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作者 | 許芸

責編 | 林中

這兩年來,順豐表現得有些著急。

2019年12月9日,順豐控股發行金額為58億元的可轉債正式上市交易。第二天,順豐控股的控股股東明德控股就將持有的可轉債悉數賣出。

在急著套現的同時,順豐急躁的另一面也有目共睹:急著擴張,不惜負債幾百億元;急著擁抱電商,不惜降價接單。

急躁的背後,是快遞江湖的白熱化競爭。格局正在改寫,友商對民營“快遞一哥”的寶座虎視眈眈,順豐不得不做出應對。

王衛的妥協

2017年6月,一向低調、神祕的順豐掌門人王衛出現在“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當時他開玩笑地說:“我的低調牌坊真正沒有了。”

這不是他第一次妥協。

在那之前的2月份,在“三通一達”(中通、申通、圓通、韻達)接連上市後,曾經直言“不上市”的順豐向資本市場妥協,連IPO排隊都沒耐心,直接借殼鼎泰新材在深交所上市,神祕的面紗也被揭下。

時間往後推移,隨著順豐的不斷髮展,這樣的妥協還在繼續。

2019年5月份,順豐對於一向疏遠的電商快遞市場丟擲橄欖枝,推出特惠專配等新產品。當然,特惠是有條件的。

據順豐速運客服介紹,這是公司為電商大客戶推出的經濟性產品,到件時效較標準產品略有差異,目前只有電商客戶會有,而價格並不對外公開。

北京地區一位順豐快遞員表示,特惠專配產品價格會很便宜,但每天至少要有500件以上的快遞量保底。

可以看到,順豐雖然向電商件妥協降價,但依然強勢。

電商件一向是“通達系”的主場,主打中高階市場的順豐為何不惜降價進入?

在2019年11月15日順豐控股可轉債發行網上路演活動上,有網友提問特惠專配業務是不是針對“四通”出的競爭策略,順豐控股副總經理、董事會祕書甘玲並未正面回答。

外界有分析認為,順豐控股2018年下滑的業績以及下滑的市場佔有率、業務量增速,是順豐選擇切入電商件市場的原因。

2018年,順豐控股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滑4.57%,為45.56億元,差點被中通趕上;扣非淨利潤為34.84億元,同比下滑5.92%。

同時,順豐業務量增速稍顯無力。國家郵政局資料顯示,2018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為507.1億件,同比增長26.6%。而順豐2018年業務量為38.69億件,同比增長26.77%,幾乎與大盤同步,與“三通一達”相比明顯滯後。

更尷尬的是,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在2019年2月份同比增速達到38.7%時,順豐控股業務量增速卻逆勢下滑16.85%。

隨著“通達系”大打價格戰搶佔市場,順豐控股市場份額明顯被擠佔。興業證券研報顯示,順豐市場佔有率從2014年的11.5%一路下滑到了2019年Q1的8.1%,落後於通達系企業。

圖 / 興業證券研報

王衛的妥協確實取得了一定效果。

推出電商特惠產品後,6月份順豐業務量同比增長超過15%,7月超過20%,8月超過30%,10月同比增長接近50%。

同時,順豐的單票收入自6月起也開始出現負增長,到10月份同比下降超過16%,為20.51元。不過,單月營收仍呈正增長態勢。

嚐到“薄利多銷”的甜頭,順豐繼續發力電商件。

11月25日,唯品會與順豐達成業務合作,唯品會終止旗下自營快遞品駿的快遞業務,並委託順豐提供配送服務。市場有傳言稱,順豐給唯品會開出了4元一單的低價。

媒體分析認為,接手唯品會快遞業務會給順豐業務量帶來約13%的增長。

順豐狂奔

在快遞業野蠻生長的年代,順豐瞄準中高階,在直營模式下對服務進行強有力的控制,贏得高口碑,從而打造出了自己區別於其它快遞公司的護城河。

現在,順豐急著擁抱下沉市場,其它快遞公司則在試著向上突破順豐“快”“準時”“安全”的護城河。

圓通速遞母公司圓通蛟龍集團推出“承諾達特快”,服務中高階客戶;京東物流推出個人業務,同樣定位高品質快遞;中通推出高階市場品牌“星聯時效件”;韻達速遞推出以時效為核心的高階產品“韻達特快”……高階市場已然成為快遞業的“兵家必爭之地”。

國家郵政局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快遞業務收入為6038.4億元,預計2019年將超過7000億元。

由此看來,快遞市場整體規模就不是特別大,高階件的市場更加狹小。高階市場順豐一家獨大的時候,它活得很滋潤。但現在友商紛紛進場,僧多粥少,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當狼群盯上高階市場這塊肥肉,順豐不得不做出改變。

