用了全球標準。中國的本土廠商有能力生產60%-80%的技術,這意味著仍然有至少20%-40%的技術需要跨國企業輸入。此外,中國供應商可以在40%-60%的技術研究中實現與國際供應商同等或更好的效果。在一些尚未確立全球標準的新興技術領域(例如5G、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中國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在這些領域,中國已從裝置進口、人才引進和國外投資中獲益良多,而且今後還將繼續使用這些資源。
三、中國快速擴張的消費市場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重要機遇中國消費市場在擴張中變得更加自信、富裕、更加樂於嘗試新鮮事物,從而為中國和世界提供了強大的紐帶。消費市場不僅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動力,也為國際企業創造了巨大機會。
1.在華企業可能面臨競爭格局的變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本土企業和品牌的發展也被帶動起來。例如,智慧手機市場(尤其是高階領域)曾經由美韓兩國的生產商主導,但現在中國手機品牌已經逐步出口東南亞、非洲和歐洲。根據國際資料公司(IDC)的統計,中國智慧手機在非洲大陸、印度和馬來西亞的市場份額超過30%。中國的移動遊戲產業在2016-2018年間增長了250%,《王者榮耀》和《終結者2:審判日》等不少中國產遊戲已經出口海外。
2.兩大趨勢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巨大商機
中國消費者期待擁有更多、更好的商品和服務選擇。隨著收入的增長,中國消費者渴望擁有更多選擇。麥肯錫2018年全球消費者資訊調查顯示,中國有26%的受訪者整體處於消費升級狀態,而全球另外10個頂尖經濟體的平均比例為17%。服務業預計將成為下一個在競爭中精益求精的領域。中國的服務行業仍然落後於其他國家,生產率僅為經合組織平均水平的20%-50%。雖然政府已經實施了一些針對向外資開放服務行業的舉措,但外資的參與程度仍然有限。此外,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增加境外消費,中國的人員流動逐漸加大(尤其是學生和遊客),讓目的地國家的企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商機。
3.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絡的發展方向,將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本報告著重選取了5項可能導致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絡發生變化的發展趨勢。這5項發展趨勢是:(1)成為進口目的地;(2)服務業的開放;(3)金融市場全球化;(4)協作解決全球議題;(5)技術和創新的流動。通過模擬運算髮現:如果上述5項趨勢均向加強聯絡發展,則中國和世界到2040年有望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而減弱聯絡則可能使巨大的經濟價值面臨風險。
四、企業需要調整經營方法,才能在新環境下繁榮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絡將發生難以預測的變化,甚至還會潛藏風險。因此,企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如何調整發展戰略:
評估自身在短期和長期對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絡的依存度如何。為理解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絡發生改變之後自身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企業應首先評估自身對這種聯絡的依存度有多高,再根據各自的依存度來評估聯絡發生變化後可能產生的風險和利潤。
明確投資形式和價值鏈狀態。企業高管可通過把中國的投資承諾等指標與其他國家進行對比,以確定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戰略,並確定中國在企業的全球價值鏈上扮演何種角色。企業應該明確自身在中國市場的期望,進而確定相應的發展戰略。
此外,企業還需培養自身的卓越運營能力,培養並保持倖存者心態,以管理風險和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