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當前,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發展視窗期。以科技為動力,各金融機構對開放式金融進行探索,這種探索既體現在不同金融業態上,也體現在各種金融功能和金融產品上。尤其是隨著開放銀行的發展,在金融領域,從技術到業務、從制度到監管的理念都發生著變革,並且逐漸延伸出開放金融的創新理念。本文作者從開放銀行出發,對我國開放金融的背景、場景應用、實踐路徑加以分析。

開放金融的背景與界定

伴隨著現代銀行業的發展,新技術在商業銀行各個層面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並且深刻影響著銀行的內部架構與外部環境。從技術和業務兩方面出發,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關注戰略與細節層面的開放合作問題。

在發展早期,開放銀行更多是從資料開放視角出發,因為在大資料時代,銀行資料被公認為極具價值、但開發嚴重不足的重要“生產要素”。如何透過合理的規則與手段,使銀行擁有的資料財富被第三方所使用,成為金融科技時代的重要命題。因此,初期的開放銀行本質上是對銀行資料的共享,同時以應用程式程式設計介面(API)作為實現相關目標的前沿技術手段。

隨著理論、監管與實踐的深入,開放銀行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Gartner諮詢公司將開放銀行定義為:“開放銀行是一種平臺化商業模式,透過與商業生態系統共享資料、演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業務功能,為商業生態系統的客戶、員工、第三方開發者、金融科技公司、供應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務,使銀行創造出新的價值,構建新的核心能力。”

自2018年起,我國新金融發展開始更加關注主流金融機構的變革。在“後網際網路金融”和“前金融科技”的交匯時期,先是浦發銀行推出API Bank無界開放銀行,之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等對外明確釋放了打造開放銀行的訊號。與此同時,相關監管部門也明確表示,正在探索完善相關制度,努力建立健全開放銀行業務規則與監管框架。

隨著開放銀行的發展,在金融領域,從技術到業務、從制度到監管的理念都發生著變革,並且逐漸延伸出開放金融的創新理念。

2020年,新冠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較大沖擊,也對開放金融服務模式產生深遠影響。綜合來看,未來經濟金融體系或許呈現出三個方面的變革趨勢:一是更重視資料最佳化與標準化,運用大資料方法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為數字化時代積累重要的生產要素;二是金融業將進一步擁抱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推動產品與服務的線上化、移動化、智慧化;三是新技術難以“單兵突進”,需要制度規則的合理、透明、規範。

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在客戶需求、市場、技術的作用下,在數字化時代不斷順應趨勢推動“自我賦能”。同時,監管部門也採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有效提升了“非接觸金融服務”的動力與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短期與中長期挑戰。雖然許多政策屬於短期措施,但卻為開放式金融創新、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壓力測試”和實驗場景,為下一步的創新與發展奠定重要基礎。可以預計,在長期趨勢與短期疫情的影響下,開放金融、金融數字化、金融科技等將成為金融行業未來幾年改革與發展的“主題詞”。

開放金融的場景與應用

開放金融是場景金融的延伸,更多體現為數字化時代金融服務提供模式的轉變。如果單從場景和應用的角度講,開放金融的應用場景與網際網路金融以及金融科技實際上並無二致。

伴隨著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新型機構的興起以及傳統機構的轉型,數字化金融創新日益從傳統的供給側驅動轉向需求側驅動,其背後最主要的兩個動力在於制度的包容和技術的進步:從制度角度講,各國監管部門都在試圖提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給本國企業和居民提供更具“包容性”的金融服務;從技術角度講,科技與金融的深入融合為增強“包容性”提供了可能。在此背景下,全面推動以客戶為中心的場景創新成為數字化時代金融創新的主要方向。

深入探討場景金融的創新發展趨勢,需要我們對其特徵進行更加深入的觀察。結合金融理論和創新理論,我們歸納出場景金融創新的四點特徵:

第一,以客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的潛在金融場景十分廣泛。

第二,場景金融創新的實現需要試錯的過程,鑑於金融愈發普惠的特徵,有時試錯成本可能比較高昂。

第三,構建良好的場景金融需要持續不斷的創新,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

第四,金融場景的構建需要考慮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並將金融功能植入客戶的綜合服務場景之中。

