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世界經濟論壇與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AT Kearney)曾在去年釋出了《“製造業的未來”準備狀況報告》,通過59個指標的測評,對目前100個國家和經濟體進行了評估。

報告主要提供了兩個評估標準,能夠較為客觀地反映國家間的較量中,各國製造業水平究竟如何、準備是否充分:一是該國應對未來製造業發展的準備狀況(包括當下的製造業結構)。關鍵指標包括經濟複雜性、規模。二是影響製造業發展的驅動因素,並賦予了不同的權重。關鍵指標包括科技與創新、人力資本、全球貿易與投資、制度框架、可持續資源、需求環境。我們為您從報告中選出了得分較高的幾個有代表性的國家(來自美、歐和亞洲),一一為您介紹其製造業發展近況。

八國製造業點評

美國:美國製造業規模全球第二,2016年的市場增加值(MVA)接近20,000億美元,在國民生產總值(GDP)中的佔比為12%,相當於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總量的16%。美國以其創新能力而聞名全球,屬於工業4.0的新興技術重大突破的第一梯隊。美國在除可持續資源和制度框架之外的其他驅動因素上得分排名居於前五位。然而,在過去20年裡,美國本土產品競爭力下滑,作為製造目的地的吸引力遭受了嚴峻挑戰。2014年,美國發布了《加速美國先進製造業》報告,希望通過製造業復興戰略使傳統制造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2017年美國的稅制改革將企業稅制從35%降至21%,旨在吸引企業將部分生產線重新搬回美國。不過由於移民和自由貿易協定等相關政策和監管的不確定性依舊存在,這方面的效果並不明顯。彭博社在2019年10月曾批評特朗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擾亂了企業的供應鏈,反而導致製造業佔美國經濟的比重下降。2019年第二季度美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11%,低於2018年的11.3%,降至1947年以來最低水平。

德國:德國擁有全球第四大製造業,在生產驅動因素的各項指標上都名列前茅,在技術與創新、人力資本、全球貿易和投資及需求環境等驅動因素上排在前十的行列。德國在2011年推出“工業4.0”概念,率先提出要提高產品、價值鏈和商業模式中的數字化程度和聯網水平,從而推動數字化製造的變革,從而被全球公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先驅之一。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還在2015年發起“工業4.0:從科研到企業落地”計劃,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工業4.0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問題,有效推動了該戰略的實施。但值得一提的是,製造業水平上的優勢並不能讓德國凌駕於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之上。由於德國超過一半的製造業產品都用於出口,而且德國經濟結構較為單一,三大支柱性產業中除汽車外,另外兩大支柱(機械製造、化工)在很大程度上也與汽車產業掛鉤,所以今年在汽車行業結構調整、全球貿易爭端帶來的不確定性與英國脫歐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德國製造業的經營狀況已陷入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糟糕境地。

英國:近幾十年來,製造業在英國經濟中的比重一直在穩步減少,從上世紀70年代的25%降至現在不足10%。英國製造業設施、產能、實力和就業機會正隨著製造業經濟佔比的下滑而萎縮。但製造業在英國經濟中依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全國66%的研發經費被用於製造業,製造業從業人員的薪酬水平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019年釋出的英國年度製造業報告顯示,英國製造商對於製造業的生存能力有較強的信心,不論未來國際經濟形勢如何變化,77%的製造商相信英國都擁有足夠的工業實力以應變。雖然製造業結構遜色於類似的領先國家,但英國具備強大的技術平臺和創新能力,從而能夠在航天和製藥等高科技製造產業佔據有利地位。英國政府過去較少插手指導產業發展。不過,2016年,英國政府推出了"英國工業2050戰略",旨在提振製造業。該戰略提出,製造業並不是傳統意義上“製造之後進行銷售”,而是“服務加再製造(以生產為中心的價值鏈)”,其目標在於推進製造和服務融合,提升高技術工人數量。在2017年年末,英國政府又釋出了產業戰略白皮書,提出了“引領英國進入人工智慧和資料革命前沿陣地”的戰略目標,通過建立企業和政府間的行業交易夥伴關係,支援產業界通過人工智慧和資料分析技術提高生產力。

