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網聯清算有限公司
2016年,我國網路支付交易量達1600億筆,交易金額近100萬億元。相比2015年,交易量增長99%以上,交易金額增長超過100%。網路支付市場已高速發展多年,形成支付機構與銀行間多頭直連模式,隨之帶來了違規清算、資金挪用、標準不一、資源浪費等多重風險。
支付市場風險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2016年4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明確規定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跨行支付業務應透過合法清算機構進行;2016年4月14日,人民銀行與其他14部委聯合發文,進一步明確支付機構開展跨行支付業務必須透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有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進行。同年8月,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清算平臺(以下簡稱“網聯平臺”)籌備工作啟動,並於2016年10月20日由人民銀行正式批准籌建。網聯平臺建設自此拉開序幕,“斷直連”和“備付金集中存管”兩大任務也隨之啟動,支付市場正式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系統概況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人民銀行領導及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指導下,網聯平臺應運而生。網聯平臺致力於提供公共統一的轉接清算服務,努力實現資金清算的集中化、透明化、規範化。作為最年輕的國家金融基礎設施,網聯平臺將網路支付行業的業務連續性水平和執行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目前無論按日均交易量還是峰值交易量計算,網聯平臺都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網路支付清算體。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
一是全新建設理念。網聯平臺是首個採用“共建共有共享”建設理念建成的國家金融基礎設施。該建設理念能夠最大限度地凝聚全行業之力,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有30餘家支付機構和銀行的160餘名專家參與網聯平臺建設。各傢俱有競爭關係的支付機構,秉持相同的理念,為了共同的目標,這也是首次在支付行業歷史上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是高遠建設目標。網聯平臺以全面覆蓋市場主要支付場景並且對使用者無感為整體目標,並進一步確立了“高效能、高可用、高擴充套件、高一致、高安全、高可控”的系統建設目標(高效能:2016年設定的效能目標為穩定支撐12萬筆/秒,峰值18萬筆/秒,平均耗時小於500毫秒;高可用:系統可用率99.999%,可承受城市級災難;高擴充套件:具備高度橫向擴充套件能力,支援網路支付市場的高速發展;高一致:保證資料一致性與冗餘性;高安全:建立“全員參與、縱深防禦”的安全防護體系,確保資訊高度安全;高可控:核心模組自主研發,系統安全可靠)。在2019年度銀行科技發展獎院士評審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評價道,“網聯平臺圓滿完成甚至超越了既定設計目標。”
三是試點分佈架構。網聯平臺建設之初就面臨高併發處理能力、保護使用者體驗、應對城市級災難等幾大技術挑戰,透過集中式還是分散式架構、資料中心如何合理佈局、參與機構如何接入、支付交易如何高效路由等四個關鍵選擇,最終建成“三地六中心”多點多活部署的國家金融基礎設施。
四是快速建設歷程。2016年8月網聯平臺籌備組成立,至今已經四年時間,這期間與行業一道見證了網聯平臺的飛速發展。2016年12月17日,網聯平臺技術總體方案通過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組長主持的專家論證;2017年3月31日,短短100多天,網聯平臺完成首筆跨行資金交易驗證;2018年春節,單日交易量突破1億筆,交易峰值突破7000TPS;2018年3月31日,累計處理交易量突破100億筆;2018年雙十一首次創造了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最高峰值9.2萬TPS,2020年雙十一再次重新整理最高峰值記錄超過9.35萬TPS;2019年1月14日,圓滿完成“斷直連”和備付金集中存管任務。截至目前,網聯平臺已接入3000餘家銀行以及100餘家支付機構。
經過四年多的建設發展,網聯平臺取得了業界矚目的成績。
一是化解了支付市場多重風險。徹底避免了支付機構在商業銀行多頭開戶、多頭連線並進行跨行資金清算問題,同時支付機構備付金已實現100%集中交存,徹底避免了支付機構違規挪用備付金問題。
二是不斷提升全鏈路業務連續性水平。目前,全網全鏈路系統可用率達到99.99%,網聯平臺系統成功率達到99.999%;平均交易耗時降低至約240毫秒,支付全鏈路的業務連續性水平穩步提升。
