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京老舊廠房的改造利用,我們會首先想到798藝術區。這是一個工業遺存改造的文創產業園區,其前身是幾乎與新中國同齡的718電子元件聯合廠,2002年起開始向文創轉身,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這裡早已成為北京時尚文化地標,也是各地老舊廠房改造的樣板。
在北京,像798藝術區這樣的文創產業園區還有很多。如751、郞園、萊錦、77、塞隆、銅牛、新華1949、E9創新工場等等,都是由老舊工業廠房轉型升級改造而成。其中,最為華麗的轉身當屬首鋼老廠區了。這裡,高聳的三高爐巍峨挺立,曾經轟轟烈烈的鋼鐵生產場面變成冰雪運動健兒逐夢圓夢的地方,厚重的工業文化與輕盈的冰雪奧運在深度融合。不遠的將來,首鋼老廠區將建成具有全球示範意義的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
也曾輝煌,也曾落寞,現在越來越多的北京老舊廠房,正在勃發新的生機。據悉,目前北京已經騰退出的老舊廠房達2500萬平方米,已經轉型利用的老舊廠房為600萬餘平方米,另有130多萬平方米正在轉型改造。
筆者認為,對老舊廠房的保護利用,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那些老舊廠房同中國工業發展同步同向,具有濃厚的時代特色,是北京工業發展史的縮影,也是傳承城市文化基因的一種載體,還是無數人鐫刻在骨子裡的鄉愁別緒。對於政府而言,將老舊廠房打造成觀光、展示、文體、娛樂的空間,既能避免拆舊建新的高成本投入,又能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高強度開發,還可與城市定位相匹配。對於文創企業和機構來說,老舊廠房能夠提供富有歷史氣息的工作空間,稍加改造就能成為文化創意的重要場所,成為展示城市風貌的一抹亮色,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
然而,在老舊廠房轉型利用實踐中,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比如,對老舊廠房的價值認同還不夠統一,尚存在盲目拆建、過度改造的情況;對全市老舊廠房資源的把握還存在底數不清、分類不夠準確、評估不夠科學的狀況。特別是老舊廠房轉型利用專案在辦理改造建設手續方面還不太順暢,存在“審批難”問題。突出表現在:老舊廠房轉型文化空間,如果變更用地性質,高額的土地出讓金,往往會讓企業難堪重負;不辦理變更,後續改造中立項、規劃、施工、消防以及登記註冊等一系列手續,又難以辦理。“兩難”的選擇給企業帶來不小的困擾,也容易造成一些灰色地帶和安全隱患,成為老舊廠房改造利用中最大的“痛點”和“難點”。針對這些問題,北京市於2017年底釋出了《關於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保護利用好老舊廠房,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和再生價值,興辦公共文化設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新型城市文化空間。2018年,編制形成了《關於推動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指導意見就落地實施的工作方案》,圍繞老舊廠房保護利用工作到底“幹哪些”“怎麼幹”“誰來幹”,共梳理出基礎工作、程式規範、服務保障三大類11項重點任務,包括開展老舊廠房普查登記、制定評估認定標準、出臺專案管理辦法、開展試點工作等。
為了讓好政策真正發揮作用,切實把印在紙面上的政策條文轉化為可執行的措施,打通老舊廠房轉型文創領地的“最後一公里”。近日《保護利用老舊廠房拓展文化空間專案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在京啟動實施,從專案申請、立項、規劃,到施工、驗收、登記註冊等,管理辦法給出了明晰細緻的流程規範。北京市發改委、文資中心等部門也主動“向前一步”,通過培訓會、工作專班等形式,突破難點、痛點,告別“審批難”;從政策體系上構建“1+1+X”,也就是“指導意見+管理辦法+各部門細則”的體系架構,為老舊廠房保護利用工作在全市鋪開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可以說,這是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在老舊廠區轉型文化空間方面的延伸和拓展,將行政審批事項儘量簡化優化,既規範嚴謹又十分高效,確保經營者快速“通關”,順利“投運”。
挖掘並利用好老舊廠房的文化價值,是文創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相信,隨著相關政策的落地生根,北京的文創事業一定會迎來美好的春天。