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從2019年12月開始,券商板塊就已異軍突起,期間內券商股漲幅普遍在15%以上。

券商股的這波上漲,基於以下邏輯:

1,新三板降低投資門檻了,交投活躍度上升,券商受益。

2,明年3月1日開始施行註冊制,利好投行業務強的券商。

3,銀行現金類理財也做了規範,全社會無風險收益預期下降,會有更多資金進入股市,利好券商。

4,央行全面降準,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多億,降低金融機構支援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直接支援實體經濟。

總之,資本市場正在發生大的變化,各種改革層出不窮,都是直接利好券商,而證券行業又屬於有較強屬性和高度的政策敏感性的行情,上漲也就不足為奇。

1

對券商板塊影響最為直接的是,新證券法的修改,修改之後將全面推行註冊制。

歷次證券法頒佈和修訂,往往伴隨著大行情,而煽風點火的板塊,券商板塊很少缺席。

歷次證券法修改對應股市的走勢

註冊制的實施,對券商板塊的利好,是確定性的、趨勢性的,個人認為,這種趨勢極有可能繼續延續。

為什麼這麼說呢?

雖說我們現在知道了股市將來要實行註冊制,但並清楚A股實施註冊制的具體準則,嚴格來說,註冊制有”低配“和”高配”兩種玩法。

所謂低配和高配是指對申請上市公司的門檻的設定,比如虧損的企業能不能上市、市值達到多少才能上市、營業利潤連續多少年達到多少才能上市....門檻越低,則未來申請上市的公司則越多。

目前科創板註冊制的門檻條件

這兩種玩法的差別,對其他板塊影響差別很大,但無論哪種玩法,對券商都是利好的。

如果未來註冊制把上市門檻降低,這對市場普通股,並沒太大積極影響,未來上市將只能拼“硬核”實力,即你主營業務能力越好,越能脫穎而出。

最不利的是ST股,ST股以前運氣好的話,殼資源還能賣個好價錢,如果上市門檻低了,st股將輸得連褲衩都沒了。

如果註冊制下調了上市門檻,那麼雖然稽核機制從稽核委員會變成交易所稽核。

但擔當保薦和發行ipo,承銷的,依然是券商,而且由於上市門檻下調,證券的保薦,發行業務更多了。

但如果註冊制採用的方案,把門檻儲存不變,或者把門檻提高,對券商還是利好,這種情況下,券商的交投量增加,券商還能不火?

這就是為啥我說券商,能夠支援中期邏輯的重要原因。

2

券商板塊的航母、定海神針,其實當屬中信證券。

無論是從營業收入、淨利潤等財務指標,還是從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資管業務等業務指標,中信證券幾乎均位列第一。

券商營收排名:

(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廣發證券)

券商淨利潤排名

(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廣發證券)

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排名

(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國銀河、廣發證券、國信證券)

承銷與保薦業務排名

(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華泰證券)

券商資管業務排

(排名前五的是:中信證券、廣發證券、華泰證券、海通證券、東方證券)

券商自營業務排名

(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中信證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國泰君安、廣發證券)

部分證券公司海外業務收入排名

(頭部四家券商的境外子公司分別是:海通國際、中信里昂、國泰君安國際、華泰國際)

整體來看,券商幾大業務板塊,各有特色:

1,經紀業務,就是開戶,佣金價格戰持續在往下殺,是最沒前途的業務。這塊業務佔比都在下移。

2,自營炒股票,這個屬於吃行情飯的業務,行情好時,這塊的業務普遍高。

3,服務公募,私募等機構。未來機構化是趨勢,這個比拼的是研究所的研究實力,廣發,中信,長江,海通,天風,國盛,這些研究實力比較靠前。

4,投行業務,就是保薦上市,重組之類的,這塊最強的是中金,海通,中信,中信建投。

5,財富管理,自 2017 年起,多家券商在公司戰略中提到財富管理轉型,在機構設定、人員結構和產品設計等方面積極進行調整,但現在基本都還沒做出規模來。

總的來看,目前券商行業的幾家頭部券商,各自的特點已基本明確:

中信證券:國內證券業的“航母”,各類指標都名列榜首。

海通證券:權益投資能力較強,投行業務境內、境外兩開花。

國泰君安:各維度不算差,各維度都在4,5名的樣子,屬於典型的均衡發展的”好好先生”。

上述的三個券商龍頭,其實都各有特色,相對來說,個人可能會更看好市值相近的海通證券和國泰君安。

中信證券目前的市值為2500億,海通證券為1200億,國泰君安為1400億。

這幾家都是行業的龍頭,但光從市值的增幅來看,中信市值從2500億到5000億會比海通和國泰君安從1000多億到兩千多億要難許多。

3

在文章開頭,之所以是拿券商板塊的海通證券舉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金融的逐步開放。

目前,中國的金融開放,分六步走:

一是擴大銀行業對外開放。比如,支援外國銀行在滬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支援商業銀行在滬發起設立不設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和理財公司,支援外資銀行開展代理髮行、代理兌付等。

二是擴大證券業對外開放。比如,支援在滬設立外資控股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允許其從事經紀、諮詢等。這也反映在上文所提及的程序中。

三是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比如,放開在滬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支援外資來滬經營保險代理和公估業務,支援設立外資控股人身險公司等。

四是擴大金融市場開放。比如,支援境外投資者參與上海證券市場,支援境外創新企業在滬發行中國存託憑證(CDR),爭取年內開通“滬倫通”,進一步擴大熊貓債規模等。

五是拓展FT賬戶功能和使用範圍。圍繞人民幣國際化,建設人民幣全球服務體系。爭取將FT賬戶複製推廣至長三角地區和長江經濟帶的自貿試驗區,以及拓展FT賬戶的投融資功能等。

六是放開銀行卡清算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市場準入,放寬外資金融服務公司開展信用評級服務的限制等。

中國金融逐步開放,其實有兩層邏輯,第一層邏輯是加大國內金融行業的競爭、通過引入“外水”的方式來完善金融制度。第二層邏輯,就是中國金融也要開始走出去了。

而目前中國證券行業的海外業務做得最出色的就是海通證券,比如中國跟英國搞的滬倫通。

滬倫通開通後,上海和倫敦兩地的上市公司,可通過將股票轉換成存託憑證,並在對方市場掛牌交易。

而海通國際是首批獲批的滬倫通全球存託憑證英國跨境轉換機構。

也就是說,海通國際是搭上了滬倫通的東風,在為中國資本市場開放助力的同時,自己也是最為受益的券商之一。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0106盤中:這票正式成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