三是持續重新整理網路支付交易記錄。2020年雙十一網聯平臺交易資料再創新高。據統計,11月1日0時至11日24時,網聯平臺共處理資金類跨機構網路支付交易204.23億筆,金額14.10萬億元,同比增長37.34%和42.59%。其中,11月11日交易量19.98億筆,交易金額1.42萬億元,峰值交易併發量超9.35萬筆/秒,創造了新的記錄。
創新亮點網聯平臺全面採用分散式雲計算架構體系,技術總體方案得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及行業頂級專家的一致肯定,體現了全球金融基礎設施最先進的資訊化水平。
一是創新提出“空間維度”和“時間維度”分散式理念。透過交易分散式處理和賬戶離散化配置,具備了超過25萬筆/秒的交易峰值處理能力以及2萬筆/秒的備付金出金峰值處理能力,透過小時級對賬及單日多場清算設計,支撐每日十億量級批次處理任務。
空間維度分散式包括:交易分散式和賬戶分散式。交易分散式方面,採用全鏈路分散式交易路由設計,提升交易可控性及可靠性。交易路由包含全鏈路和分散式冪等兩大特性:一是全鏈路交易路由涵蓋機構、網聯平臺和銀行,有效保障全網全鏈路交易路由設計合理性及執行穩定性;為提升全鏈路的響應速度,全鏈路採用就近處理的原則保障交易的最短路徑。二是制定了全鏈路的分散式交易冪等機制,機構、平臺和銀行按照同一規則進行三方冪等處理,有效避免資損和客訴。在網聯平臺內部實現了同一筆交易在同一個IDC和資料庫進行處理,保障交易在平臺的冪等處理。
圖1 交易分散式
賬戶分散式方面,實現了三級賬戶體系化解熱點賬戶壓力。網聯是小額高頻的業務場景,每筆交易均會對備付金賬戶進行出金或入金操作,是典型的熱點賬戶場景。網聯採用了平臺級、IDC級和資料庫級三級分散式賬戶體系化解了熱點賬戶壓力,所有的交易分散到不同的IDC和資料庫進行出金和入金操作。同時按照不同業務特性,入金採用非同步批次,出金採用逐步實時的設計。從最終的效果看,出入金操作的平均響應時間達到5毫秒。
圖2 賬戶分散式
時間維度分散式是指賬務處理分散式。分散式賬務處理方面,透過小時級對賬和多場清算,化解海量資料處理問題。網聯平臺每日交易筆數約20億筆,網聯將交易分散到每小時處理,並提供小時級對賬檔案,有效降低了網聯處理對賬檔案所需要的資源,滿足了成員機構多元化的對賬訴求及有效提升了資金的處理時效。同時,網聯對賬檔案分佈在六個資料中心,任何一個數據中心故障,成員機構均可透過其他資料中心獲取對賬檔案,有效地保障了對賬的業務連續性。
圖3 賬務處理分散式
二是基於應用、資料庫動態擴縮容等架構特性,支援交易爆發式增長,自主研發的海量資料監控平臺具備高併發場景下秒級故障發現能力。
網聯平臺實現自研的分散式秒級監控系統,有效保障故障的快速精準定位。網聯監控平臺面臨海量的資料和快速故障定位的挑戰,透過分散式多機房並行處理的技術實現1s的監控計算能力,透過銀行、機構和平臺多維度、立體化的指標監控實現故障快速精準的定位能力,透過豐富的運維工具實現故障的快速處置,最大限度減少故障的影響。
三是建成全球領先、多點多活部署的“三地六中心”技術架構,基於應用、資料庫、網路、資料中心及城市的五層容災體系,實現了城市級容災能力以及機房故障1分鐘內隔離能力。
圖4 五層容災體系
社會效益網聯平臺承載中央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大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助力開展違法行為監管。針對違法違規交易建立交易監測規則模型;透過風控統一平臺提升多維度風險監測能力;2019年共監測出幾百個可疑使用者賬戶及異常商戶,督促各機構開展風險排查識別。
二是提升交易清算和風險防控水平。建設風險防控系統,建立事前預警、事中識別、事後分析能力;建立交易風險行業協同機制,形成可疑交易監測、反饋流程閉環;持續提升黑白名單、限額管控能力。
三是有力支援備付金風險監測。持續監測支付資金挪用風險,協助備付金白名單出金管控;開展精準識別和快速處置,疑似異常交易規模下降超過80%。
網聯平臺推動支付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主要包括:一是助力支付市場均衡發展。持續健全行業規則標準體系,制定併發布業務規則、技術標準和風險規範;促進支付機構迴歸支付業務本源;推動支付機構提升服務質量和體驗。二是促進農村支付普惠為民。平臺接入3000餘家農村金融機構,將原直連模式下無法享受便捷支付的農民群體納入平臺系統;擴寬農村支付匯路,提升農村地區人民群眾支付獲得感和便捷性。三是推動銀行業提升支付市場競爭力。積極響應市場合規訴求,開通銀行間快捷支付、付款、閘道器支付、代收功能;上線一鍵繫結賬戶業務,提供銀行間匯路通道。四是提升行業效率,節約成本。提升整體清算效率,降低行業整體成本,交易耗時由直連模式的600毫秒降低至約200毫秒。
回顧自籌建以來的難忘歷程,網聯公司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和“讓支付更美好”的使命。特別是在疫情期間,透過費用減免累計惠及商戶超60萬戶,透過設立疫情防控綠色通道累計處理交易超100萬筆;央視、新華社等國內外媒體報道網聯抗疫優惠舉措、傳播支付交易資料共計30餘次,總體傳播量達12874條,向社會傳遞積極訊號,網聯平臺已成為社會復工復產經濟復甦的“晴雨表”。
網聯公司衷心感謝一直以來人民銀行的正確領導、支付清算協會的悉心指導以及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的鼎力支援。銀髮獎特等獎是對所有關心、參與網聯平臺建設和運營的行業各方的肯定,是屬於行業的集體榮譽。網聯公司將以此為新起點,始終踐行“支付為民”理念,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創新示範引領作用,不斷推進技術升級和架構演進,助推我國新一代金融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