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銀行業是A股市場的最強賺錢工具,但估值一直是最低的,2020年將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本文寫就於12月30日,當時沒有來得及發出,到今天(1月1日)央行降準,對於銀行股基本面的疑慮應該要打消一些了,本文對銀行股未來一年的判斷也不會因為這次降準有什麼大的變化。

以下為正文:

上週五的LPR改革政策一出,市場對銀行的預期馬上轉為負面,今天開盤(12月30日)銀行板塊全線下挫,也是這種情緒的集中釋放。

銀行股不行了嗎?

站在一個外行的角度,今天就來聊聊我對銀行行業2020基本面的簡單預測,如有紕漏的地方請各位大咖指正。

首先從新的LPR政策說起,這個政策的核心目標只有一個:降低除房貸以外的市場利率。

從8月開始推行,各家銀行在每月20日報價。

近幾個月的LPR是個什麼情況呢?

從上圖可以看出,LPR確實在下降,但降的速度真是扭扭捏捏,欲拒還迎。我們看1年期的LPR,5個月時間降了0.1%,進度非常的不理想,表現在銀行的貸款端:

2019年前三季度,總貸款利率微降0.07%,但主要是票據融資貢獻的(3.64%到3.33%),其中最重要的一般貸款利率竟然還反彈了(從5.94%到5.96%),現在我們手上沒有四季度的資料,但估計也降不了多少,所以監管層肯定是急了。改革進度不及預期,就繼續改革,深化改革,所有存量貸款全部換錨。

所以降低貸款利率既是經濟降速換擋的自然結果,也是一項任務,為了起到逆週期調節效果,銀行們不得不執行。

但為什麼貸款利率降得這麼慢呢?

本質上,無論是存款還是貸款,利率都是資金供求關係決定的。比如在貸款端,現在企業投融資需求低迷,對貸款的渴望程度,對高利率的接受度都很低,供給方面銀行體系的錢雖然不緊張,但是這裡還有個人為的風險偏好問題。從2014-2016年壞賬的泥潭裡爬出來後,銀行的膽子一個比一個小,大家可以統計一下近些年民企貸款的佔比。大的投研機構不敢得罪銀行,我這小散戶沒什麼講究,可以隨便講。民企的貸款佔比是一季不如一季,全線萎縮的。我們說去槓桿,穩槓桿,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結果銀行首先把民企的槓桿主動去掉了,導致民企這兩年死一大片。

站在銀行的角度,給民企和小微放貸可以,但我得提高貸款利率,對額外的那部分風險進行補償。

既降息又多放貸,臣妾做不到啊!

還有一個,銀行體系的市場化程度是遠遠不夠的,這不能只看銀行的家數,還得看集中度。我們雖然有40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但國有大行+股份行,這十幾家銀行的市佔率達到了60%,在這麼大的行業集中度已經算非常高了。這些銀行事實上結成了攻守同盟,對於貸款的定價,對於存款的爭奪,都是在保證自身賺取“合理”利潤的前提下進行的,打價格戰的情況其實不多,即使有也是有限戰爭,不會傷筋動骨。這一點對於我們投資人來說是個好訊息,好行業+好的競爭格局,賺錢沒有那麼難。

所以我們要把貸款和存款聯動起來看。目前行業的整體計息負債成本率在2%以上,其中的大頭兒是存款成本,存款的佔比也是最高的。其中定期存款的利率相對剛性,活期存款利率又沒有下行空間。

這裡有監管的原因(各種指標約束了低成本同業負債的使用),有銀行自身經營的原因(高息攬存來擴充資產負債表規模),也有居民存款習慣的原因(理財意識覺醒,存款理財化發展使居民不再滿足於低息定存)。其中又有一些客戶基礎薄弱的中小銀行,不得不參與到高息攬存的行列,他們的日子過的是最艱難的,比如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

而少數先天基礎好,或者服務好,客戶粘性高的銀行,相對來說不喜歡高息攬存,它們的負債端成本控制的不錯。前者的代表是郵儲和工行等大行,後者的代表是招行以及一些區域性的小銀行。

總之原因比較複雜,一時難以講得清楚,但只需要記住一個結論:在市場利率下行期,貸款利率緩降,存款利率相對剛性,這會使銀行的利差被動變薄,銀行是一萬個不願意,不配合。