法國:法國的製造業規模排在全球第8位,但製造業對於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有所減少,與1970年相比減少一半,目前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0%。法國在所有生產驅動因素上的表現都很不錯,各項指標在各國單項排名中都屬於第一序列,而在全球貿易和投資、需求環境以及可持續資源方面尤其突出。法國製造業在航空、高鐵、高階電氣裝備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主要挑戰在於如何繼續強化的製造業產業架構。2013年,法國政府推出了為期10年的《新工業法國》戰略,希望解決能源、數字革命和經濟生活三大問題,提出了無人駕駛汽車、機器人、新式高鐵等34個優先專案,希望通過創新重塑法國工業實力。然而,這一戰略由於主攻方向不明確,導致資源過於分散,為此,法國政府在2015年4月對原來的戰略進行了調整,提出了“工業新面貌”(The New Face of Industry)計劃,旨在優化產業發展佈局,效仿德國的工業4.0,加速工業復興。

日本:日本的製造業目前排在世界第三位,在全球製造業增加值中的佔比為9%。中國、美國和日本三國的總額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近一半。由於複雜的消費者群體、強勁的企業活動和龐大的市場規模,日本在需求環境方面的指標特別好。日本在技術與創新以及制度框架這兩項指標上排名居於前20位。由於人口日趨老齡化和總人口的下滑,以及與其他國家相比較低的新移民人數,日本將不得不面對與人力資本相關的挑戰。日本製造業發展戰略的重點重點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充,趨於務實的演變過程:2013年《日本製造業白皮書》強調發展機器人、新能源汽車、3D列印、再生醫學,2014年版延續了這一基調。2015年,日本政府在推出《機器人新戰略》,宣稱要成為“世界第一的機器人應用國家,引領世界機器人產業發展新時代”的同時,在同一年的《日本製造業白皮書》中又強調了大資料、物聯網、軟體的重要性,反映出日本製造業面對新的變革,講求實際的態度。在2016年,政府推出了“社會5.0”戰略,旨在通過新興技術推動製造業轉型,乃至實現整個社會的變革。此外,政府還在2017年提出了“聯結的產業社會(Connected Industries)”計劃,支援日本製造業等產業通過資源、人員、技術、組織和其他社會元素的連線,創造新價值。但並未提出多少新的理念。在2018年的《日本製造業白皮書》中,日本不再堅持全面品質管理(TQC)為代表的“持續改進”(Kaizen)理念,而是承認世界已經處於“非連續創新”的時代,不再只追求效率的提升,“重要的是通過靈活運用數字技術從而獲得新的附加價值”。這表明,日本製造業開始正視自身收益率一直大幅低於美歐水平的問題。

中國:中國的製造業在2010年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了規模上的世界第一。2016年的製造業增加值總額接近30,000億美元,約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四分之一。中國的智慧製造一直以較快的速度增長。截至2018年,中國已經連續六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在過去的20年裡,中國已經踏上了低成本產品到高階產品的升級之路。然而,製造業不同部門的現代化水平差別顯著,部分優秀製造商與低端製造商之間的差異更是驚人,因而拉低了整個國家準備程度。就製造業驅動因素而言,經濟複雜度的全球排名僅為第26位。但中國在需求環境與全球貿易和投資驅動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在技術創新與人力資本方面排名前三,仍有必要繼續提升勞動力能力,培養未來行業所需技能,以及提高企業內部的創新水平。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25”計劃,旨在實現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為製造業創新提供資金支援。相關部門陸續出臺國家級試點專案,推動智慧製造產業發展,目前公佈了4批企業名單,共計307個。各地也誕生了大量的產業園區,孵化了一大批智慧製造企業。中國的智慧製造產業帶正在形成。

