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2月28日,在第五屆中國製造強國論壇上,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機械科學研究總院裝備製造業發展研究中心、國家工業資訊保安發展研究中心聯合釋出了《2019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顯示,中國製造業位居全球第三陣列的前列,在美國、德國、日本之後,名列全球第四名,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為109.94,比去年略有提升,其主要原因是中國規模發展指數(55.16)為近年來最高值且持續位居各國首位,但品質效益(15.05)、結構優化(23.40)、持續發展(16.33)仍與美、德、日等國差距巨大,其中美國在這三項上的指數分別為:49.84、48.77、31.33。

報告認為,2012—2018年,中國主要依靠規模指數的大幅提升,而品質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三項數值合計僅提升5.4個點,三項分項數值合計在九個主要工業國中位列第7位。

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28974.93美元/人,僅為美國19.3%、日本30.2%和德國27.8%。

“製造強國戰略研究”是中國工程院會同工信部、國家質檢總局等多個部門,自2013年聯合組織開展重大長期諮詢專案,目前正開展第四期研究,而“2019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是專案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工信部一位官員此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指出,“製造強國戰略研究”是中國製造業的綱領性檔案《中國製造2025》制定的一個重要基礎。“2013年由中國工程院等開展的‘製造強國戰略’研究提出了‘製造強國’概念,把全世界的製造強國劃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美國,第二梯隊是德國和日本,第三個梯隊是中國、英國等國家。《中國製造2025》相應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中國製造2025》即是‘三步走’中的第一步,這一階段的目標是以德日為追趕物件,力爭進入第二梯隊。”

而《2019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基於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權威機構的最新資料,建立並應用製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測算了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南韓、印度、巴西和中國九國2018年度製造強國綜合指數。

報告顯示,2018年九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排名及所處陣列均未發生變化,從高到低依次為:美國、德國、日本、中國、南韓、法國、英國、印度和巴西。

其中,美國製造業綜合優勢仍大幅領先;德、日製造業相對優勢明顯;中國位居第三陣列前列。增幅、降幅最大的分別為英國(+4.53)和美國(-4.93,主要受品牌指標變化影響)。

在規模指數方面,2018年除巴西外,各國規模發展數值相較2017年均實現正增長,其中中國、美國、德國、日本繼續穩定位居前列,中國數值(55.16)為近年來最高值且持續位居各國首位。

在品質效益指數上,2018年美國雖因品牌指標震盪波動導致連續兩年下降,但絕對優勢依舊明顯,法國、英國因品牌指標大幅提升首次超越德國,中國排序上升一位,位居第七位。

報告認為,九國指數中,美國在品質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等具有全面優勢;德國、日本在品質效益、結構優化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而中國除規模發展尚有優勢外,其他三項與美、德、日國家差距較大,且並未得到有效改善。

從歷史程序上看,2012-2018年,美、德、中、法、韓、英總體呈現增長態勢,增幅最明顯的是中國(17.63),而日本、印度、巴西呈現一定幅度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製造強國發展指數方面,中國與美國差距在逐步縮小,增速領先於其他八國且優勢明顯。

報告認為,按目前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平均增幅計算,中國還需28年(2046年)追平美國;而按目前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平均增速計算,中國還需18年(2036年)追平美國。

2012—2018年,中國製造強國發展綜合指數值在小幅波動中從92.31增長至109.94,中國規模發展指數平穩提升,製造業整體國際競爭力實現持續穩定增長,規模發展對指數貢獻率始終保持在50%左右。

2012—2018年,在規模發展上,中國、美國、德國、英國、南韓、印度等六國實現了提升,其中整體提升最為明顯就是中國(+12.24)。

報告認為,規模發展對推動中國製造強國建設起到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為品質效益提高、結構升級優化和創新培育突破提供了難得的轉型空間和良好產業環境,也是中國在面對中美貿易摩擦時敢於正面應對的立身之本。

論壇上,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單忠德釋出並解讀《2019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時指出,2012—2018年中國製造強國指數的穩定上升主要依靠規模的大幅提升,而品質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三項數值合計僅提升5.4個點,三項分項數值合計的話,中國在九國中只能位列第7位。

他認為,品質效益依然是中國製造業最大短板,其分項數值居於最低水平(15分左右);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品質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方面差距巨大。

比如,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率實現提升,但全員勞動生產率首次出現微降;中國基礎產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裝備製造業增加值佔本國製造業比重兩項指標已“三連降”,說明產業結構調整任務長期而艱鉅,突破性成效尚待時日。

在生產要素利用效率方面,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率21.17%,比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低10%以上且差距並未明顯縮小,工業能源消耗接近美國總量。

勞動生產率方面,2018年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28974.93美元/人,僅為美國19.3%、日本30.2%和德國27.8%。製造業員工名義工資明顯低於全球製造強國。

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基礎產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6.40%,僅為美、德25%左右;標誌性產業集中度僅40.57%,不足美、日、德一半,相對而言,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產業集中度低。

此外,高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也遠低於發達國家,中國積體電路進口占國內市場需求約70%、感測器晶片佔比達90%,高階機床裝備、高階工業軟體基本被國外壟斷。

單忠德認為,中國製造業“大企業不強,小企業不專”態勢依然存在,2018年人均製造業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僅為德國的1/160,中國需加大科技創新驅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他指出,中國製造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核心動能培育成效尚顯薄弱,特別是研發投入強度、研發人員佔比等創新指標均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為此,他建議,推進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構建以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推動企業成為技術與經濟緊密融合體。

他還建議,加強頂層設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切實降低企業負擔,在全社會積極營造有利於製造企業長期健康發展優質環境

單忠德指出,全球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製造業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而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持續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中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1000000億!國家再次“出手”,拿下全球第二,美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