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09年,《紐約時報》評選出年度流行詞"中美國 Chimerica",這是多年來第一次中國經濟崛起至能與世界強國比肩,成為時代背景的註腳;2019年,伴隨著中國製造聲名大噪,"國貨"越發為世界所矚目。

華為、格力、李寧、波司登、立白、中國飛鶴……放眼當今中國消費品市場,出現了最令人欣喜的現象:國際品牌黯然失色,本土品牌強勢生長,它們不僅在規模上實現了市場佔有率第一,更是在高階化發展上當仁不讓,摒棄"價格屠夫"標籤,全面進入量價齊飛高階地帶。

曾經的技術難題和市場壟斷,正在被中國產品牌一一化解。不是隻有智慧手機、日化、時尚等行業表現強勁,這場中國產品牌的價值共振風暴也刮向了奶粉市場。從十年前深陷外資陰霾,到今年市場份額達到60%、重劃中外奶粉實力經緯線,中國產嬰幼兒奶粉品牌終於重新握住中國寶寶的奶瓶。飛鶴奶粉更是超越眾多外資品牌,成為市場第一。

12月30日,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在"預見2020"年終秀上談及"新中國製造"時,再次將目光聚焦在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嬰幼兒奶粉上。在消費者一度認為"洋品=優品"的嬰幼兒奶粉行業,中國產品牌飛鶴逆襲洋品牌,成為行業第一。"今天中國所有的食品中唯一一個用藥品標準來進行檢測和監控的就是奶粉行業,在2019年,中國品牌飛鶴排在中國市場第一位。"

飛鶴逆襲,以超越第二名的洋品牌近一倍的實力,帶領中國產品牌重新贏回戰場,再次印證了國貨崛起並非偶然。

以步丈量:飛鶴成為"新中國製造"的第一邏輯

新中國製造=(高品質+核心技術)× 圈層消費,這是吳曉波給出的"新中國製造"公式,也是他對於中國製造業要想"蝶變"的思考答案。在飛鶴身上,吳曉波發現,困擾中國製造業多年的"微笑曲線"正在消失。

拍攝《地標七十年》時,吳曉波身為一個旁觀者、對話人,以步丈量著中國經濟的過往,觸控著中國製造業的脈絡。從陸家嘴到中關村,從杭州夢想小鎮到東莞厚街,當吳曉波來到黑龍江齊齊哈爾時,他看到,飛鶴奶粉的品質,從一棵草、一頭牛、一捧土開始。

地處北緯47度黃金奶源帶,毗鄰大小興安嶺,緊靠扎龍溼地,齊齊哈爾不僅有光照充裕、雨熱同季的氣候,還有世界稀缺的黑土地。在這裡,6萬多頭奶牛呼吸著沒有PM2.5的空氣,喝著天然的蘇打水,吃著無激素的飼草飼料,住著恆溫舒適的牛舍,擠出的牛奶2小時內便能運至工廠加工,每一道生產工序、每一環售後服務都全程可控可追溯。這是飛鶴早在2001年就開始打造的中國第一個嬰幼兒配方奶粉專屬產業叢集,更新鮮優質的奶源、世界級智慧化生產直接奠定了奶粉的高品質。

飛鶴董事長冷友斌曾言,"我做了一輩子乳業,非常清楚沒有好的奶源,就生產不出好的奶粉。建產業叢集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但做嬰幼兒奶粉沒有訣竅,老老實實打好基礎,飛鶴才能創下連續58年安全生產無事故的紀錄。"即使放眼全球,能做到如此專注而極致的乳企並不多見。

以心感悟:做更懂消費者的企業

品質提升拉昇了企業的成長性,面對市場需求變化,能夠卡位消費者心智才會飛得更高。吳曉波在演講中提到,"在中國市場上的一個細分品類,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併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通過成本、價值戰、規模的方式都可以做到這一點。但在飛鶴的情景是,一罐奶粉的每克單價比洋奶粉更高,消費者也願意花錢買它",從未利用價格手段提高銷售,發力技術與品牌,正是飛鶴打破"微笑曲線"的另一核心原因。

眾所周知,中外寶寶體質及中外母乳存在差異,各國奶粉配方也相應有所區隔。"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是飛鶴率先發力的方向,也是中國產奶粉突圍的強優勢。多年來,從入選國家 863 計劃、主持科技部"十二五"專案,與教育部乳品重點實驗室、北大醫學部等科研機構搭建十餘個產學研平臺,到成立飛鶴乳業乳品工程院士工作站、組建"嬰幼兒配方奶粉全產業鏈創新中心",飛鶴整合科研力量,聚焦中國母乳"黃金標準"進行配方研發,致力解決母乳化脂肪、母乳化蛋白和蛋白過敏三大難題。與此同時,飛鶴在行業首發"新鮮標準",重新定義奶粉的新鮮高品質,滿足消費者更高的消費需求。

"更新鮮·更適合"已經成為中國產奶粉的專屬標籤,扭轉了中國媽媽心中嬰幼兒奶粉的選購標準。安全標配之下,消費升級之中,從體質到消費習性,飛鶴都在做"更懂中國消費者"的企業。

重拾信心:飛鶴"現象級爆款"背後的國人自豪

"中國每年海淘1萬億人民幣,排在第一位的產品是奶粉。而今天在中國市場上,排名第一的奶粉已經是一箇中國品牌叫飛鶴。這說明,中國的80後、90後媽媽們更相信產品本身,只要產品符合中國寶寶體質,她就願意為中中國產品買單。"

正如吳曉波所言,現在,飛鶴一年超一億罐被媽媽選擇,讓新一代消費者不再迷信"洋貨"。這是飛鶴為中國消費者創造的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更是為"新國貨"創造的美好未來。

"爆款"飛鶴讓人振奮。它昭示著中國製造拐點的出現,意味著民族品牌的振興早已不再只是個口號。當蘋果手機、喬丹球鞋、賓士汽車所充斥的生活景象變成華為手機、格力電器、波司登羽絨服、飛鶴奶粉等成為新時代消費者的"標配"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年輕人本土審美蘇醒,崇洋意識日漸淡薄,更是迎合時代更迭、熠熠生輝民族品牌從"小眾"走向"福斯",突顯出中國人的消費自信、產業自信、文化自信。正如吳曉波所言,"趨勢並不發生在理論或公式裡,而是在街巷、車間、大廈、商場乃至每一張損益表上。"

在很多人看來,跨入到2020,經濟增速、消費提升、國際關係改善等種種形勢上都不會太快意氣風發。即便如此,國貨崛起聚集的能量仍然讓我們撫摸到了這個國家新鮮而強勁的脈搏,讓我們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詳細分析2019年哈薩克的經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