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玥
編輯 | 繆凌雲
近日,36氪媒體業務所在的36氪控股公司(36Kr Holdings Inc.)(以下簡稱“36氪”)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說明書,計劃在納斯達克上市,募集資金1億美元。
以創投內容服務起家的36氪自成立之初便宣稱要“讓一部分人看見未來”,此後隨著其觸角在孵化器、投融資等領域的不斷蔓延,這位“創業導師”的盤子也越來越大。
隨著招股書的披露,36氪很多重要財務資料也一一揭開了面紗。在過去一個完整的財年,36氪的營收達到2.99億元,淨利潤為4051.8萬元;而在今年上半年,IPO衝刺階段的36氪卻出現了近5000萬元的大額虧損。
除了經營資料被首次公之於眾以外,首席科創官還注意到了一些頗有意思的情況。例如,36氪媒體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並非一般媒體的廣告收入,而是企業增值服務;年輕有為的創始人已不是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僅為6.2%;相比之下,後進入的高管或許反而能憑藉著最大的持股比例“先看到”未來……
增收不增利,企業增值服務為主要收入
作為科技媒體領域的佼佼者,36氪的盈利模式頗受市場的關注。首席科創官發現,36氪似乎正在逐漸脫離以廣告為收入主要來源的盈利模式,轉向靠企業增值業務造血。
招股書顯示,36氪2017年和2018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05億元和2.99億元,同比增長148.2%;淨利潤分別為792萬元和4051萬元,暴漲411.4%。
2019年的前六個月,36氪的營收雖然較2018年同期仍然增長了178.9%,達到了2.019億元,但淨虧損卻從2018年同期的831萬元增至4550萬元。
這其中,企業增值服務營收增長十分迅猛。
2018年,36氪2.991億元的總營收中,線上廣告服務營收1.738億元,為第一大業務;企業增值服務營收1.002億元;訂閱服務營收2510萬元。
而在2019年上半年,36氪線上廣告的收入僅為7947.7萬元,企業增值服務則達到了1.01億元,不僅是去年同期的6倍,還超過線上廣告費用,成為營收的主要來源。
實際上,36氪雖然通過內容起家,但想打破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做大做強“增值服務”的想法已經不是一天兩天。
早前,36氪媒體業務的Quattroporte馮大剛就曾表示,傳統傳媒的商業模式只是面向讀者提供資訊,傳媒和讀者間關聯不緊密,提供的服務過於淺層。而“理想”的新模式是要從服務讀者變為服務使用者,從僅僅提供資訊的淺層關係,到提供更深度的服務。
創始人位居股東榜第7位,持股比例僅為6.2%
隨著招股書的披露,36氪媒體業務方面目前的持股情況也令人頗感意外——創始人劉成城僅持股6.2%;相反,後加入的馮大剛才是第一大股東。
成立9年,36氪已經完成了多輪融資,股東名單不乏螞蟻金服、IDG資本 、經緯創投、華泰瑞麟等明星投資機構。
今年9月份,也就是IPO之前,36氪發行了3999萬股的D股優先股,獲得了Lotus Walk Inc,Nikkei Inc,Krystal Imagine Investments Limited,Red Better Limited和Homshin Innovations Ltd四家公司規模2400萬美元的融資。
同時,36氪還與中國網際網路金融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簽訂了非束性條款購買價值500萬美元的股份,與中國移動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簽訂非約束條款購買價值1400萬美元的股份。
在首次公開募股之前,36氪的董事和高管合計持有公司234,324,181股普通股,佔總股本的24.9%。
其中,馮大剛持有164,445,601股普通股,佔總股本的17.5%,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劉成城持有58,749,000股普通股,佔總股本的6.2%。
其他股東方面,螞蟻金服通過全資子公司API持股佔比16.1%,成為36氪的第二大股東;此外,第三、四、五大股東分別是Tembusu Limited、國巨集嘉信、北京九合雲起投資,持股佔比分別為10.8%、7.6%、6.9%。
如此以來,僅就此次上市的媒體業務板塊來說,創始人劉成城的持股比例不僅低於後引入的高管馮大剛,甚至已經排到了第7位。
馮大剛的加盟與36氪的裂變
劉成城創辦36氪的故事在創投圈同樣極具話題性。
2010年,還在北郵上大四的劉成城創造了36氪;現在隨著36氪的IPO, 30出頭的劉成城也將踏入最年輕上市公司董事長的行列。
2011年,從北郵畢業後的劉成城進入中科院讀研,同年將36氪正式註冊成為公司。
據官方介紹,從創立初期至2017年,國內90%早期專案的首次曝光都是在36氪平臺上完成;通過36氪的報道,有54%的專案最終獲機構投資。隨著平臺品牌效應越來越大,36氪也成為了早期創業者決定創業專案和國內投資人發掘融資專案的重要參考渠道。
36氪在完成了最初媒體平臺的建設後,隨之亦開始從創業專案的見證者向孵化者轉型。
2014年,36氪推出氪空間,為創業團隊提供融資、辦公場地、法務稅務諮詢公司對接等服務。2016年,36氪推出融資服務平臺36氪創投助手,後來,該創投助手升級為鯨準。也是從那一年開始,36氪逐步將業務拆分成了36氪傳媒、氪空間、鯨準三大子公司。
同年7月,36氪通過內部郵件宣佈,將最核心、也是最基礎的創業媒體業務分拆出來,獨立運營,由馮大剛出任媒體公司Quattroporte。
至此,36氪由最初一個簡單的網站逐步發展成擁有三大核心業務的集團公司——新商業媒體業務36氪傳媒、聯合辦公室空間業務氪空間及一級市場金融資料提供商鯨準,而36氪也不再是最初那個單純的新商業媒體。
說起馮大剛,2007年,他曾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參與了《第一財經週刊》的創辦。
此後五年,其又以助理總編輯、市場部總經理的身份,見證了這本被譽為“公司新聞第一刊”的雜誌的快速成長以及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2012年,馮大剛暫別媒體行業,進入了經緯創投。在之後近五年的時間內,他主導和參與了移動網際網路、智慧硬體及交易平臺領域的多個重要投資,並在超過10家被投公司出任董事。
加入36氪以前,馮大剛已經積累了10年以上的媒體經驗和近5年的創業投資經驗。而他之所以選擇重回媒體行業,據說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36氪讓其“重新發現了媒體的價值”。
今天的36氪,已成長為一家集金融與資料於一身的科創綜合服務集團。旗下的三大業務板塊也逐漸形成“前中後”的商業閉環——作為前臺的“媒體業務”負責沉澱新商業資料;中臺的“鯨準”對接各方資源,推動資料變現;後臺的“氪空間”則作為線下的共享辦公空間,為創業公司提供服務。
其中36氪最核心、也是最具品牌影響力的媒體業務,就是此次上市的主體。
業界看來,業務邊界幾度擴張的36氪,未來很有可能對標估值近1000億美元的彭博社。後者的核心業務包括了金融資料終端、即時溝通IM、商業新聞資訊、資產交易平臺等板塊業務,36氪目前的商業資料生態及傳媒服務與其相似程度很高。
不過,雖然媒體素有“無冕之王”的稱號,但在資本市場上,天花板不高的商業模式並不受寵。但無論如何,“要讓一部分人看見未來”的36氪現在已經讓自己的高管看見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