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間沒有就上訴機構改革的決議草案達成一致,上訴機構將不能再複審新的爭端裁決。”上訴機構停擺,WTO總幹事阿澤維多直言世貿組織面臨“無處說理”的尷尬。透過WTO的命運,過去一年世界貿易的影子也清晰可見。
美國退群威脅之下,各國紛紛舉起關稅大棒,多邊貿易協定的骨架變得越來越鬆散。而在這種不確定性下,所有國家都在重新思考一個問題,究竟誰才是貿易領域的最佳合夥人。
幻象:以和收官
比WTO幸運,作為世界上最大兩個經濟體,中美握手言和。伴隨著一場深夜裡的釋出會,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文字達成一致,持續22個月的貿易摩擦終於畫上了休止符。這時候,距離12月15日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只剩下25個小時。
“協議好不好,這得由企業說了算,得由市場說了算。”在當天的新聞釋出會上,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在這之前,敏銳的市場已經嗅到了積極的訊號,全球股市一片上漲。兩個月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剛剛將2019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下調至0.3%,重新整理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速的最低水平。
中美“握手”,世界似乎少了些讓人惶惶的硝煙,卻多了些觸底反彈一般的希望。中美達成協議的幾天前,本已因美國民主黨的阻撓而停滯了一年之久的美墨加貿易協議(USMCA)突然迎來進展,三國代表簽字,只待三國立法機關批准。
這份協議來得並不容易。美國民主黨的阻撓暫且不談,單單美墨之間的你來我往便足夠波折,畢竟在美墨貿易協議之間,還摻雜了複雜的邊境問題。去年末,因為特朗普的50億美元邊境牆建造費僵持不下,美國政府直接創下了35天的停擺紀錄。今年6月,特朗普還曾在鏡頭前揮舞一份摺疊的“祕密移民協議”,以證實協議的存在。
一個時間點不容忽視。在這份祕密協議之前,特朗普還以處理非法移民不力為理由,威脅對墨西哥加徵關稅。在推特上,特朗普言辭激烈,稱他將開始對所有墨西哥進口商品徵收不斷升級的關稅,除非墨西哥減緩中美洲移民流入邊境的速度。壓力之下,最終墨西哥在移民問題上妥協,換回美國暫停對墨西哥所有商品加徵關稅的計劃。也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墨西哥成了第一個通過USMCA的國家。
極限施壓,然後立即收割。對特朗普而言,邏輯大抵如此。一同被收割的還有日本,本月初,日本內閣剛剛完成對日美貿易協定的審批,日美雙方也正式商定,該協定將於2020年1月1日正式生效。美國對日本的威脅並不是什麼新鮮事,30年前,日本作為新興的挑戰者,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貿易逆差,在這種背景之下,美國同樣選擇了貿易戰。
對於這份協議,日本真的看好嗎?答案或許並不一定。日本農林水產省23日釋出估算稱,日美貿易協議生效將使日本國內農業生產最多減少約1100億日元。而一直被特朗普用來敲打安倍的汽車關稅卻仍舊懸而未決,特朗普也一直沒有就明年11月大選前與日本展開取消汽車關稅的談判進行表態。
比起以和收官,特朗普可能更多的需要一個結果,一個在大選前拿得出手的結果,一個可以給選民的交代,只是時間上面,恰恰撞上了2019年的年末,四面起火的貿易摩擦迎來轉折,不過是一個幻象。日本也好,墨西哥、加拿大也罷,被特朗普反覆不定的貿易政策“涮了”三年之久的盟友們或許比誰都明白,這場短暫的停戰不過是中場休息。
現實 :“叢林狀態”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邊北美、美日正在上演從分到合的戲碼,那邊美歐之間從合到分的趨勢卻已經愈演愈烈。12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還表示,美國可能會提高對歐洲輸美產品的關稅,以平衡美國長期的對歐貿易逆差。
事出有因。最新的威脅來源於美國與歐盟這場曠日持久的波音、空客補貼大戰,而在這之前,美歐之間已經在這個問題上摩擦起火,10月,美國便已經對價值75億美元的歐盟輸美產品加徵關稅,而在新一輪關稅威脅中,汽車與汽車零件也已經成了重要的籌碼。
美國的措辭宛如30年前面對日本一樣。“我們跟歐洲有個基本的貿易問題,我們必須想辦法向歐盟出售更多的商品”,萊特希澤始終強調,美國今年全年對歐盟的貿易赤字將會高達1800億美元,美國若不減少對歐洲的貿易逆差,就無法降低美國的貿易逆差。醉翁之意不在酒,波音和空客的補貼大戰從來都只是一個藉口。
今年6月,當特朗普和馬克龍一起種下的“友誼之樹”枯死在白宮草坪上的時候,對於美法乃至美歐而言,雙方的情誼便已經斷送了。最新的戰場已經延伸至北約峰會,馬克龍一句“北約腦死亡”的言論在峰會前夕掀起一陣騷動,而在峰會期間的會面上,特朗普和馬克龍的塑料兄弟情也已經徹底斷送。
“還輪不到其他人來徵美國企業的稅”,在北約峰會上,特朗普一貫地言辭激烈,而這正是美法的最新一輪較量——數字稅。本月初,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便已經發布宣告稱,完成了對法國的“301調查”,認定法國數字服務稅歧視美國企業,並發現該數字服務稅還特別歧視了谷歌、蘋果、臉譜網和亞馬遜等4家美國公司。
如果美法乃至美歐之間的摩擦還能將其稱之為“內部矛盾”,那麼WTO上訴機構的停擺便徹底將內部矛盾外化。12月9日,WTO總理事會會議上,現任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構主席、紐西蘭駐世貿組織大使戴維·沃克還在進行最後的努力,當天他交出了一份關於改進上訴機構運作的總理事會決議草案,迴應了美國此前針對上訴機構“體制性”問題的關注,同時就美國提出的上訴機構“越權裁決”“審理超期”和法官“超期服役”等問題提出解決辦法。
