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這是我第5次為你普及企業通識

模組:成長思維

如題:邏輯思維上市你進步了嗎?

據北京監管局訊息,羅輯思維正接受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創板的上市輔導。

意味著靠知識付費的第一股就要來了。

不管你是不是進步了,反正羅輯思維是賺到錢要上市了。

據羅胖曾在2015年發下大願:跨年演講要連辦二十年。

剛拉下帷幕的知識跨年《時間的朋友》,今年是第五場,也是倒數第十六場。

轉眼間五年過去了,這五年你進步了多少?

這篇我們來聊一聊關於學習和成長路上的新知。

01.付費≠學會

我公司有個姑娘小李,平常愛參加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公司同事給她的標籤是“課蟲”。

不熟悉的人會覺得,這個姑娘真好學,工作一定很出色。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實際情況是她入職一年多了,工作做得還是很一般般,用普通來形容一點不過,離出色甚至還有很大的差距。

我便問她:最近怎麼沒見你學習了。

她說:我交了那麼多學費,學了那麼多課程,發現自己沒有怎麼進步,對工作也沒有實際性的幫助。

我聽到她這麼說,幫她分析了一下原因:

記得我上小學時,那時國家還沒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所以上學是要交學費的。

但班上同學的成績總是蹭吃不齊,同樣是交了學費的,我的成績就是不理想。

大家都是教的一樣的學費、坐在一個教室裡,同一個語文老師教的,為什麼每一位同學的作文水平不一樣?

答案只有一個:知識到思維有一個內化的過程。

同樣這句話也適用於現在的知識付費領域。

也許你覺得牽強會說小時候貪玩、心思不在學習上、沒有好好學等等其他因素。

但我想告訴你,一點不牽強,你我都學過三字經、孔子、孟子。

今天馬路上隨便一個初中生掌握的知識儲備遠超孔孟,

為什麼時隔兩千多年,我們還在學習孔孟思想?

原因只有一個:未能內化為思維的知識是不屬於你的知識。

知識跟思維是有差距的,雖然你讀過很多書,但沒有思考一樣沒用。

所以,未能內化為思維的知識都停留在知道的層面,而這些知道的知識不能為我們提升認知思維和增加財富。

好比今天我們大部分人的學習成果呈現兩種情況:

一種是像聽新聞一樣聽過去,並沒有產生太深度的思考和內化。

只是增加了一些資訊量、記住了新名詞與碎片化的隻言片語,但不足以引用和在某些觀點上讓我們產生啟發,

這樣學習的結果就是低水平的重複,帶來的結果就是道理都懂但就是過不好這一生。

而另一種學習,則是用心聽、反覆思考、認真琢磨、將所學的知識思考內化為思維和實踐運用,

這種學習的結果就能更大的促成個人的成長與進步。

兩種情況,都是付費使用者,但學習結果卻不一致。

通過知識付費能學到一些新的概念,能幫助你開拓思維、提高視野這固然是好。

但如果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而沒有更深度的思考來內化這些知識,也沒有實踐運用的場景,還不如不學。

自以為自己學了幾個知識點,更有知識了,這樣反而會看不清自己,同時還被今天又有進步的假象給矇蔽了。

任何的書、課,僅停留在知道的層面,沒有運用與實踐,跟沒學習的人沒啥太大的區別,

換句話說就是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書和課程買來你可以隨時學習,但如果不花時間學習,不思考裡面的內容,沒有內化這些知識,這本書和課程在你這就是浪費。

因此不管你買課、買書的成本多高,都不等於你學會了。

02.為什麼學習

早些年的我創業賠了不少,後來接觸了企業管理,

發現自身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於是我培養了一個學習的習慣,

前幾年我在知識付費的各個領域也瘋狂的消費了不少,但卻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

我為什麼要學習?

焦慮、不安、怕落伍、怕沒錢、想暴富、想進步、想走上人生巔峰。

渴望通過一堂小小的課讓自己的人生髮生質的改變。

大部分人是這樣,最起碼早期的我買課就是如此。

因為大部分人真實的人生都不理想,都渴望改變、逆襲。

回過頭來看,我買這些課的核心還是一個字:怕,

怕這輩子碌碌無為、怕這輩子毫無起色、怕丟飯碗、怕賺不到錢、怕的太多了......