順豐一面擁抱下沉市場,一面大手筆買買買,在快運、冷運及醫藥、同城、國際、供應鏈等新領域攻城略地,以期進入更大市場。

順豐給自己的定位是快遞物流綜合服務商,相比快遞市場,物流市場規模顯然更加龐大——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資料顯示,2018年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3.3萬億元。

據順豐控股2019年半年報披露,2019年上半年,其各項新業務收入佔比達到23.66%,成為公司業務增長重要驅動力。

新舊業務同時發力,順豐一掃2018年的不如意,揚眉吐氣。

順豐控股2019年第三季度報顯示,1-9月,順豐控股營收達到787.7億元,同比增長20.3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3.12億元,同比增長44.77%。

第三季度,順豐控股實現營收286.95億元,同比增長25.3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1億元,同比增加57.47%。

從財報資料來看,順豐的這份成績單或許可以讓不少投資人樂開懷。不過,這並不代表順豐可以“高枕無憂”。

順豐的煩惱

業績、業務量、新業務都有了,但順豐有了新的“煩惱”。

併購新業務要花錢,新業務市場廣闊,順豐作為“新人”要去搶市場,實現規模化效應,就意味著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金錢。直營模式的順豐控股,相較於採用加盟模式的“通達系”而言,更偏重資產運營,資金壓力本就不小,新業務後續投入加大,其資金壓力更大。

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順豐控股貨幣資金112.52億元,較2018年末減少30.25%。負債合計436.58億元,比2018年末的347.01億元增加89.57億元。總資產836.1億元,按此計算,順豐控股資產負債率達到52.22%,遠遠超過“三通一達”。

不過,在楊達卿看來,比起FedEx(聯邦快遞)等充分運用金融槓桿的國際巨頭,順豐負債率處於安全可控空間。

另一方面,激增的單量又對順豐的運力和服務發出更多挑戰。

曾經,順豐是“快”的象徵,但現在有不一樣的聲音開始出現。2019年“雙11”期間,社交媒體上就有關於“‘雙11’最慢的是順豐快遞”的質疑聲。

對此甘玲迴應稱,“‘雙11’當天,我公司保證了24小時內攬收率高達80%,通過極效前置,我們可以在全國7個城市做到下單後2小時到達。另外,公司也充分利用快遞櫃完善了最後一公里服務。”

但大量湧入的電商件真的沒有影響順豐的運力嗎?

好在,順豐又新借到了58億元可轉債。這其中15.2億元將用於飛機購置及航材購置維修專案,14.9億元用於智慧物流資訊系統建設專案,10億元用於速運裝置自動化升級專案,5.9億元用於陸路運力提升專案,另外12億元則用來償還銀行貸款。

可以看出,提升運力仍然是順豐的重中之重。

順豐控股可轉債保薦代表人、華泰聯合證券投資銀行部副Quattroporte龍偉表示:“本次飛機購置專案包括引進4架飛機,運力可以適當增加。”

不過,順豐曾經的高階市場和中低端市場本身就是物流的兩個賽道,兩邊都要吃,還要開展新業務,意味著順豐要同時應對品牌和高成本的衝擊,壓力不小。

結語

曾經,有人將中國快遞江湖一分為二:一種是“順豐”,一種是“其他”。在過去,這種分類法粗暴但形象。

現在這種說法可能快要過時。經過多年鏖戰,快遞江湖已經不是那個江湖,“順豐”和“其他”快遞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在京東、“通達系”等友商圍剿下,順豐曾經的護城河正在被打破,而順豐自己也急著從城裡突圍。

楊達卿分析認為:隨著中國消費升級發展,也帶來了物流服務的升級需求,電商物流市場呼喚高品質的快遞。有較好品牌口碑、直營化網路及國內最大規模貨運機隊的順豐,2019年全面發力電商件,通過價格競爭策略進入電商件市場,相對更容易獲客,也會加劇電商快遞市場的競爭。

中國的快遞江湖,註定還有惡仗要打。

文中題圖來自:圖蟲創意,已授權;部分配圖來自:攝圖網,基於VRF授權。

最新評論
  • 1 #

    順豐太貴了,從不用

  • 2 #

    其他快遞公司不收的大件物品,最終全部都給順豐收了。。。而且順豐已經殺入低端市場。。。所以順豐公司的生意越來越好了,但其員工確越來越累了。

  • 3 #

    現在電商發展速度驚人,你不與時俱進,反而背道而馳,以後的市場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挑肥揀瘦的機率基本不存在了。

  • 4 #

    順豐不能種子空運,不明白

  • 5 #

    你收快遞的錢,走物流的貨,你不淘汰,天理難容。謝謝點贊。

  • 6 #

    短時間內,順豐還是老大,其它公司,無論是管理,還是員工培訓跟順豐不在一個起點上

  • 7 #

    電商應該限制,最好退出!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加幣一飛沖天暴漲?油價瘋了美股暴跌!你捂好錢包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