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19年已經成為歷史,2020年悄然而至,整個銀行保險行業也在今天正式開啟了“開門紅”季度營銷。在開門紅期間,整個第一季度的業務發展情況往往奠定了一年的基礎,銀行從存款、貸款、電子銀行等各種產品進行全方位的營銷,其中存款業務的增長佔據了整個任務考評的70%以上,毋庸置疑吸儲還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今年的銀行“開門紅”和往年相比動靜略顯慘淡。

前幾年,一進入12月份,各家銀行就開始制定開門紅營銷方案了,各種產品的營銷策略、活動方案、宣傳禮品的定價在支行內都熱火朝天的討論起來了。

但是今年,區域內的所有銀行和以往相比都顯得不甚活躍,甚至可以說有點一片“哀嚎”。究其原因,無非是前幾天銀行監管機構的一項規定的出臺:銀行靠檔計息定存產品被叫停,從檔案出臺日起各家商業銀行不再允許新增靠檔計息類定期存款產品。

何為靠檔計息類定存產品?

所謂“靠檔計息類”定期存款產品,主要是指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時不按活期利息計算,而是按照最近一檔的定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如此以來,儲戶提前支取可以將存款利息損失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定期存款的靈活性和收益性。

舉個例子:

客戶2018年初在銀行存款10萬元,三年定期存款,利率4%,按照存單約定,每年存款利息4000元,到期後產生利息合計12000元。

如果客戶在2019年初有購房需求,急需將10萬元定期存款取出,按照傳統的計息規定: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按照貨期利率計算利息。這樣存期一年的話,活期存款利率按0.3%計算,10萬元一年只能拿到300元利息,和之前預計的每年4000元利息相比,利息損失太大。

可如果客戶當初選擇了靠檔計息類定期存款的話,提前支取,已存期限滿一年,可以按照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計算利息,則10萬元一年存款利息按2.1%的標準計算的話利息為2100元,雖說相比於之前的4000元有損失,但相比於傳統存款300元的活期利息還是很大一部分彌補了客戶的利息損失。

靠檔計息類產品對銀行吸儲影響力有多大?

以四線城市一家普通規模的農商行為例,在2018年“開門紅”期間,共完成了2000萬的定期存款增長任務,其中活期存款增長300萬,主要是一些對公企事業單位的存款;理財類產品增長500萬左右,相比以前下滑比例較大;剩餘的1200萬則是定期存款產品的增長,在這1200萬增長中,大額存單佔了40%比重,靠檔計息類定存佔比則達到了50%,可以說佔據了定存產品增長的半壁江山。

可以說靠檔計息類定存產品一經推出市場就受到了儲戶的追捧,儼然成為了銀行吸儲的“爆款”產品。此款產品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定期存款產品靈活性不足的缺點。

央行為啥要叫停靠檔計息類定期存款產品?

其實準確的來說,此次監管部門針對靠檔計息類定存產品的調整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壓縮了發行規模。

此次調整銀行靠檔計息類存款,主要針對的應該還是一些銀行推出的智慧存款產品。

智慧存款產品最初推出市場,利率最高達到了6%,受到儲蓄市場極大關注,已經成為中、小銀行,尤其是民營銀行攬存的王牌產品!而隨著投資者對於智慧存款(也就是靠檔計息類存款)的追捧,目前市場中類似的存款產品產品有很多,從民營銀行、到城商行、農商行,甚至部分國有大銀行、也跟風推出了靠檔計息類產品!

而靠檔計息類的存款過多,必然會增加銀行存款端成本,其放貸的利率也會有所提高,這與降低貸款利率,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基本發展趨勢相違背,自然會受到監管。

而且根據央行釋出的《儲蓄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

新存入的定期儲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和部分提前支取的部分,均按支取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利率計息,未提前支取的部分,仍按原存單所約定利率計付利息。

靠檔計息定存產品遭遇調整,已經是近兩年來銀行業遭遇的第三次“重創”。

為什麼說將靠檔計息類定期存款產品的調整稱為銀行業遭遇的又一次“重創”呢?

第一次“重創”:

這就要從2018年5月份釋出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相關規定說起,檔案中明確規定:金融機構開支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墊資兌付。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打破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之後,商業銀行在進行理財產品的宣傳時,不得再向客戶承諾“保本保收益“,雖然理財產品本身的風險和收益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對於一些比較保守型的投資者來說,得不到銀行機構的確切的保本承諾,在本就謹慎的他們看來,這就是一款風險極大的投資理財產品。

而且,在理財新規出臺後,一些非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收益也發生了變化,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多家銀行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直線下降,很多銀行全年都沒有發行預期收益率超過5%的理財產品,客戶流失嚴重。

第二次”重創“:

同樣是發生在2018年,很多商業銀行大廳內幾乎看不到關於大額存單產品的宣傳了,不是銀行放棄了這款高收益定期存款產品的發行,而是監管機構壓縮了一些商業銀行大額存單產品發行規模,一些規模較小的農商行甚至出現了全年無大額存單產品獲批的情況。

上面說了,在一家小規模的農商行,開門紅期間大額存單產品帶動的定期存款的增長比例達到了50%左右,沒有了大額存單產品的發行,一些小銀行的中高階客戶群流失嚴重。

如果接下來的一年,銀行還是沒有大額存單產品發行計劃的話,到了2021年開門紅將是一些商業銀行存款流失的”噩夢”季。因為絕大多數客戶在選擇購買大額存單產品時,三年期4.2%的利率是他們選擇購買的主要分類之一,在2020年、2021年一大批大額存單客戶產品到期後就面臨著產品抉擇,對於已經沒有大額存單產品的銀行來說,這些客戶很有可能因為沒有較高收益且穩定安全的理財產品而流失。一方面沒有新客戶進入,另一方面老的高階客戶在流失,在這種情況下不談存款規模增長,能否保持住現有的存款規模都是個問題!

從相關機構對這幾款產品規則的調整變化能看出什麼趨勢?

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情況下,解決這些問題,全面扶持小微企業的發展是不可抗拒的經濟發展潮流。

而要求銀行降低貸款發放成本,自然而然的要倒逼銀行降低吸儲成本,這樣以來接二連三的關於銀行理財產品調整的規定就顯得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降低理財產品收益率、打破剛性兌付、壓縮大額存單產品的發行規模、叫停靠檔計息類定期存款產品的發行,都是旨在迫使銀行降低吸儲利率,從而給與小微企業較低的貸款融資成本,更好的服務小微經濟。

另一方面,央行規定從今年開始的“優化企業開戶服務,縮短小微企業開戶時限”,在各家銀行開通小微企業開戶綠色通道,各家銀行不準拒絕小微企業的開戶訴求,每年不斷髮放的小微企業創業扶持貸款等,都體現了國家對於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從“農村少女”到女首富,她花了40年!卻在半年時間裡負債22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