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並迅速蔓延至全球各個經濟體和全球經濟的各個領域,其影響深度和影響範圍被認為是自1929年經濟危機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這次危機迫使全球金融市場進入了寒冬時期。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經過了六個過程:

第一波, 2007年8月到9月,美國多家與次級抵押貸款、次級債相關的金融機構破產;

第二波, 2007年末至2008年初,美國花旗銀行、美林銀行、瑞士銀行等主要金融機構因次級貸款而出現鉅額虧損;

第三波, 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

第四波, 2008年7月,美國兩家最大的住房貸款機構房地美和房利美陷入困境,美國政府被迫於2008年9月7日接管這兩家公司;

第五波, 2008年9月,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產、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銀行被迫出售給美國銀行、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被政府接管、美國政府推出7000億美元緊急經濟穩定法案;

第六波, 2009年2月,各國陸續公佈金融海嘯以來的龐大虧損,並推出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救市計劃及時股市大幅度調整,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今天,全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愈演愈烈,恐怕在這次金融海嘯時就留下了種子。

深究這場金融風暴的原因,首當其衝的,就是華爾街所謂的“金融創新擴張”。所謂金融創新擴張。就是指設計一個宣稱能夠獲得高收益的投資,吸引大量投資者購入,再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支付前期投資者的高收益,迴圈往復,直至後續資金難以為繼或投資者信心不再支援,整個系統迅速崩潰。

這是一個典型的龐氏騙局。“金融創新擴張”的危害不言而喻,他不但會導致經濟系統紊亂。還會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影響,由於金融資產高收益的誘導,導致實體經濟的資金流向金融投資部門,形成資金結構關係的傾斜和扭曲,極大地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和整個經濟體系的穩定

對於金融創新及金融衍生品的“傳銷模式”的特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首先,金融衍生品沒有物質的根基,隨時存在崩塌的危險。不需要任何的理論,你就可以發現金融衍生品自身不可能創造利潤,它的利潤來源就是它作為標的物的實體經濟。所以整體上來,他根本不可能產生比銀行利率高得多的收益。

其次金融衍生品以“傳銷模式”貫穿始終。在現代經濟中,信用經濟規模加速擴張,信用結構日益複雜,在信用貨幣的基礎上不斷衍生出新的金融產品。可這些金融衍生品與世界經濟的距離卻越來越遠,甚至毫無相關,沒有任何實質的內容。只是傳銷計件的標的,最終都無法避免因資金難以為繼,而傾刻崩潰的結果。

面對各種金融衍生品必然破局的風險,就需要不斷創造出新的金融衍生品。就是當一種投資工具快要崩潰時,換成另一種投資工具繼續炒作,這次危機也淋漓盡致的體現了這一特徵。90年代,各國經濟的金融創新圍繞“IT”概念而發展,到了2001年,這一形式的金融創新擴張模式難以為繼,且有崩潰之勢。這時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模式開始轉向低利率、高杆槓刺激房地產產業,次級貸款應運而生。

最後,金融創新及其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顛覆了經濟學的一些基本認識。比如金融衍生品的高收益問題,從整體上來看,金融衍生品的收益絕對不高於銀行利率或企業平均利潤。所以當金融衍生品的高收益到達一定程度後,高風險就成為一種大概率的事件,風險發生的概率極大,又怎麼談高收益呢。

在資產價格由市場決定的時候,支援金融衍生品的是資產評估的高價格,但這一價格並非市場均衡的結果,實際上只是投資者對賭局的選擇。總之,各種金融衍生品實際上是一些設計的比一般商品傳銷更為精巧的傳銷。所以,對於那些不符合邏輯常理的超速增長,就一定要提高警惕

受金融海嘯影響最大的國家是美國,但第一個發生破產的國家卻是冰島。冰島這個國家2007年還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居住的國家,然而一夜之間,這個天堂裡的國家便墜入了地獄。

冰島是一個高福利、高待遇、高稅收的國家。他的貧富差距非常小,基尼係數幾乎是全球最低的,冰島的失業率也一直維持在1%以下。由於資源匱乏,冰島大力發展金融業,以高利率和低管制的開放式金融環境吸引海外資金

危機發生時,冰島的銀行在國際資金市場上大量借入低息短債,投資於高獲利長期資產,次級貸款便是其中的一種。之前全球經濟向好的時候,冰島的銀行過分借貸。財務槓桿達到了驚人的幅度。銀行業已經達到一個“富可敵國的”地步,所以一旦出現問題,政府根本無法救援,只能馬上宣佈破產。

冰島會面臨如此窘境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冰島本身的次貸問題也很嚴重。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他過度發達的銀行業。冰島銀行的投資幾乎遍佈了全世界,金融業2005年給冰島帶來了7%的增長率。這個其他發達國家想都不敢想的輝煌成就,卻使冰島在金融海嘯中深陷危機。隨後巴基斯坦、南韓、英國也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被稱為又一個冰島,俄羅斯的日子也不好過,總體來看外資依賴度越高的國家和地區,受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就越大。有的國家經濟甚至倒退了幾十年。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狂熱的數字貨幣背後的利和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