新加坡:新加坡在研發和產品設計等價值較高的製造業領域有較強的表現,在除了可持續資源之外的所有制造業驅動力指標上都有不錯的表現。根據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的資料,新加坡無論在營商環境、經濟自由度、創新指數還是人才競爭力上都排在全球前五。新加坡是在全球貿易及投資方面最開放、環境最友好的國家之一。除了給領先產業搭配上下游配套體系之外,新加坡政府還非常重視提升本國國民的勞動技能和研發技術,在這方面大力投入,比如在清潔能源等行業,新加坡政府與企業合作培訓人才時會支付約七成的獎學金。強大的體制框架成為了新加坡在許多製造領域的成功助力。能夠有此成績,得益於新加坡在多次產業轉型中始終以未來的製造業發展為導向。上世紀60年代,新加坡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僅有約11%,而且人口受教育程度極低,截止1970年時未受過教育的人口占比為53.4%,相當於半數以上的國民都是文盲。新加坡政府當時大力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快速興建工業園,以支援本國轉型成為製造業基地。但之後新加坡政府擔心過於依賴廉價勞力,生產附加值過低的產品,不利於經濟的長期增長,因此在80年代向電子、化學、機械及運輸裝置製造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與日、法、德等國合作建立技術中心,培養電子等領域的專門工人。雖然在進入90年代之後,新加坡政府為了優化經濟結構,將服務業也定位為經濟發展的另一大支柱。但其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常年保持在20%以上(2000年時達到峰值,約28%)。1991年至2001年期間,新加坡製造業產值總體呈增長勢態,但其就業人數持續減少,到2002年時製造業從業人數在全國總就業人數中佔比已經從10年前的28%降至19%,但其人均GDP保持在較高水準,2019年時該指標全球排名第12位,與美國相當。這說明新加坡製造業已經在從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向引入資訊科技的高附加值方向過渡。2017年底,新加坡公佈了智慧工業成熟度指數(Singapore Smart Industry Readiness Index),旨在幫助製造業企業進一步挖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全部潛能。

南韓: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南韓經歷了顯著的經濟增長,從上世紀60年代的落後農業社會發展成了現在的製造業強國。南韓目前擁有全球第六大製造業,經濟複雜性全球排名第四。南韓在除了可持續資源以外的各項生產因素指標上都表現良好。其技術和創新力指標尤其搶眼,在研發費用和每百萬人平均專利申請量上排得上前五名。2014年,南韓提出“製造界創新3.0”策略,協助中小企業建立智慧化與優化生產程式。2015年,南韓政府經過進一步補充和完善後公佈了該戰略的實施方案。該戰略注重平衡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將政府的工作重點放在完善營商環境,對中小企業提供扶持和培訓上。為此,南韓在2015年6月設立政府、民間合作的“智慧工廠”推進團,積極協助中小企業建設適合自己實際的“智慧工廠”。

終點未至,仍有機會

從對該報告中的代表性國家的解讀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 轉型路線並非只有唯一解。各國的製造體系轉型過程中會出現多種不同的路線。並非所有的國家都會追求先進製造。重要的是每個國家都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定位,審慎權衡全球經濟和自身特點,制定獨特的戰略。先進製造技術領先的國家擁有更高的製造水平,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國家也可以分一杯羹,其餘國家則要力圖避免兩頭擠壓的尷尬境地。2. 改善之路未到終點,超車機會依然存在。所有國家都存在改善的空間。大家都處在製造轉型的起跑線上,目前沒有國家跑過終點,更不用說將工業4.0的潛力發揮殆盡。每個國傢俱體的產業活動在未來將遭到不同生產正規化的挑戰。

隨著一些新產業的出現,各國存在彎道超車的可能。不過,只有少數國家能夠把握住這種難得的機會。3. 製造業轉型需要國家層面的持續投入,各界協作是關鍵。有意參與制造業轉型競賽的各國需要對產業環境進行投資,並制定戰略以把握機會,但有些產業條件是無法在孤立的環境內創造出來的。加快轉型速度需要來自政府和公眾和產業界、學術界及社會之間以創新的方式進行合作。

希望中國製造,能夠響徹全世界!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日本想搭印尼經濟快車,擬將對印尼投資增加1倍,中國企業正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