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19年剩下最後一晚。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這還不算“辭舊迎新”,但是日曆總是要換一本了,新一年的flag該立起來了。

收盤之後,我按照慣例看了一下股票賬戶收益情況。說是股票賬戶,其實我並不研究個股,今年也就只是看好一隻醫藥股,拿在手裡,高了減倉,低了加倉,單票倉位從沒有超過總數的5成。剩下的買了300ETF和中小板搭配。然後就是不斷打新債。

300ETF和中小板的成果,早在兩個月前就大局已定,基本上都在40%的回報左右。而我因為一開始沒有佈局,和倉位中間變化的緣故,稍差一些。

值得一說的是打新債。

有一位知乎網友曾和我交流說,

我是今年6月份開始有紀律的打新債,我來晒一下實際戰果(因為12月份的新債,現在還沒上市,我就不加入了)。

2019年6月至11月,一共發行了45只新債。我基本上每次都會申購,一共中了15支,中籤率33%(或更高,因為我有幾次沒參與)。

列表顯示,每支新債鎖定期最長不會超過30天。在我這15支裡,上市當天,最差的虧了0.01%,最好的淨收益率可以達到一個月就有20%。已經很好了。只不過新債的申購金額普遍不大,所以看著數額並不那麼大。然而,投資本就是細碎的銀子撿起來。

假設對上市首日的新債表現很不滿意,持有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根據我的統計,上市首日基本破發的文燦發債,今天收盤時,價格已經到了123.9元。當然,也有表現疲軟的。

說這麼多,其實我就想說明幾件事:

第一,新債確實有上市首日破發的風險,但只要持有足夠時間,最差的結果我們也有債券收益——除了個別上市公司的系統性風險。

第二,持續穩定的交易體系,比交易本身更重要。

我看到“22%的收益跑贏83.78%的股民”這句話,我是又懷疑又感慨。我懷疑資料的真實性,我也感慨真的不如買年初持有指數就別動了。

個股走熊不抄底,走牛不做T,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這句話是多麼重要,學著不亂動,基本上就跑贏了大多數人。這不僅僅是對投資。包括對人生,對命運……

2020年會如何,沒人能預測。至少打新債恐怕也不能隨便買了。

從曾經的“無腦打新債”,到今年開始出現破發的情況,而接下去,國家決定降低上市公司發行新債的門檻。

這意味著我們將更容易申購到新債,比如這個12月,就一共發行了32只可轉債——之前6-11月才發行了45只——只要你參與,隨隨便便就能中個八九隻新債;

或許也意味著新債賺錢的概率變小了,按照供需理論來說,之前肉少人多,肉的價格自然容易上。以後肉多人也多,肉價上不去,新債再也不能“無腦買入”,要好好挑一下了。

再加上註冊制加快推進,意味著越來越多上市公司,越來越多股票,好壞都由市場決定。以前股票有稀缺性,所以連個ST股票都有價值,大不了還能做殼。以後呢?遍地都是殼。股票越來越難做了。或者說,散戶式交易模式,越來越賺不到錢了。

2019年還有一類理財產品很紅,就是智慧存款,又叫智慧型存款,或者存款+。

今年我們曾經寫過兩篇關於智慧存款,但接下來的2020年,這樣的產品或許要且買且珍惜了。

因為前幾天有這麼一個新聞,

所謂“靠檔計息”定存產品,是指定期類存款提前支取時不按活期利息計算,而是按照最近一檔利率計息。

之前我們在《這款3.9%的存款產品,取現秒變銀行借款:存款天使還是徵信惡魔?》中,曾經把智慧存款三種底層結構給大家詳細解釋了下,其中有一種是這樣的,

這種智慧存款就是很典型的直接採用靠檔計息。

商業銀行發行這種智慧存款,底層結構就是把我們的錢做成了定存模式,而我們需要用錢時,又用第三方機構的錢來置換我們的靈活性,這個我們在之前都說過。

現在,央行直接叫停所有定存的“靠檔計息”。因為這種靠檔計息,並不符合政策規定的“提前支取活期利率”,銀行這麼做,是攬儲的無奈,銀行在中間承擔了成本,讓利給客戶。看起來我們暫時是賺到了便宜,但銀行端卻提高了負債。這種蝴蝶效應,很難說會不會緩緩降臨我們身上?

不管怎麼說,這種靠著靠檔計息的存款產品,將會退出歷史舞臺了。且買且珍惜。

我發現,很多產品早期總是會讓利給客戶,比如90年代分紅利率很高的保險,然後打新債上市首日動輒30+%的回報,還有一些已經消失了的理財品種。螃蟹,或許真的要趁早吃。

其實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央行這兩年在加強金融行業的監管,努力扭轉我們關於“剛兌”的認識,加強風險意識。

比如我們曾經以為買貨幣基金是不會虧的,就連銀行的理財師也會告訴你,貨幣基金雖然不寫保本,但基本也是不會虧的。但實際上,接下去貨幣基金很可能也會虧了。

其實今年7月的時候,浮動淨值型貨幣基金就已經悄悄開始試運行了。

原理我就不贅訴了,精髓看下圖就夠了,

這張圖告訴我們,慢慢就連貨幣基金也不能無腦買入了。

不只是貨幣基金,所有的固定收益類都要面臨“淨值化”。

換句話說,我們以前去銀行買理財,銀行理財經理通常會對我們說,

“最近有個產品很不錯,預期回報率能到5.2%,您看一下吧。”

以後就要換話術了,得說,

“最近有個產品很不錯,過去一年曾經達到過6%,但是歷史回報不代表未來業績,最後還是要看淨值。”

產品到期時,再也不是“按預期回報率”來,而是看最近的市場行情如何,決定了我們的產品最終收益如何。

留給我們“轉變思維方式”的時間還有多少呢?

只有一年。最多一年。

2019年金融圈裡發生了很多並不小的事,

陸金所宣佈P2P轉型,更多的P2P公司原地炸雷,虧錢的虧錢,進去的進去;

招商銀行卷入“錢端app”逾期風波,諾亞財富也踩雷承興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事件,銀行、私募、財富管理圈一眾懵圈;

還有股市裡的黑天鵝,康美藥業造假、康得新造假……臨了臨了,馬上要跨年了,又多了一個昊華能源,

……

這些事件的背後站著的,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家庭,蒸發的都是一個家庭至少小半生的辛苦積蓄。

2019年,太多事都在顛覆我們過去的認知。我不會感謝那些炸雷或挫折,也不感激所謂命運的“饋贈”,只能說,所有的時間都是鋪墊,承擔我們該承擔的,得到我們該得到的。

不管怎樣,掙錢的飯碗,資產的安全,成長的焦慮,我們都成功挺過了2019。

2020年的理財之路,牢牢記住四句話:

風險控制第一,再無保本產品,

拒絕散戶思維,找到核心價值。

哪有什麼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越努力,越幸運。2019,再見。2010年代,再見。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接受阿里改造,大潤發“回春術”起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