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之前科普君聊過為何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回頭想想,其實解釋的並不全面,在實體企業融資過程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大家一直都在討論,但是根源是什麼,從銀行的角度來說,雖然說出了很多刺激給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政策,但是某銀行負責人直言,中小微企業就是貸不到款,就是融不到資,很多企業的流水在銀行面前,可能都會被認為是不穩定收入來源。

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裡?

直到科普君因為偶然的機會,聽到了一位專家的閉門課程,對方一句話,就說明了真相,原因就是——金融機構能找多少其他機構進行風險共擔,決定了實體經濟能否融資成功。

做實業首先得懂金融

中小微企業的發展程度對一個國家非常重要,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創造了就業崗位,創造了利潤,同時也是一些創新的源泉。

那麼對於中小微企業,這些機構的創始人、老闆,他們最應該明白的是什麼學問呢?

是如何生產銷售自己的產品、是如何申請專利保護智慧財產權、還是說能夠挖到人才促進企業發展?

以上種種,都很重要,但是在以下這個要求面前,都是小弟,那就是:

融資能力!

中小微企業的老闆必須要明白,金融才是最卡脖子的那個環節。要明白,這些中小微企業老闆手上的錢本來就不多,要是足夠多,就收購上市公司去了,也不用從中小微企業慢慢熬了。那麼對於這些中小微企業來說,其實淨利潤不高,製造業最低,千分之一的淨利潤,通常來算,10%到20%的淨利潤。

那麼中小微企業生產銷售100塊錢的東西,賺20塊錢好了,算20%的利潤,那麼這20%的利潤裡面,還有10%要拿出來,支付工人工資、場租、水電費、稅、辦公用品等等支出,其實這些支出可能遠遠不止10%了。

如果規模很小,那麼成本就會吃掉所有的利潤,這些老闆們辛辛苦苦幹一年,可能一分錢都撈不到,還不如打工。

還有,企業生產要持續投入,你就投入100萬,一年的產值也就圍繞你的投入上下波動,你也許能發展,但是會很緩慢,以外貿舉例,你投入10萬押金、人工、場地等等,10萬支撐3個月,90萬的貨款,良好情況,三個月內全部賣完90萬的貨,你有15%的淨利潤,3個月賺13萬5,一個月賺4萬左右,一年也就賺40萬5,但是40萬5去掉剛剛說的人工費、場租這些,將近一半,也就是說一個月賣30萬的貨,也就是4萬多美金的貨,你一年可能到手的也就20萬左右。

注意,這20萬現金你還不敢拿在手上,因為還要為第二年做準備,備用資金,還有20萬可以繼續投入,讓本金從100萬增值到120萬,這樣還有一個20%的增長率,但是,為了這些做完了以後,老闆的資產增長了不少,但是錢包裡面,真的一分錢現金都沒有了。

在現在這個行情,能拿出100萬現金做實業的人已經不多了。所以投入100萬,尚且只能賺這些,那麼想要做大,就需要持續的融資,融到1000萬,2000萬,3000萬等等。只有盤子做大了,才能有更大的收益。

風險不會消失 只是說多少人來承擔

這就說回到一開始的話題了,當你想去融資1000萬的時候,發現,除了VC/PE這些風投以外,好像貸款根本就搞不定。

因為銀行會說,你的收入屬於不穩定收入,它們還是想要房產和汽車抵押,其實房產最好了。房抵貸的放款速度最快。

其實銀行的貸款利率很低,如果銀行不放款,那麼WZ銀行,有一個微企貸的產品,這個科普君看過,確實是很低了,但是也要年化將近10%的利率,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可能淨利潤也就10%吧,那就賺的錢全部貢獻給銀行了。

其他的就更不靠譜了,在10%以上了,說不定還有砍頭息之類的問題,也不敢貸款。

這個時候矛盾就出來了,中小微企業要融資發展,但是借不到錢,銀行等金融機構有錢,但是不敢投。

這個矛盾的癥結就在於——風險。

中小微企業從做生意的那一刻,就背上了經營風險。所以銀行才會說,中小微企業有流水沒錯,但是不穩定,誰知道你啥時候倒閉破產呀。

所以這位專家教授講的呢,就是中國金融開放相關前景解讀。

根據官方媒體報道,金融業開放不僅只是中國全面履行對外開放的承諾,更是自身推動經濟執行高品質發展的內在需要。相對於實體經濟的開放程度,中國金融業開放水平相對偏低,但在“宜快不宜慢、宜早不宜遲”的原則下,近年來中國金融業開放不斷提速。

當然這是一方面好處,在這位專家看來,一個多層次的金融市場,最重要的是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共擔風險。

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李嘉誠他們在香港都是基石投資者,為啥這些人敢投那麼多創業專案,因為香港有很多“另類金融市場”,這些金融市場的機構們會跟著李嘉誠一起投,甚至接盤,所以風險是100%,很多人一起來背,那麼每個人的風險就小了。