所以監管層這麼一評估,也開始從幾個方面來遏制存款的競爭。首先是降準,降準可以直接降低銀行的負債端成本,現在大型銀行存準率13%,中小型11%,還有下降空間(老夏發稿的時候,存準率宣佈從1月6日起降低0.5%)。另外“現金理財類”的產品全部限期整改,比如我們看有的銀行推出的“現金寶”、“薪金寶”、“活期寶”,無論叫什麼名字,一律按貨幣基金的方式管理和執行。然後是虛假的高息“結構性存款”,全部整改,不許耍花招。後期如果效果仍然不明顯,還可以對大額存單等產品動刀兒,比如限制發行的額度、利率等,手段多的很。另一個是下調MLF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下調逆回購利率,努力把銀行間市場的利率水平限制在絕對低位,降低同業負債的成本,對我們普通人的影響是餘額寶等貨幣基金的利率不斷走低。多管齊下,努力把銀行負債端的成本打下來。

在這種背景下,監管層希望銀行能繼續降低貸款利率,給實體經濟輸血,效果如何,還需要未來幾個季度的資料做跟蹤。

這裡預測一波,如果2020年一年期的LPR能降低30BP,那麼五年期LPR的也就降15BP,MLF利率下降20BP,定期存款利率下降15BP。這是一種不對稱的降息,對銀行的影響偏空。

依照這個框架,明年不同資產負債結構的銀行股會受到的影響也可以做一個預測。這裡直接給出我的判斷,首先是利好同業負債佔比高的銀行:

比如興業、民生等股份行,上海銀行這樣的城商行,利空四大行等同業資產佔比高、同業負債佔比小的大銀行。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零售轉型比較成功的銀行,比如招行、常熟銀行等:

他們的零售貸款提供了較高和穩定的收益,而負債端由於客戶基礎好,擁有較高的活期存款佔比,是抗風險能力較強的一類銀行,資本市場的估值也能說明問題。另外是平安銀行、杭州銀行這樣的正在進行零售轉型銀行,現在看起來貸款收益率提升的速度較快,但負債端成本高企,未來能不能降下來是判斷零售轉型成功與否最重要的指標。

理論上判斷利率波動的影響,還可以分析不同銀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看其資產負債的久期,推斷資產和負債重定價的速度,但是這個操作難度很大,而且資料只有2019年中報的,到現在已經滯後半年,效果不夠好了,我們簡化掉不討論。

這裡多說一句,零售銀行在未來3年內,依然還是可以保持無可比擬的優勢,這個優勢不單是對週期的平滑能力,還有對客戶基本盤的打造,在風險定價能力方面可以迅速的積累資料和經驗,發展出真正的定價能力,這也是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對長遠的發展是有好處的。

上面我們說到的幾家同業負債佔比高的銀行,在同業利率下行期可以短期受益,但一旦出現嚴監管、同業風險爆發等不利因素,他們的存款基礎薄弱的劣勢就會被無限放大,息差可能就維持不住了,不是長久之計。

以上是我們對2020年整個銀行業息差方面的展望,下面簡單說說資產品質和信用成本的問題,這一點大家的擔心挺多的,但我覺得情況比市場預期的可能要好得多。

首先我們看一組資料:

這張圖是上市銀行和商業銀行兩個不同口徑,近幾個季度不良率的對比。可以看出,經濟的減速確實對整體商業銀行的資產品質造成了一些壓力,在整個2019年前三季度不良率提升了0.06%至1.86%,而上市銀行口徑的不良率卻是逐季下降的,這裡表現出明顯的分化。簡單分析一下,商業銀行的範疇更大,囊括了不同地域的中小銀行,其中就有恆豐銀行、包商銀行這樣的大雷。上市銀行數量不多,但卻是中國銀行業裡經營最優秀,資產品質最穩健的銀行,也是我們實際可以投資到的銀行。上市銀行的資產品質為什麼更好呢?首先是風控表現更好,一些高風險的專案放款比例小,使整體風險可控。另外盈利能力也更加出色,有充足的撥備前利潤可以用來核銷新生成的不良貸款。

在2018年初到2019年全年經濟下行的背景下,上市銀行的資產品質仍然可以保持穩定,不良率穩步下行,那麼在即將到來的經濟復甦小週期,又能差到哪裡去呢?現在的存量風險已經出清得差不多了,增量風險方面,我們前面也介紹過,銀行這幾年風險偏好不高,根本不敢在高風險資產上投放過多的資源,所以增量的風險也不大,新生不良就不會太多。

綜上,即使2020年上市銀行整體的不良率不再繼續下降,但保持住目前的水平還是問題不大的。

結合息差和資產品質兩個最重要的方面來看,我們對銀行2020年的基本面不宜過分悲觀,疊加板塊目前的極低估值水平,這裡立個FLAG,2020年即使沒有大牛市,即使大盤在3000-3300繼續窄幅震盪,那麼當市場的悲觀預期消散後,整個板塊依然可以有一個15-20%的估值提升,結合12-15%左右的內涵價值增長,我認為2020年銀行股的整體漲幅將至少在30-40%。

坐等打臉。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海南歷史大機遇,不容再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