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非洲小夥蘇拉

16年前,塞內加爾小夥蘇拉為了“謀生活”,第一次走進了義烏小商品城。

16年後,蘇拉成了聞名義烏,乃至非洲的老闆。

現在,他的貿易公司一年的營業額達到5個億,每個月會有200至300個裝滿貨物的集裝箱發往非洲。

在蘇拉的家鄉,媒體都稱他為“中國製造的蘇拉”。

“義烏是一個世界性的城市。他很喜歡中國,也很喜歡義烏。他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這裡取得的,他離不開義烏。”

這是塞內加爾當地的知名報紙《lequotidien》對來義烏髮展10餘年的塞內加爾小夥的一篇專訪——《“中國製造”的蘇拉》。

蘇拉說,在他離開家鄉前,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正是義烏為他提供平臺,才讓他有了今天的成就。

蘇拉的創業之路

2001年,創業初期,蘇拉就選擇來中國,他從廣州採購服裝,再賣到塞內加爾,兩年後決定改行做五金生意。“聽朋友說採購五金應該去義烏,我就來了。”蘇拉說,這是他第一次聽說義烏,在對五金行業還熟悉的情況下,他就飛來義烏。

那是2003年。彼時的義烏,看起來並不起眼,但蘇拉很快發現自己來對了地方。這裡琳琅滿目的優質小商品,為他提供了源源不斷而又豐富多樣的貨源保障。

“這裡的五金產品品質好,價格很有優勢。”蘇拉第一次將五金產品帶回國銷售時,自以為定價夠高、利潤也夠好,沒想到所有客戶都覺得他賣得實在是太便宜了。

蘇拉了解得知,塞內加爾的貿易商大多都通過迪拜或是香港採購五金產品,而他是最早來義烏開拓市場的塞內加爾商人之一。這一發現令他興奮不已。“我來到義烏,就感覺是挖到了‘金礦’。”他說。

當時,蘇拉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開了一間40餘平方米的五金商行。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飛來義烏採購,再待上一二十天了解市場行情,每次來都帶走兩三個櫃的貨。

從此,義烏成為蘇拉的第二故鄉。憑藉義烏市場的貨源優勢,他在塞內加爾的生意越做越大,店面越開越多,家裡幾個兄弟都跟著他幹,跑業務的員工就有五六十人。

“2007年,我發現往返義烏的次數太頻繁,就想可以在義烏待得更久一點,能更多地了解這座城市。”這一年,他在義烏設立了一家代表處,開始在這裡常駐。

很快,蘇拉的生意越做越大。除了自己的五金生意外,他還要為來自塞內加爾、加彭等非洲國家的客商採購餐具、飾品、日用百貨、玩具等1000多種小商品。2012年,他註冊成立了義烏市科瑞絲通貿易有限公司,並招聘了一批有活力、有幹勁的業務員,外貿生意開始步入正軌,發展得越來越好。

作為最早一批來義烏創業的外國人,蘇拉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來義烏髮展,“因為他們知道在義烏有機會。”

德國姑娘奈拉就是其中之一。

德國姑娘奈拉

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學留學結束後,25歲的奈拉拒絕回國接手家裡的生意,來到義烏,開啟自己的創業之旅。

幾年間,奈拉的父母一次次催促她回家,打算為她在德國開一間相同的公司,但奈拉總是以“現在還不是時候”回絕。

奈拉說,她來義烏並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為了取經。在這裡,她明白了工作的含義,也在不斷吸取生意經,“即使3年過去了,我仍然需要學習。”

其實,和奈拉一樣,不因賺錢而來的,還有來自葉門的阿馬爾。

葉門阿馬爾

作為一名畢業於浙江大學的醫學博士,阿馬爾本有機會前往北上廣發展,但他覺得自己還是應該去義烏。

“在這裡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阿馬爾說,“在義烏的外國朋友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看病的難題,我在義烏當醫生,可以幫到他們,讓他們在義烏的生活工作更踏實。

現在,阿馬爾的家人都在義烏,三個孩子也在中國出生。“每次我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就會感覺是出了國,回到義烏才算是回國。” 阿馬爾說。

走在浙江義烏的街頭,隨處可見膚色各異的外國人。改革開放40年,義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客商。在義烏200萬常住人口中,外國人佔了1/4,國際貿易讓這座小城煥發出新的活力。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2019年1萬變1億?其實你可以半年就賺到886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