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場景金融時代,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科技企業、網際網路企業等其他市場主體的廣泛參與對金融場景的建設和完善更為重要。

我國開放金融的實踐路徑

我們可以從銀行、證券、保險等不同角度來加以分析。

第一,開放銀行創新。開放銀行作為銀行與外部互聯互通的“聯結器”和“放大器”,透過豐富渠道和擴充場景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延伸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對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供給體系有著重要意義。與證券、保險、信託等行業相比,銀行業在開放金融模式的探索和建設上走在了前列。當前,與以資料開放為主的歐美國家不同,我國銀行業主要以技術開放和業務開放模式為主。中國銀行業協會調研結果顯示,多數已實施或正在實施開放銀行模式的銀行現階段開放API對應的金融產品不超過20個,其業務主要集中在網路移動支付以及消費貸場景中。作為開放銀行模式落地的方式之一,銀行向第三方開放API主要是為了獲取其線上流量使用者,雖然銀行產品的使用者流量有所提升,但網際網路使用者轉化為銀行客戶的比例仍不理想,多數都在20%以下,提高轉化比例是開放銀行今後努力的方向。當然,目前銀行面臨的困難也是客觀存在的,短期投入過大、變現不確定或機會成本較大是銀行的主要顧慮,同時,銀行普遍認為欺詐風險、法律合規風險、資料洩露風險和科技安全風險是開放銀行面臨的比較大的挑戰。展望未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及客戶需求的刺激下,我國開放銀行的發展前景總體仍比較樂觀。

宏觀來看,發展開放銀行有助於深化銀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佳化金融供給體系,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而從銀行角度來看,實施開放銀行戰略是使用者多元化需求、激烈的市場競爭、外部科技衝擊以及監管層態度等的應對之策。

第二,開放證券創新。我國證券業的開放式創新可以追溯到被稱為“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元年”的2013年,在其後的實踐中,證券業金融機構和網際網路企業等第三方進行過不同型別的跨界創新嘗試,經歷了曲折,也收穫了經驗。

實際上,證券業代表的直接融資體系,就其本質而言,正是一種開放式金融體系。證券業各類機構之間的開放式創新,其前提是機構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其目的在於提升機構分工協作的效率,更好地建立證券業行業標準,增強頭部機構的實力並賦能中小機構。當前,我國證券業機構與國外頭部同業機構相比,規模和實力差距較為顯著,科技投入比例整體偏低,多數機構處在數字化轉型的初期,面臨系統架構的重構和組織架構的相應改變。此外,由於我國證券業起步較晚,而且在發展之初正逢資訊科技產業革命的興起,在短時間內實現行業資訊化的要求,使得大多數證券業機構將資訊系統的開發工作外包給第三方科技公司。這導致第三方科技公司在我國證券業機構實施開放式創新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開放保險創新。參照開放銀行的定義,結合保險自身的特點,可以將開放保險定義為:開放保險是一種創新的平臺化商業模式,透過利用API等技術,與商業生態合作伙伴共享資料、演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業務功能,為客戶、科技公司、第三方開發者、供應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務,實現保險產品與服務的“即插即用”,共同構建開放的泛保險生態系統。

開放保險積極倡導開放共享的經營理念。在具體實施層面,開放保險逐步形成了以產品和服務為基礎、以API技術為手段、以商業生態為目標的三層架構。最底層是保險企業按照生態場景需求提供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具有按需供應、高度數字化、可靈活配置等特點,是開放保險的基礎。中間的API層作為開放保險的超級聯結器和能力供應平臺,可以實現保險與生態合作伙伴以及客戶的快速連線,併為生態中各種場景、創新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實現提供支援,按需輸出保險產品和服務,甚至對外輸出資料、演算法、業務流程等,實現保險服務觸點的有效延伸。處於最上層的生態層是開放保險的商業生態場景平臺,依託自身或第三方的業務和技術實力,保險公司聯合其他商業生態夥伴,積極構建商業生態圈,深化場景融合,基於泛生態中客戶的生活、經營場景和需求,按需提供新型的跨界保險組合產品和服務,有效拓展業務成長空間,滿足不同型別客戶的深層次保險需求。

10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大盤創新高,手機產業鏈迎來換機潮,這5大科技龍頭年內有望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