結局可想而知:“成員對美方關切的理解並不統一,美方對此感到失望,不支援通過決議草案。”而這已經是美國第29次行使自己的一票否決權。一天後的新聞釋出會結尾時,阿澤維多稱:“我可以說的是,這僅僅意味著一切將會不同了。”
“歷史不會原諒那些讓WTO爭端解決機制崩潰的人。”今年5月,即將離任的WTO上訴機構大法官Peter Van den Bossche便在他的告別演講中如此說道。按照他的說法,上訴機構走向關閉可能只會讓美國感到高興,屆時將回歸某種WTO前的爭端解決機制,迴歸經濟和其他力量凌駕於法律權利之上的爭端解決機制。說直白點,便是世界貿易可能加速向叢林法則倒退。
而這種叢林法則的意識甚至已經開始蔓延。今年7月,因二戰期間強徵南韓勞工這一問題上的摩擦,日本一紙出口管制直接將南韓打入了被動的局面,文在寅首次宣佈採取緊急應對措施的時候,距離日本發難也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個星期。日本彷彿學到了精髓,將同樣的戲碼應用到了南韓身上,果然,又是一場持久戰,只不過南韓至今都還沒能等來一個真正的“新年禮物”。
摩擦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常態。對於似乎沒有連貫長期戰略的特朗普而言,更是如此,貿易緊張關係不再是戰術,而會變成慣用的戲碼,時不時拿出來抖一抖,要要價。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經濟戰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席李永稱,目前全球經濟處於一個動盪和分化的過程,世界貿易正處於特朗普不確定性的貿易政策當中,各國對於未來世界貿易的秩序並沒有穩定的預期,結合WTO上訴機構的癱瘓,多邊體系面臨危機,美國試圖構建有利於美國的貿易環境等,能夠發現,現在的貿易形勢不是建立在統一的可預期的世界貿易秩序基礎上的,失去了多邊的穩定性,就可能會回到最初的“叢林狀態”。
未來:“1+1”大過“1+0”剛剛過去的中日韓經貿部長會議上,三方還在重申,將積極推動2020年如期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並在此基礎上共同加快推進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當天公佈的宣告提到,三方指出,“我們再次確認在2019年RCEP領導人會議聯合宣告中的承諾。我們將在RCEP談判成果的基礎上,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力爭達成全面、高品質、互惠且具有自身價值的自貿協定”。
儘管在最後時刻印度的反轉給RECP的路途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波折,但所有人都明白一個大的方向,在衝突和不確定性正在成為時代主題的背景下需要抱團。改頭換面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或許就是教訓。
七年的談判,才讓TPP在2015年達成協議,為此安倍甚至犧牲了日本農業部門的利益,換得日本的工業產品可以零關稅輸入美國和其他合約國。但在TPP只差臨門一腳的時候,特朗普上臺了,在他的“百日新政”宣言中,特朗普明確提到,要在上任第一天以繞過國會的行政命令的方式,退出正在商談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特朗普給出的理由是,要優先確保美國工人的就業。毫無意外地,特朗普的確這樣做了。
美國靠不住了,這是頻繁上演退群操作和不斷舞動關稅大棒的特朗普給外界傳遞出的最鮮明的訊號。今年初,沒有美國的CPTPP達成協議談判,事實證明,沒有老大,日子總還是要過下去的。
至於未來,李永稱,從未來發展趨勢和發展機會看,世界需要的必然是全球化。對企業來說,發展的機會往往不在本國,從企業盈利或者業務發展方面看,越來越需要從全球角度配置資源,畢竟“1+1”總要大過“1+0”,在自由貿易環境下,全球治理資源才最優、最有效。
按照李永的說法,未來多邊體系肯定會有一些爭議,導致部分國家或經濟集團之間出現一些競爭或者合作的格局,但這些是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結果應該推向更加合理、更加自由、更加開放的貿易投資環境。
事實上,比起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多邊貿易協議,區域的自由貿易或許已經成了眼下各國的權宜之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曾列出一組數字,在三四十年前,國際貿易中有70%是成品貿易。但在2010年,國際貿易中的成品僅有40%,而60%的貿易量是中間品的貿易,是零部件、原材料等各種中間品的貿易。到了2018年,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間品貿易量達到了70%以上。
產業鏈的變化正在催生新的貿易規則。區域的自由貿易趨勢變得越發明顯,去年7月,日本與歐盟簽署“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雙方國內生產總值(GDP)之和佔全球經濟總量大約三成。今年6月,越南也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同意逐漸削減直至取消雙邊貨物貿易中99%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