比如說,科普君在搜尋引擎搜尋“另類金融市場”發現了這麼一段話:

從另類金融的市場細分來看,網路借貸的交易額最大,佔據了主導地位。除中國以外的亞太地區,2015年的網路企業借貸(Marketplace/P2P business lending)交易量達到3.56億美元;其次是網路消費借貸(Marketplace/P2P consumer lending,3.26億美元)、線上企業借貸平臺(balance sheet business lending,1.21億美元)、票據交易(invoice trading,1.17億美元)、回報型眾籌(reward-based crowdfunding,0.81億美元)及股權眾籌(equity-based crowdfunding,0.64億美元)等。

從資料中看到,企業不僅僅只從銀行借款,從2015年開始,就嘗試網路企業借貸、眾籌等各種方式,那麼這也是風險共擔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說不是隻有銀行一種金融機構給中小微企業貸款,還有其他各型別的“另類金融機構”也在給這些中小微企業融資,那麼當需要給銀行還錢的時候,中小微企業可以通過這些途徑獲得資金來源,先把銀行的錢給還了,再貸出來。

當然,這不是拆了東牆補西牆,沒有收入來源,旁氏騙局才是拆了東牆補西牆,企業只要經營就一直有收入來源的,只是因為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由於應收賬期的存在,不可能回款時間跟銀行賬期完全一致,如果缺乏其他的融資渠道,外面的錢沒有收回來,銀行又催著要,很有可能這家企業在這樣的資金壓力面前,老闆一時半會拿不出錢來,壓力內外夾擊,直接土崩瓦解,導致崩盤。因為對於一家企業來說,保持資金的流動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管是短期資金週轉還是長期融資。

當然還從上面的資料中可以看到,在2015年,這些另類金融市場能夠給中小微企業提供的支援是非常有限的,股權眾籌連1億美元都沒有。

而在目前中國的金融市場環境中,確實銀行等金融機構很難找到其他機構一起來背這個風險,所以銀行會要求與中小微企業共擔風險,簡單來說,“反正你們都有經營風險,我現在找不到其他人一起來承擔潛在損失,那就借款人(中小微企業)跟我一起來抗住吧!”

在這裡插一句話,業績對賭也是資方要求與企業進行風險共擔的一種形式,對於VC/PE來說,不知道你未來能不能賺錢,我給你投資了,經營風險不能我自己扛呀,所以就要求企業進行業績對賭,風險共擔。

那麼金融機構要求中小微企業共擔風險,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高利率,通過高利率快速回籠本金,或者乾脆不借。

風險是持續存在的,只有大小之分,梳理這位專家對於金融開放可能帶來的好處,也就是更多型別的金融機構產生會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問題,科普君按照鏈式反應,再說一遍:

有很多金融機構一起接盤:

中小微企業創業,同時產生經營風險——找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如果金融機構借款,將經營風險背鍋——為了讓整個鍋小一點,這些大的金融機構找到私募股權、網際網路金融、回報型眾籌、股權眾籌等等讓大家一起來認購——在為初創企業籌集了資金,也為個人和機構創造了新的投資方式的同時,擴大了承擔風險的機構數量,同時降低了自身風險——風險降低,導致借款利率降低——企業有借有還,持續增加借款數額,擴大生產規模。

沒有很多金融機構一起接盤:

中小微企業創業,同時產生經營風險——找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如果金融機構借款,將經營風險背鍋——金融機構發現沒有其他小機構或者其他途徑甩鍋,只能自己背——要求借款企業風險共擔——提高利率,或者不借款——中小微企業越來越難借款。

把這個思路理清了,其實也能理解銀行這些機構的苦衷,不是不想借,是真的不敢借,風險太高,如果企業倒閉,出現壞賬呆賬怎麼辦,催又催不回來,中小微企業也沒啥資產,有些就是輕資產重資本,沒資產可以處置,所以銀行這些機構也很苦惱。

那麼也許還有最好的解決辦法,在科普君個人總結專家的話看來,就是讓更多的其他的、另類的金融機構出現,形成一個,有低收益保本的金融機構、也有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機構等各型別金融機構共存的這麼一種生態,在這種生態下,還要同時加強投資者教育,規範這些機構的宣傳內容,引導投資者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這樣,不管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都可以在市場上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標的,對於中小微企業來說,也能拓寬融資渠道,增加接觸潛在投資者的機會,有更多種的可能性獲取到想要的資金,不管是便宜的還是貴的。這樣,一個“活潑”的生態才會持續的良性執行下去。

參考文章:

解讀亞太地區另類金融市場

溫州硬著陸真相調查:銀行業損失1600億

(關於圖片版權宣告:所有圖片出自於pixabay等免費商用圖片網站,大家喜歡的話,可以到這些網站上面搜圖,並註明來源)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經濟學家凱恩斯兩次失敗的投資:一次全軍覆沒,一次80%資產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