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通貨膨脹率的不斷走高,我們手中的錢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當我們的工資始終原地踏步的時候,怎麼樣利用手中的錢來獲取更多的收益呢?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把手中的錢進行理財了。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如此重要
我們都知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理財最根本的原因。我們要將手裡的錢不斷進行盤活,在時間的發酵下,利滾利,最終達到我們想要的財務自由。
舉個例子,
張三每月的工資5000元,除去日常生活開支,每月大概結餘3000元,那麼一年就是36000元。若張三隻是將結餘的錢放在銀行活期,按照活期利率0.35%來計算下,大概算下,一年的利息為126元。
假如,張三將這36000元放到餘額寶中,按照2.73%的七日年化來算下,一年的收益大概是983元。
若是張三將這36000元存到智慧銀行呢,以支付寶上的營口銀行為例,360天的利率為4.75%,那麼一年的收益又是多少呢?經過計算,若是存到智慧銀行,一年的收益是1710元。
同樣是36000元,放在銀行活期不管,和理財後的結果截然不同。
收益從126元到983元,到1710元,最後的收益是理財前的13倍多,這就是理財的效果,讓錢生更多的錢。
收入太少,有必要理財嗎
我2013年畢業,到現在6年多了,在這6年多的時間,我跟我老公在2014年貸款買了第一套房子,2015年又買了一輛代步車,2019年又買了小戶型的學區房,當然跟有些朋友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但是對於我們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已經是相當不容易,除了我們每月的工資收入大多存下來外,還有一點也是給我們錦上添花,那就是:
不管收入多少,我都會理財。
2013年剛進入公司,每月不到3000元的工資,不過好在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那時候我開銷不大,每月幾百元的生活費除外,其他基本上都被我用來放在支付寶,那個時候支付寶收益高,一度達到了6%以上。
也許有人會說,我基本都是月光族,除去日常開支,我基本上就只剩下幾百元了。
那麼,幾百元也有必要理財嗎?我的回答當然是肯定需要。
為什麼這樣說呢?
巴菲特說:“價值投資並不需要什麼高智商,而人們總是想得很複雜,其實這只是複利的倍增而已。”
舉個例子,假如我們每月的工資除去日常開支後真的就只剩下600元錢了,那麼我們每月就存入600元錢,看看30年後,我們的錢會變成多少?經過計算,每月存600元,30年後,將本息將變成37萬元。當然這也可以自己手動操作,比如我每月這600元都存入智慧銀行一年,到期後,本息和再繼續存入。
所以,我要說,不管收入多少,不管錢多錢少,都有還要進行理財。
選擇合適的理財產品
合適的風險等級
我們每個人所處的階段不一樣,家庭的經濟條件不一樣,所以所能夠承受的風險程度也是不一樣的。風險等級從R1到R5,5個等級,風險也是由1到5不斷升高的。而對於理財小白或者說普通的上班族來說,建議選擇中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即選擇R2穩健的理財產品,是比較合適的。
因為穩健理財產品,在保住本金的同時,還可以取得一定的收益,雖然更高風險的產品,收益會更高,但是面臨損失本金的風險也越大,所以理財,首選是保住本金,尤其是家庭條件一般的朋友。
穩健理財產品可供我們選擇的有:國債、大額存單、銀行直銷理財、保險型理財產品、結構性存款、智慧銀行存款、貨幣性基金、債券型基金等。
合適期限的產品
選擇多長期限的理財產品,也是跟我們自身未來一段時間對資金流動性需求有關係,若是未來對資金需求較大,建議就不要選擇較長期限的產品,防止急用時,錢取不出來。我們可以根據未來一週、一月、三月、半年大概對資金的需求,來分別選擇不同期限的產品。
以我2019年買房為例,我在10月就在大量看二手房,因為不知道多長時間有合適的房子出現,所以我基本上買的都是京東金融上的短期存款,最長是3個月,因為也可以提前取出,但是大量資金提前取出的話,雖然是靠檔計息,但是收益也是低好多。所以我是分著買了3個月、1個月、一週還有活期的組合。這樣既滿足了我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也是儘量使我的收益達到最大化。
所以,我建議你,不管每月收入多少,能存下來多少,從現在開始,每一分都有必要進行理財,讓我們手中錢能夠保值並增值,若承受風險能力有限,穩健理財產品會更適合你。
未來,麵包、買房、房車,我們都會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