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資料表明,2018年,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約4000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產業佔比高達76%,未來全球航天經濟市場規模更是有望突破萬億美元。

國內方面,儘管目前只有星際榮耀一家公司實現了火箭入軌,但在數量上,已經有141家中國民營航天公司註冊成立,在創業者和資本不斷湧入的背後,航天產業背後巨大的市場需求,才是吸引各方到來的關鍵。

未來潛力巨大

作為當下最火熱的新興科技產品,在技術和資本的雙重驅動下,商業航天實則展現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例如在當下5G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導航還是通訊,對衛星的需求都在不斷增加,這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商業航天範疇的微小衛星,他們與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資料傳輸結合後,將徹底改變人類日常生活;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也將帶動新材料、新結構、智慧製造、微電子等上下游產業鏈的進步。

▲中國商業航天起飛在望(視覺中國)

因此,星際榮耀公司市場部Quattroporte姚博文就曾經表示,產業量級大小取決於人類想象的量級,民營火箭未來不僅應用於衛星發射入軌,包括載人航天、太空探索等領域都是可研發的方向。

實際上,早在2017年,全球航天經濟總量已達3835億美元,2018年更是突破了4000億元,其中商業航天收入在3300億美元左右。在中國國內,目前國內已公佈的衛星星座計劃發射衛星超2500顆,現有長征火箭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這留給了商業火箭相當廣闊的市場。

另據航天五院公佈的研究資料表明,目前全球市場小衛星發射需求大於18000顆、市值1080-1800億美元、平均每顆發射費用為600-1000萬美元,國內小衛星發射需求大於3000顆、市值600-800億元人民幣,平均每顆發射費用為2000-3000萬元人民幣。

發展喜憂參半

對於民營火箭而言,一次入軌看似是實驗上的“一小步”,其實卻是整個國內民營航天的“一大步”

對於企業本身而言,擁有入軌能力後,企業可以承攬國內外衛星發射訂單,反哺企業繼續發展,研製中重型液體火箭;對於整個行業來說,一家公司在擁有火箭入軌能力後,會激勵同行業公司快速發展;對於投資機構來說,會給予投資人信心,讓更多的投資人關注商業發射賽道,使得未來商業發射行業乃至整個商業航天融資更加順暢。

"中國要想從航天大國變為航天強國,差距不小時間也很緊迫,這要求我們在短時間內,用更大努力動員更多力量,這恰恰是商業航天能完成的。"在天儀研究員CEO楊峰看來,商業航天是市場經濟下的航天,也是資源和資金配置的最高效途徑。

但亦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例如中科院空間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揚就認為,在商業航天領域,目前成本依然居高不小,而航天科技的消費級需求又是有限的,在與傳統航天集團競爭當中,無論是人才、技術、資本上都處於絕對的劣勢。

"最為重要的是,商業航天公司現階段商業模式模糊,相互之間還在競爭,由於前期基本依靠資本運作,至今也沒有民營商業航天盈利。"高揚強調。

▲中國民營航天發展之路(供圖 視覺中國)

"中國現階段不具備支援理性民營商業航天的條件,資本投機的結果,容易在短時間內造成衛星、火箭產能過剩,甚至導致中國航天科技發展的集體退步。"高揚補充說。

高揚的擔憂並非空穴來潮,2018年著名的"張小平事件"就發生在民營航天和"國家隊"之間。當年9月,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員張小平,跳槽後加入了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年薪達到百萬,而此前年薪僅為12萬元。此事件引發了全社會對於人才培養機制的討論與審視,也有不少人認為,民營航天"高薪挖人"的模式,其實並不利於行業的正常發展。

民營航天真正強大或需產業聯合

縱觀整個世界商業航天五十年的發展歷史,到目前為止,只有高軌衛星通訊做到了一個近乎純粹的商業航天市場,產業鏈上的參與者部分實現了盈利。在其他細分應用方向,幾乎很難找到除了政府以外的其他客戶,連Space X發射的都是NASA的訂單。

入軌也只是第一步,商業發射的客戶需要的是一款高可靠性,高性價比的火箭;未來民營航天公司需要多次發射來證明自家火箭的可靠性並利用規模效應降低火箭研製成本,這樣才能在全球商業發射市場取得有力競爭

"馬斯克剛開始研發火箭時,一家公司就失敗了3次,國內有2家公司進行了嘗試,但只失敗了一次而已。"航天專家龐之浩認為,航天是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的行業,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嘗試發射火箭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商業航天已經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目的就是降低人類進入太空、開發太空的成本。

龐之浩說,相比較而言,民營航天價格更低、體制機制更靈活,國有航天可以更好的集中力量辦大事,兩者之間互相存在並不衝突,相反民營航天是國有航天的良好補充。民營航天企業要在技術上有所突破,相關政策也應該加強扶植力度,是資本、技術和人才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

而就在今年6月,國防科工局和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範有序發展》的通知,引導商業航天規範有序發展,促進商業運載火箭技術創新。而《國家航天法》也已經在緊鑼密鼓制定當中,有望在2020年正式出臺。

但龐之浩也坦言,目前,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小而多,如能聯合或合併成較大的商業航天企業,在人才、技術、資金等集中起來,會發展的更快、更好,競爭力更大、更強。"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左右為難,為啥央行只降準不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