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隨手記開屏提醒,10月3日是我記賬的2000天。很多理財文章都倡導大家記賬,我當年也看了很多,被其影響才開始的。
後來慢慢醒悟,大部分理財類自媒體都是針對90後小白進行一些簡單的科普,既然是入門,就沒太多東西,又要常常更新,除了新聞類的外,就是已有的冷飯反覆炒,很多基礎的東西折騰成不同的花樣。而如果真想有所進益,進行中高風險的投資(比如股票、非貨幣型基金),請不要只看這些,進行一些專業化的學習吧。
跑題回來,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講,記賬都是不必要的。對日常花銷斤斤計較的,大多是畢業不久收入不高人群,工資非常明確而固定,餘額也一目了然,這麼一減,不就知道大概花了多少;收入高一些,日常吃喝不太用考慮,大額花銷一年也無非輕奢、電子產品、遠途旅行、結婚買房那不會忘記的幾項,也是反覆考量著才花的。
需要開始記賬的,一些是不知道自己錢花哪裡了,感覺什麼都沒買就所剩無幾了;一些是有經濟壓力,希望省下每一分錢的;還有一些,就是愛好記錄生活與累積資料的了。
剛開始記賬時,我還在讀大學,想少花些多攢點錢早日擺脫家庭。近兩年再看這五六年的資料變化,就有點記錄並量化生活的意思在了。
看這幾年的食品花銷,緩慢上升,就知道我真的很愛在吃上花錢,隨著收入上升越花越多,知道胖的幾斤哪裡來的了。
而近幾個月斷崖式的下降,基本只有之前的一半,則是因為慢慢感覺安定,不需要通過貴而不好吃的消費來舒緩,也有時間與心情選擇應季而便宜的東西了。
看交通費用過一段時間就有的高峰,多是非旅行式出遠門——過年回家。
而在明細的備註裡,有旅行的細節記憶,給朋友買禮物的記憶,日常瑣事的記憶。
白蘭的固體香水,和黃葛蘭的氣味一模一樣,我非常喜歡,而北京不能栽,有時會塗一點自己聞;瀘沽湖的機票,是2018年生日,自己去玩,結果飛機在湖上轉了一圈,因大霧無法下落而回程;為什麼去雍和宮燒香,因為把一個小哥弄骨折了不知道能不能恢復好。
還有沒截到的一系列備註,記錄了我在哈爾濱吃了無數當地朋友推薦的美食,都以失望告終的細節。
在各分類的趨勢裡,看到可量化的生活的變化;在偶爾的備註裡,想起瑣碎有趣的細節。2000多天下來,它真的是記錄了我的生活呢。也並不推薦大家都記,只是一點非常規用處的發現,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