因此,一大波割韭菜的平臺出來了,利用這些人性的弱點,割了不少韭菜。

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個,在此之前也交了不少智商稅。

一開始妄想通過知識快餐改變,想通過比人嚼剩的知識走捷徑,不敢面對自己真實的人生,

曾經我也追過一些線下大課,花費不小的鑽進了大咖的圈子,自以為自己也算大咖了,

但實際情況是我去了以後我的品質也沒太大的提升,見過一些大咖,有過一些合影,但我還是那個我,大咖還是那群大咖。

皮囊之下幾斤幾兩跟我是不是見過大咖沒有半毛錢關係。

妄想自己不讀書,想靠加工過的知識快餐長胖,自己不去構建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就是一種自我安慰。

而這種自我安慰會讓你喪失真正能成長和進步的機會。

靠加工過的知識快餐來安慰自己、麻痺自己,交了不少智商稅過後我還是半瓶子晃盪的我,我的人生也沒發生太大的改變。

讀了幾本管理學的書做不好管理,聽過幾堂執行力的課不見得會有執行力,而鑽進大咖的圈子我也成不了大咖。

難道就不學習了嗎?

不,要學,一定要學,

要構架起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通過知識快餐的形式。

因為我深刻的明白我走過的彎路太多,學習不一定會讓我少走彎路,但不學習一定會讓我多走彎路。

03.主動

結婚以後不戀愛、畢業以後不學習,這是大部分成年人的一種狀態,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的認知陷阱。

你始終只看你看得懂的書,那你一直只能停留在你能看懂的書;

你始終只會做你擅長的事,那你也就只會做那些你會的事情;

同樣,你始終認為你認為的是對的,那你一直就停留在你認為是對的這個陷阱裡面。

而大部分人對學習的態度都是貶義詞,如洗腦、傳銷......甚至還有牴觸心理。

說句客觀的話,想被洗腦還得自己有腦子才行。

大部分成年人都是選擇性的接收自己認為對的事物,只不過每個人選擇接收的面不一樣。

在我看來所有人都會進步和成長,只不過分為主動成長和被動成長而已。

而主動成長是享受,被動成長則是痛苦,為什麼這麼說呢,

好比一個身高不到一米五但體重兩百斤的女孩子追你,這個過程你何止很痛苦,簡直要命。

但如果是你追這個女孩呢?你會很享受這個過程,並且十分願意。

再舉個例子,你面前現在有一種不知道是什麼的水果,看著像桑葚又像草莓,你是吃還是不吃?

如果你沒吃過這個水果之前看過水果百科,儘管你沒吃過但你知道這個水果叫山莓,味道是甜的,沒有毒並且含有豐富的營養。

如果你沒吃過這個水果也沒看過水果百科,你是不知道這個水果有沒有毒,你只能吃一口試試,然後得出結論這個水果是甜的沒有毒。

第一種情況是先驗知識,顧名思義,經驗之前就獲得的知識,

與之相比的就是後驗知識,就是在經驗之後獲得的知識。

那比起善變的生活、坎坷的命運來說,你是願意獲得更多的先驗的知識來應對,還是傾向於後驗的知識來試錯?

就好比那個不知道叫什麼的水果,萬一它有毒呢?

九年前,我還做業務員跑市場的時候,前領導好心栽培我教我說:你要學會怎麼做招聘、怎麼培養人、怎麼帶人......

當年我就很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學這些?把本職工作做好不就好了嗎?

五年前第一次創業才發現,我根本不會招人,也不會培養人,更不會帶人,

一直到創業失敗的時候覆盤才明白那些能力真的太重要了。

上天並不會因為你不願意成長就放棄了對你的教化,你今天成長路上少走的路,日後一定加倍的痛苦的走回來。

04.學習的姿態

關於學習,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那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呢?個人認為補短和揚長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但有意思的是大部分人都停留在認知陷阱裡,不知道自己哪短哪長。

學起來也好比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因此你要找到你學習的方向和動力。

找到你學習的具體目的,也就是學習的方向,和通過學習能帶來的確切好處,這些好處是你學習成長的動力。

學習的目的可以是提升自己的技能、能力,而這些學到的知識與技能能換來薪酬回報。

也可以學一些開拓思維、開拓視野的,而這些開拓的思維和視野會影響你一生。

值得注意的是所學的方向一定是不管將來你做什麼或者發生什麼,永遠都不會錯的一些內容。

通過學習帶來的好處可以是掌聲、榮譽、職務、薪酬等,而帶來的這些會使你有成就感、喜悅感,從而更願意去學習。

當然也有很多人是處於學習的方向和動力都是迷茫的,我用一個二維矩陣分析展示:

紅色的區域代表學習動力的高低,藍色區域的代表學習方向的有無。

第一象限:有動力沒方向、

這類人的特點是逢課必學,俗稱“課蟲”,渴望通過不斷的學習各種型別的知識來提升自己,

卻不知自己需要哪方面的知識,這也就是很多人一直在學習卻沒有明顯提升的原因;

第二象限:有動力有方向

最優區便是有明確的學習方向也有充足動力、最有可能改變自己命運的一類人,知道自己的短板和長處,學習的方向很明確知道補短或者揚長。

第三象限:沒動力沒方向

絕大部分成年人面對學習都是這個狀態,認為自己已經畢業了不需要學習了,所以更談不上學習的方向和動力了,殊不知明天去上班可能就面臨失業了;

第四象限:沒動力有方向

也有這麼部分人知道自己要通過學習提升自己在某個領域的短板,但就是沒有學習動力解決不了學習持續度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家裡都放了好幾本一直還沒看完的書;

當然以上的二維矩陣的部分呢,只能稱之為分析學習的姿態,姿態即使對了也並不能保證學習的成果。

05.內化

你會發現,即使不同的人學同樣的東西,所產生的感悟和啟發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還差一個最關鍵的因素——內化與應用。

也就是我倡導的學以致思與學以致用,同時我在第一小節也有提到的:

未能內化為思維的知識都停留在知道的層面,而這些知道的知識不能為我們提升認知思維和增加財富。

學以致思才能讓你真正的產生啟發和感悟,這些產生的啟發和感悟才是屬於你的知識構架與知識體系。

學以致用才能做到的知行合一,學有所得,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發現很多大咖都善於把概念性的知識,內化到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去詮釋,

就像薛兆豐老師的經濟課我也在學,薛老師不像其他老師講述經濟學講的都是概念,薛老師講的是通俗易懂,一聽就明白。

能夠把概念性的知識內化到講出來讓普通人一聽就懂,接地氣,這便是深入思考內化的能力。

那如何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呢?

三個方法給到你,教你學會深度思考;

方法一:用教的角色學習

不管你在學什麼,你學完以後要去給別人教或者轉述。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你會更容易記住所學的知識,第二你會把一些知識轉換為自己的語言講出來。

而記住知識加轉換為自己的語言這個過程,就是在內化,在思考。

方法二:換角度思考

比如當你看完一本書或者聽完一節課,通常讓你說你學到什麼,你不一定能說清楚自己學到了什麼,

但換個問題問你,這本書或這堂課表達了什麼核心或者這本書想告訴讀者什麼,你會發現這個問題你會好回答的多。

好比你問一個女孩子:你喜歡一個什麼樣的男生?你發現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回答,

但你把問題換成:你討厭什麼樣的男生時?她會回答很多:比如邋遢、不務正業、沒有上進心......

你把回答的角度轉換成:愛乾淨、工作積極、有上進心......不就知道這個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子了麼​。​

所以嘗試換個角度去思考也許會有意外的收穫。

方法三:關聯法

嘗試把學到的知識與生活中的問題進行相關聯,比如我很早之前接觸波斯頓矩陣分析法,我稱之為二維矩陣分析法,

後來我便經常把二維分析法關聯到的生活、工作、婚姻的各個方面,關聯分析以後總能得出新的啟發與視角。

分析完我發現今天的大部分創業公司不賺錢與倒閉的原因,很好的讓我產生了新的啟發和帶來了新的視角。

還有本文第四小節的學習動力與方向的分析,也是通過二維矩陣分析出來的,

這個工具我在使用的時候就是通過多關聯事物,找到可量化的因素,再做深入思考的分析。

最後說一點,知識快餐大都是經過加工過的,聽著一時爽,重結論輕邏輯,感覺讓你學到了很多,

其實不然,這些加工過的知識快餐,很難真的讓你產生進步,

你能掌握的就是知識快餐中半生不熟的結論,想要真正的學有所得還是的細緻的花時間、下功夫去學習。

寫書的作者是需要多大的知識儲備才能寫出來一部作品,這些知識儲備僅僅是書背後醞釀的池子。

而這個醞釀的池子,是你我皆不具備的。

而你我要做的就是構建出屬於自己的池子——知識體系。

回過頭來問問自己邏輯思維上市了,你進步了嗎?

所以關於學習,我還是那句話:不是學習沒用,是你沒用,既沒有好好學也沒有好好用。


往期精彩:

最後:願我的分享能引發你的思考,讓你少走彎路。

---end---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未來房價是漲是跌?2020年房地產行業將如何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